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奧地利醫學家卡爾·蘭德斯坦納最先發現了人類的血型,并因此獲得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但在血型被發現100多年之后,我們仍然不知道,為什么40%的白種人都是A型血,而只有27%的亞洲人是A型血?不同的血型是怎樣產生的?它們對人類又有哪些影響?這些問題仍是未解之謎。
早在古代,醫生們就曾經考慮過是否能用輸血的方法來給病人治病。1665年,英國醫生勞爾首先用鵝毛管為一條受傷的狗輸血,使它起死回生。
這個消息傳到法國之后,1667年,法國的一位醫生丹尼斯用同樣的方法把羊血輸給了一名病人,居然治好了他。但后來他把牛血輸給另外一名病人,卻導致了病人死亡。死者家屬將丹尼斯告上法庭,法院判決任何醫生不得給病人輸血。此后的150年間,沒有大夫再敢做這種嘗試。
到了19世紀,一位名叫詹姆斯·布倫德爾的英國醫生認為,輸血的失敗是因為給人輸了動物的血。為此,他設計了一套由漏斗、注射器和試管組成的裝置,可以將血液從健康人身上輸入病人的體內。布倫德爾冒著極大的風險,一共給10名病人輸了血,結果6人死亡,只有4例成功。
輸血為什么會失敗呢?19世紀末,奧地利醫生卡爾·蘭德斯坦納注意到,如果將來自不同人的血液在試管里混合,這些血中的紅細胞就會粘連在一起。于是,他從自己和同事的身上采血繼續研究,最后發現,只有當將特定人的血液混在一起時,才會出現凝塊。
1909年,蘭德斯坦納宣布了他的研究結論:人類的血液看起來似乎一樣,但實際上可以把它們劃分成不同的類型,這就是A型、B型和O型血。幾年后,另外兩名科學家發現了人類第四種主要的血型——AB型。
血型的差別到底在哪里?請看科學家們發現的以下現象:
A型+B型=凝塊 A型+A型=通過
B型+B型=通過 A型+O型=通過
B型+O型=通過
所以,如果病人是A型血,醫生卻不小心將B型血注射進他的胳膊,那么他的身體里會充滿了微小的凝塊,結果會導致病人死亡;但如果病人得到的是A型或O型血,就不會出問題。
這種凝塊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來,人的血液中有各種不同的抗原,就是這些抗原決定了血型的區別。如果不同抗原的血碰到一起,就會發生排斥反應,從而出現凝塊現象。而O型血的特殊之處,就在于它的抗原和其他血型中的抗原都是不排斥的。因此O型血和別的血型可以融合。
人類的血型從哪里來?科學家已經發現,人類的“近親”——猿類也是有血型的。但它們的血型有點奇怪:黑猩猩只有A型和O型血,而大猩猩只有B型血。他們推斷,這是從兩千萬年前,人類和猩猩們的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
1996年,美國一位名叫彼得·德戴蒙的醫生認為,血型與人類的飲食有關。O型血人繼承的是遠古時期的獵人基因,以肉類為主食,而且很少吃谷物和奶制品;而A型血人在古代應該是以植物為主要食物。但是,現在還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能證實,飲食習慣能決定人的血型。
飲食可能與血型無關,但醫生們發現,血型和疾病確實是有關系的。例如,A型血的人患胰腺癌和白血病的風險更高,也更容易感染天花、心臟病和瘧(nüè)疾;而O型血的人更容易得潰(kuì)瘍(yáng)。
科學家們發現,一些病毒是通過與人體中的血型抗原相結合,來讓我們生病。他們由此推測,人之所以會進化出不同的血型,可能正是為了抵抗這些病毒。某一血型的人至少可以避免感染與其他血型抗原結合的病毒。所以,血型可能是人類自我保護的一件“秘密武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