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瀟

摘 要:1896年,清朝駐日公使裕庚在上海、蘇州等地招收13名學生跟隨其前往日本求學,由此拉開了近代中國人留學日本的序幕。此后,在近120年的時間里,受復雜國際情勢及國內形勢的影響,中國人留學日本經歷了曲折發(fā)展、迂回前進的過程,呈現出其自身所獨有的一些特點。從結果上來看,無疑中國人留學日本構成了中國留學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它在中國的近代化及中日兩國國際交往上也留下了濃重的筆墨。本文擬從歷史的觀點出發(fā),對中國人留學日本作宏觀考察。
關鍵詞:中國人留學日本;歷史;宏觀考察
1 中國人留學日本的成因
1896年,中國第一代留日學生遠渡重洋,開始了近代中國人留學日本的征程。當時,留學教育的出現可謂是多方面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傮w而言,可以概括為民族危機的推動和中日兩國政策吸引等多方面的因素。
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國家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曾經傲視群雄的封建帝國逐步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西方國家在進行軍事侵略、經濟掠奪的同時也給中國帶來了與本土文化迥然不同的異域文化。它帶來了一批進步知識分子最初的覺醒。這些進步人士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試圖通過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來挽救中國的現狀。其后,洋務派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大力開展洋務運動,通過學習“西文”“西藝”,以達到救亡圖存的目的。此間中國人始終將目光瞄準西方,對“蕞爾小國”日本熟視無睹。甲午一戰(zhàn),清王朝遭受重創(chuàng),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甲午戰(zhàn)爭的慘敗徹底粉碎了清政府通過學習西方辦理洋務而富國強兵的夢想,國人的目光也紛紛由西方轉向中華帝國昔日的學生——日本。在維新變法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片呼聲中,宣傳日本明治維新和西方資產階級的各種社會政治學說運動迅速高漲。
二十世紀初,清政府進行了最后一次徹底的重大改革,實行所謂的“新政”,主要內容涉及練新軍、改官制、廢科舉、興學堂。改革模式以日本為藍本,特別是教育方面的改革。為此,清政府大力提倡留學日本,并且制定了相關的留學政策。例如:1903年,清政府頒布《自行酌辦立案章程》及《獎勵游學畢業(yè)生章程》;1904年,頒布《選派陸軍學生分班游學章程》。這一系列政策的頒布,簡化了留學的手續(xù),放寬了留學條件,吸引了大批人士東渡日本求學。
另一方面,甲午戰(zhàn)爭后一些日本人士對中國表現出了超乎尋常的熱心,“中國熱”在日本流傳開來。日本中下層人士希望通過中國學生赴日加強兩國的學術文化交流。少數上層人士則寄希望于吸納留學生,培植中國人的親日感情。其時,任日本駐華公使的矢野文雄即稱:接受中國留學生,“手握感化之人才播布與其古老帝國之中,實為將來在東亞大陸樹立我之勢力之良策”以他為代表的日本政府的要員為達目的,多番游說于清政府上層人物之間。此外,日本還為中國學生的到來創(chuàng)辦了許多特殊學校,如宏文學院、日華學堂,培養(yǎng)軍事人才的成城、振武、東斌學院。同時,一些名校也開始接納中國學生。如政法大學、早稻田大學、東亞女學、實踐女學、帝國大學、東京高師、東京高工、山口高商等。
此外,同屬東方的封建文明古國中國和日本有著極為相似的國情。在經歷了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后,中日兩國分別開始了探索自強求富、擺脫國內外危機的道路。日本的迅速崛起讓有識之士徹底覺醒。康有為在《上清帝第五書》中說:“日本地勢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條理猶詳,取而用之,猶易得手。”1898年,張之洞在《勸學篇》的《游學》一章中,列舉了他主張留學日本的五點理由:“路近費省可多遣”、“去華近,易考察”、“東文近與中文,易通曉”、“西書甚繁,凡西學不切要害者,東人已刪節(jié)而酌改之”“中東情勢風俗相近,易仿行”。
至此,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極大地推動了中國人留學日本,留學日本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境中應運而生。
2 中國人留學日本的五個階段
在近120年的時間里,受復雜國際情勢及國內形勢的影響,中國人留學日本經歷了曲折發(fā)展、迂回前進的過程,呈現出階段性的特點。具體而言,共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1.1896年~1911年 日本留學的形成及第一次高潮期
在千余年的兩國交流史中,中國一直扮演著“老師”的角色。及至近代,情況出現逆轉。1896年中國人首派學生留學日本。此后,留學生人數不斷增多,短時間內即迎來了第一次留日高潮。據統(tǒng)計,此期間留日學生人數如下表:
2.1912年~1930年 日本留學的發(fā)展及變動期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在此前后大批留日學生紛紛歸國投身革命。留日學生人數銳減。1913年~1914年重新增至四五千人,留學日本迎來的第二次高潮。到1930年,約仍有兩三千人留學日本。此間,中日關系錯綜復雜,幾乎所有的留日學生紛紛回國,參與各種形式的政治活動。
3.1931年~1945年 日本留學的曲折發(fā)展期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中日兩國關系急劇惡化,兩國陷入了長期的敵對戰(zhàn)爭狀態(tài)。兩個月內超過2000名留學生回國,投身救國運動。此后,1933年~1934年留日學生人數緩慢增多,達到1000人左右。1935年~1937年,留學日本人數重新上升至五六千人,留學日本迎來了第三次高潮。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fā)生,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4000多名留日學生一齊歸國,展開了抗日救國運動。1938年~1945年,隨著兩國斷交中國方面停止了公派留日學生。
4.1946年~1976年 日本留學的低潮期
戰(zhàn)后兩國尚未恢復正常交往,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及留學事業(yè)停留在極為低的發(fā)展水平。1947年,國民政府針對抗日戰(zhàn)爭期間前往日本留學的人員施行了召回政策。由此,內地留學日本的途徑被切斷了,留學日本陷入低潮。
5.1977年至今 中國人留學日本的再興期
1978年,中日兩國恢復正常交往。1979年,中日兩國就留學生派遣問題進行磋商并達成一致,正式確立了互派留學生的政策。當年,公費留學日本人數為140人。1982年該數值攀升至960。同時,自費留學人數增長更為迅速,僅兩年間,即由1981年的121人激增至1983年的1098人。此后,中國人留學日本的隊伍不斷壯大。90年代后,隨著留學日本形式的多樣化及中國政府的留學政策支持,留學日本迎來了新的發(fā)展。
回顧近一百二十年的中國人留學日本歷史,有三點值得關注:
其一,中國人留學日本的發(fā)展與中國近代社會變革的深度和廣度成正比。其二,單純的留學教育逐步演化為牽動千家萬戶的社會問題。其三,留學生的價值追求逐步由求知識轉變?yōu)椤扒笊妗薄iL遠來看,人才的流動和競爭正逐步突破國界而成為一個世界性的話題,中國留學生在世界競爭中的人數越多、能力越強,對中華民族的復興就越有利。中國人應該有這樣的遠見和胸懷。
參考文獻
1.沈殿成.中國人留學日本百年史[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37
2.翦伯贊.戊戌變法(二)[C].上海:神州國光社,1953.195
3.張之洞.張文襄公文集[M].北京:中國書店,1990.568
4.李喜所.清末留日學生人數小考[J].濟南:文史哲,19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