摘 要:戴月軒毛筆制作技藝作為一項傳統手工技藝,至今依然傳承發展在北京琉璃廠。從文化發生學的角度來看,戴月軒毛筆制作技藝是在湖筆技藝和北京近現代社會文化變遷共同影響下,形成自己獨特的一門手藝絕活。
關鍵詞:文化發生學,非物資文化遺產,戴月軒,制作技藝
1 農業時代的戴月軒毛筆制作技藝遺產構成
中國毛筆經戰國、秦代到漢、晉時期其制作技術逐漸趨于成熟,唐、宋以后毛筆日臻完美。明、清時期,毛筆做為日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得到進一步發展。柔潤的長鋒羊毫湖筆,剛勁尖銳的紫毫筆,剛柔相濟的狼毫筆,剛力充足的兼毫筆、豬鬃筆等各種特征的毛筆應有盡有,構成了我國毛筆的完整體系。
戴月軒的創始人姓戴斌先生,地道的浙江省湖州市善璉筆人的后裔,自幼學制筆,成年之前已精熟于湖筆制作,稍長時入北京賀連青筆莊學徒制筆。這一階段,戴月軒的各個工藝環節主要繼承了傳統毛筆制作技藝。比如筆毛選取,依照春夏秋冬四季來區別。兔毫的選取標準是:秋毫取健、冬毫取堅,并按花尖、白尖、黑尖等一根根分類細理。秋冬季節的兔毫用于制作高檔毛筆,春夏季節的兔毫則用于普通毛筆的制作。狼毫的選擇標準是:以冬季獵獲的黃鼠狼尾毛為最佳。高檔狼毫毛筆的用料,就是采用氣候寒冷、冰天雪地中所獲得的東北黃鼠狼尾。山羊毛的選取標準是:以太湖周邊的山羊毛為優。山羊毛可分為黃尖豐、白尖豐、黃白尖豐、細廣豐、粗廣豐,腳爪、透爪、粗爪、羊須、羊尾等四十多種。總之,無論何種毛料,選擇毛細、鋒嫩、色純、質凈的毫料制筆最為理想。
2 工業時代的戴月軒毛筆制作技藝遺產構成
20世紀初北京琉璃廠,當時書畫文玩店鋪林立。戴斌與當時文化名人交往密切,在為這些名家提供得心應手的毛筆的時候,及時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這樣就使“戴月軒”的毛筆不斷完善。戴斌先生掌握了湖筆制作全部技藝,后自立門戶,戴月軒首先在羊毫畫筆中使用了“加健”技術,形成了戴月軒毛筆的品質特點:提而不散、浦而不軟、筆鋒尖銳、剛柔兼備。建立了以“戴月軒”命名的筆莊經營湖筆,成為京城江南派制筆業的佼佼者。
傳統的工藝都是師徒相授,毛筆制作工藝更是代代相傳。戴月軒湖筆創立之后,戴斌先生共自帶徒弟17人,徒弟有王魁剛、胡芹杭馮福恒、莊業興、譚世斌、王瑞珍、張有信、張潤發、李樹元、鄭存宗等人。1956年公私合營,琉璃廠的毛筆店有老胡開文、胡開文、賀連青、青連閣、邦正泰等都歸屬戴月軒筆莊號下。筆工有:李寶森、曹孔修、楊志州、張文濤、賀滌生、張國仁,筆店命名為“老胡開文戴月軒湖筆徽墨店”郭沫若為題匾名。1962年吸納新人,由第二代師傅傳授制筆技術。當時馮福恒師傅帶徒弟有:李月珍、史香玲、張秀云、劉惠君;李樹元師傅帶徒弟有:楊景華、靳寶剛。這些徒弟是戴月軒第三代傳人,他們都是集體單位的職工,跟著師傅一帶一的學習制筆,每個人只負責其中一個環節工藝,缺少任何一個人也不能生產出一只完整的毛筆,生產的毛筆也歸集體所有,所以集體性是這一時期的最主要特征。
3 后工業時代的戴月軒毛筆制作技藝遺產構成
由于上世紀傳入中國的西方現代硬筆工具的便捷性,對于原有的自然系統產生了擾動。尤其,進入新中國以來,毛筆成為書畫藝術家的專門特需,缺失了原來龐大的群眾實用基礎,原處于平衡狀態的毛筆生存格局被打破。
緊接著改革開放以后,近30年間我們不可能不受全球化的經濟、文化和科技的趨勢影響。因為一味追求經濟的增長,環境污染的問題愈加明顯。戴月軒制筆的原材料都來自于自然界,生態環境惡化導致優良的原材料每況愈下,導致秋冬的兔毫、冬季的東北黃鼠狼尾、太湖周邊的山羊毛、南方的紫竹和紅木等材料價格也成倍上漲。
所以戴月軒第五代傳人區級非遺傳承人王后顯和滕占敏,在前人基礎上做出了自己的突破。以前毛筆的價位并不高,幾元至幾十元不等,所帶來的利潤空間也很有限。在今天消費社會主導的文化背景下,人們消費的并不是商品的實用價值,而是消費的文化符號和品牌,面對市場的競爭,戴月軒調整經營思路和理念,定位在高中端市場,幾百元至十多萬元不同價位,可供選擇的余地很大,并且為書畫家量身定做個性需求毛筆。戴月軒現有的中華老字號的歷史故事、精湛的傳統工藝、本領域內相當的聲望等等,這些內涵濃縮在戴月軒這個文化品牌上,特別具有賣點。所以,今天的戴月軒毛筆動輒賣到10多萬元,已經完全脫離使用功能,成為藏家爭相購買的新寵。
在盡量不改變傳統工藝主體方面情況下,當代的制筆師傅也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在某些環節做一改進提升,以求更好的服務于傳統工藝。第五代傳人王后顯師傅掌控好脫脂的程度成為其攻克的主要難題之一。在無數次的潛心研究與不懈錘煉中,他打磨出了自己的一套心得,根據不同性質的原料,配以不同溫度、不同濃度的“去脂液”,科學調整毛料的浸泡時間,使“毛”蛻變成“毫”。精品小楷筆因其制作難度大、利潤極低而被大多數毛筆制造商所放棄,而王后顯秉承戴月軒“厚愛其民”的宗旨,制作出市場上奇缺的精品小楷筆。第五代傳人滕占敏師傅突破了傳統筆桿刻字模仿師傅刻法的單一刻字模式,通過自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探索,將書法、篆刻的元素融入其中,力求賦予毛筆以意蘊與神韻,為毛筆注入鮮活的生命力。王師傅和滕師傅二人精心合作,成功為故宮復制出清代毛筆精品。榮寶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作品拍賣中,王后顯與滕占敏制作的《福壽狼毫金牌毛筆》最終以8250元人民幣成交。在現代藝術品消費市場中,戴月軒毛筆充分融入當代藝術運作規律中,以新的文化存在形式引領未來戴月軒的發展道路。
作者簡介
劉昆(1977-),男,山東聊城人,漢族,大學碩士學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2012級藝術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向博士研究生,聊城大學美術學院講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美術學、書法創作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