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藝琳
摘 要:作為一種消極的社會歷史現象,腐敗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以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為主要內容的社會轉型是腐敗形成的現實根源,不對稱的反腐敗的收益和成本是當前腐敗加劇的經濟根源,缺少有效的權力制約機制是腐敗形成的制度根源,士大夫的角色困境是腐敗形成的深層根源。本文將從經濟、政治、社會三個方面對腐敗進行透視。
關鍵詞:腐??;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
1 腐敗問題的經濟學透視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腐敗是一個涉及諸多領域的制度現象,同時也是一個特殊的經濟現象。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理論號召下,黨和國家工作的重心由“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市場經濟激發了人們的積極性、創造性、競爭性、逐利性,人們競相追逐自身的利益。在不可抗拒的利益誘惑和利益沖突面前,一小部分商人采用了資本主義早期階段的原始積累的方式進行“血腥式的積累”,—如制造假冒偽劣商品、在招標項目中行賄官員、偷稅漏稅等。同時我國又處于市場經濟的不完善和不發達階段,市場還沒有全面開放,政府在一些領域的行政干預還很嚴重,政府官員手中還握有巨大的市場權力,這些為官員“尋租”腐敗提供了機會。
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經濟轉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必然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腐敗現象先是多發于商品流通領域,繼而轉向生產資料流通領域,再往后又在生產要素的流動中叢生,這從一個側面顯示了經濟體制改革由商品流通、生產資料流通,到生產要素流通這實際發展進程。在這個過程中,腐敗與改革“賽跑”,總是搶在前面。而腐敗滋生的縫隙,就是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轉變中計劃經濟體制的失范和市場經濟體制的不到位、不配套、不徹底。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當前,反腐敗收益、成本極不對稱,其成本遠遠高于收益,這就使得許多腐敗案件的查處從經濟利益上失去了根基。對國家專門從事反腐敗的部門而言,不同的案件其成本、收益也極不對稱,如受賄1萬元的案子與受賄100萬元的案子,可能要花同樣多的調查費用,動用同樣多的人員。對公眾個人而言,對反腐敗所得到的收益遠遠低于其從事監督、檢舉所花費的成本,因此其理性的行為便是采取機會主義,寄希望于別人從事監督、舉報活動。對腐敗者而言,腐敗成本的提高可以用收益的擴大來彌補,懲罰越嚴厲,可能導致腐敗的金額越來越大,腐敗的收益越來越高。從而使許多身居要位者心存僥幸心理,進一步挺而走險,以身試法,“前腐后繼”。
2 腐敗問題的政治學透視
“物必先腐,而后蟲生。”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談及的這八個字引發了公眾的強烈興趣。的確,腐敗是當今中國社會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說:“腐敗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甚至亡黨亡國?!?/p>
當代中國社會的政治運行規范正在經歷由高度集權向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過渡,正在逐步建立一個高效務實、公開透明、民主法制化的政府。然而在一些領域個人高度集權的現象仍很嚴重,權力過分集中于個人或少數人手里,同時又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時,必然造成官僚主義和腐敗現象。另外,我國的民主法制仍很不健全,表現在立法不完備、執法不嚴及民主選舉制度不完善上。我國的某些法律條文過于粗疏,彈性很大,或內容不完整,表述不準確。對某些罪行量刑輕,又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如對貪污、行賄、受賄、失職瀆職等罪行的量刑與其他各種犯罪的量刑相比,顯得較輕。執法不嚴表現在以罰代刑、以紀代刑。有許多披露的案件,本應對當事人給以刑事處罰,但往往以黨紀或政紀處分取而代之。民主選舉制度不完善表現之一就是我國目前大多數的官員任職都是采用上級任命制,而不是民主選舉,這造成一些官員只唯上,而不顧群眾的利益,忘記了自己是人民的公仆。
歷史的經驗一再告誡我們:“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因此,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原山東泰安市委書記胡建學在腐敗案發前曾說:“官做到我這一級,就沒有什么人能管得著了?!焙L青在升到江西省副省長的位置后,就有了一種“牛欄關貓,進出自由”的感悟。這些反面教材清楚地告訴我們:現階段我國腐敗現象的泛濫與我國的政治體制缺少有效的權力制約機制有重大關系。正如鄧小平所說:“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睓嗔Ψ欠ㄖ芜\行是我國現階段腐敗產生的又一個原因。這種狀況在改革開放日益深化的今天,必然會引發腐敗問題。
3 腐敗問題的社會學透視
我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腐敗的歷史同樣堪稱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時的《左傳》、戰國時的《韓非子》、西漢時的《史記》中,就有對當時貪官污吏們的描述。從中可以看出,腐敗并不是今天才出現,今天才成為社會問題的。腐敗具有深厚的社會歷史根源。腐敗一定程度上根植于儒家文官階層——士大夫的角色困境。千百年里,士大夫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精英,但其地位并非來自于等級制或世襲制,而是通過科舉制的選拔晉身,出身平民,效忠皇權。士大夫的身份和地位,要求其必須恪守克己復禮、以致大同的道德理想,這一理想被北宋杰出的士大夫范仲淹提煉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千百年來,中國民眾按照這一道德標準來要求他們視為“百姓父母”的文武百官。與此相對,儒家經典也推崇安定有序富足的家庭社會理想,即“小康”,讓所有人包括官員的私欲和利益都能適得其所。不期而然,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宣布要在中國建成小康社會。數千年來,中國主流文化一直傳承著這兩種充滿張力卻又矛盾的理想,這也是中國式腐敗千年泛濫的深層根源。
另一方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禮尚往來”一直是傳統人際關系的重要特點,這不僅是簡單的利益交換,更成為一種普遍的道德規范。人情關系在適當的范圍是情義,超過一定范圍就會催生腐敗。特別是中國進入市場經濟之后,商品意識和金錢觀念逐漸滲入到社會活動和人際交往當中。人和人之間的彼此聯系也更加緊密,形成了錯綜復雜的“關系網”。這種“關系網”在發生錢權交易的腐敗行為時,便成為了一條條便捷的渠道。這種現象造成的結果:一是人情關系庸俗化扭曲國家公職人員與人民群眾的正常關系。國家公職人員是人民的公仆,理應為全體民眾服務,但由于人情的因素,國家公職人員必然由代表全體民眾的利益轉為與自己有血緣和利益關系的代表,腐敗和不公便由此產生。二是人情削弱了社會對權力的監督與制約。在中國傳統人際交往氛圍中不但沒有遭遇到人們的譴責和抵制,反而被大家所默許、理解、甚至同情。這一現象成為腐敗得以蔓延的重要的社會文化基礎。
總之,腐敗現象存在和發展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涉及到我國的政治經濟體制、歷史文化傳統等各個方面。因此,廉政建設也必然是一項復雜的、艱巨的、全方位的系統工程,僅僅從某一領域著手,或者“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難以奏效的。
參考文獻
[1]卜宇.社會轉型中腐敗原因的社會學思考[J],江海學刊,1996.
[2]何增科.反腐新路—轉型期中國腐敗問題研究[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3]胡鞍鋼主編.中國:挑戰腐敗[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4]鄒薇.腐敗行為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
[5]吳丕主編.中國反腐敗——現狀與理論研究[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