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姣
摘 要:作為我們近邦的日本,曾經在戰后爆發了重大的環境問題。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環保意識的提高,日本逐漸重視環境問題。經過戰后四個階段的環境治理史的變遷可以看到日本政府對60年來的環境認識逐漸深化,現在儼然已成為“環保大國”。日本的環境政策史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關鍵詞:日本;環境政策;環保
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環境問題逐漸走向公眾視野。人們不再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的提高,生活環境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中心。但擺在我們面前的是,環境問題已經日益威脅自然的生態和人類的生存。如何處理環境問題成為政府、企業乃至關注的焦點。日本作為我們的鄰國,其環境問題在60年代十分突出,但在日本政府和個人的共同努力下,環境惡化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本文將考察二戰后日本環境治理的歷史變遷,以為中國的環境治理提供寶貴的經驗。
1 日本環境問題成因的歷史考察
日本位于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北部,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其他諸多小島嶼組成,被稱為“千島之國”。日本國內自然資源嚴重匱乏,使得國內市場狹小,其經濟嚴重依賴國際市場。戰后十年,日本為了走出戰爭失敗的陰影,大力發展經濟,終于一躍成為重要的資本主義國家。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日本國內發生了大規模的產業公害,陸地上森林資源、生物資源遭到破壞,海岸地區自然生態環境受到極大破壞,環境問題成為當時日本社會的突出問題。日本之所以發生嚴重的環境問題,原因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日本政府在戰后過渡重視重工業。能夠產生環境污染的鋼鐵、紙漿、電力、煤炭等行業發展迅速,超過了當時日本環境的自然承受力。戰后,日本政府為了迅速提高經濟實力,對紡織工業、機械、有色金屬等行業實行重點扶持。這些行業無一不具有高耗能、高污染的特點,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懸浮物等氣體污染物。在污染環境的同時,日本卻無暇估計整頓環境問題,致使環境問題日趨嚴重。
第二,由于日本面積狹小,其重工業集中在少數重點城市之中,使得生產、消費活動分布集中,加重了環境問題的發生。便利的交通和豐富的水資源使日本把重工業工廠大多建設在沿海地區,水污染成為日本社會最為嚴重的問題。大規模的產業活動使得自然環境無法消耗污染問題,各種傳染病泛濫,海生動物遭到嚴重威脅。
第三,日本盲目追求經濟發展,對社會福利事業關心程度較低,把環境只是看做附屬政策的對象。雖然戰后日本政府頒布了一些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但只是孤立的看待環境問題,沒有把環境放在關于國計民生的戰略地位上看待,這樣環境法律就容易流于形式,最后變成一紙空文。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對社會問題漠不關心,這樣就會陷入到一種“惡性循環”:環境問題一直得不到治理,逐漸成為日本社會的發展瓶頸,就會影響到經濟的發展。
2 日本環境治理措施的演變
2.1 從1945年到1960年,日本尚不關心環境問題
戰后經濟發展的開始階段,日本社會陷入戰爭失敗的陰影之中,想要擺脫社會中彌漫的頹廢情緒,于是制定各種政府大力發展經濟,同時認為經濟發展不會帶來環境問題,于是盲目發展重工業,對于將要產生的環境問題沒有預見性。因此日本政府與社會沒有制定相關的環境政策,各項防治措施也沒有列入考慮范圍內。隨之導致在60年達中期的日本環境問題的大爆發。
2.2 從1960年到1975年,日本爆發了重大的環境問題,政府制定一系列整頓措施
由于缺乏環境危害的預見性,當環境問題大規模爆發時,尤其是水俁病和骨痛病的出現使得日本社會陷入了恐慌。但日本針對環境問題制定了一些列卓有成效的治理措施。日本政府和社會達成共識,不計經濟代價,犧牲經濟發展的高速度去治理污染,制定了一系列目標明確,重點突出的措施。首先是日本民眾的環保意識開始增強,媒體大量報道關于環境的報道,環境問題日益走入人民視野。其次,日本成立日本環境廳,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去治理環境問題。由于重點污染地和污染行業突出,日本下決心重點治理這些地方和行業,對于其他污染較輕的行業無暇顧及。同時,日本建立了完善的醫療保障制度、補償制度,社會福利制度,為治理污染打下了堅實的社會基礎。日本政府甚至賦權給地方政府,使得地方具有較大積極性去治理污染。從60年代末開始,日本國會制定了大量有針對性的環境法律法規,“以法治污”成為整個階段日本治理環境問題最為顯著的特點。比如日本環境廳發布的《環境白皮書》顯示,與環境污染有關的案件在60年代幾乎為零,但進入70年代已高達6萬件。治理環境的費用在國家預算中從1.1%上升到了2.5%,增長了一倍多。
2.3 從1976年到1990年,是日本重新規劃產業結構,系統治理環境污染階段
前一階段日本為了治理重點行業的污染,犧牲了民眾的國民生活質量。經過十多年的重點治理,日本環境問題得到較大程度的改善。為了更好的治理環境,同時也為了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日本在這一階段提出了全面的治理環境問題的目標。對生態、社會和經濟實施全面統一規劃將。對經濟發展和環境治理實施雙管齊下的措施。
首先,日本政府建立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這個制度重在對全國的環境問題進行監控,評價各地環境治理水平和效果,有針對性的進行地方性環境污染治理指導,這樣就把環境污染問題納入到統一的評價體系之中。其次,明確提出環境權。這是日本環境法律的深化,使得環境治理得到明確的法律保護,任何針對環境的問題都具有了法律支撐。再次,將環境確認為公共管托財產,國家和地方團地對于環境問題具有不可推卸的保護、治理責任。這樣一來,就使環境具體化到了地方公共團體,將責任明確到了個人以及團體,有利于環境的保護。最后,日本政府在認真整合全國環境治理資源的同時,開展各部門協調治理。由于在不同行政機關之間進行協調,加強了各地區之間的合作,從而取得了治理污染的重要經驗。
2.4 從1900年至今,日本開始謀求環境外交,爭取國家的環保主權,這是日本環保事業走向世界化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日本把爭奪國家環保主導權作為國內環境政策的重要內容。由于幾十年來治理污染的寶貴經驗,日本無疑已經在國際社會上具有了一定的話語權。這也向我們顯示出,環境治理并非一國的事情,而是要靠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這在日本有兩個重要特征。其一是積極推動企業介入環境治理中來。由于日本企業在國內國外的重要地位,形成以企業為主導的環境治理模式,會給環境治理帶來更多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其二是重視環境外交。積極參加國際上有關環境的立法活動,重視國際合作。
通過對日本環境治理史的研究,可以發現環境治理應非一朝一夕之事,我們要多借鑒他國經驗,使得我國的環境治理取得良好成效。
參考文獻
[1]劉天純.日本改革史綱[M].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1922.2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