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明馳,嚴 東
(南京供電公司,江蘇南京210019)
南京電力通信傳輸網經過近年來的發展,設備數量不斷增加,網絡帶寬不斷提升,已經成為承載電力通信業務的骨干網絡。然而,隨著網絡規模的擴增,諸多問題也日顯突出,例如組網結構不合理,通道資源日趨緊張,管理愈發困難,設備型號陳舊等等。另一方面,智能電網的建設和發展要求電力通信能夠承載更大的傳輸容量,支持更多業務類型,具備更強的抗災能力[1]。因此,如何對當前的電力通信傳輸網進行優化完善,解決網絡本身存在的隱患和問題,并能夠適應未來電力通信業務的發展,成為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
按照通信網發展規劃,南京市區目前已形成SDH光傳輸網,包括5個2.5G主環和24個622M/155M支環,其中5個主環按照地域來劃分,且分別為東北環、北環、南環、江寧環、江北環,如圖1所示。24個622M/155M支環兩點接入主環。

圖1 南京市區傳輸網主環拓撲圖
目前南京市區傳輸網基本歸并為統一的華為品牌,設備類型以OSN 3500和Metro 3000為主,并逐漸從Metro類型向OSN類型過渡。傳輸網承載的業務類型包括自動化業務、信息M IS網業務、電視電話業務、視頻監控業務、配網自動化業務以及自動化、信息M IS、電話交換的網管通道連接,全面承載南京供電公司營配調基礎信息的匯聚和交換。
5個主環之間存在多個共用節點,這些節點主要為老大樓設備。在新大樓投運之前,老大樓設備作為業務匯聚點,接入多個主環,方便業務落地,有其合理性。然而隨著新大樓的投運,老大樓落地業務逐漸向新大樓遷移,串通業務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在此背景下,主環之間仍然共用老大樓設備,不僅無益于簡化業務配置,反而增加了單個設備故障導致多個主環開環的隱患點。
目前南京市區主要依據地域劃分環網。然而,由于地域之間站點數量不均勻,同時在發展過程中,受到當時光纜資源的限制,導致目前主環所帶站點數量差異較大。在電力通信中,業務類型以匯聚型為主,環網帶寬消耗與所帶站點數量基本成正比,站點數量的差異會導致主環之間資源利用率的不平衡。同時,隨著南京市區傳輸網的快速發展,對于某些站點,或者具備了更加捷徑的接入路由,或者業務關聯與其他環網更加緊密,或者站點在環網中的地位有所變化,都需要隨之進行調整。
目前南京市區主環上在網運行多臺Metro系列設備,設備運行時間長,故障率高;設備型號陳舊,相比較于目前主流的OSN系列,系統平臺版本低,對于新型業務的支持能力差,交叉容量小,保護業務配置模式落后;同時由于該類型設備已經停產,備板備件采購困難,無形之中增加了故障隱患。除了設備類型,部分核心站點的板卡配置同樣存在問題,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1)由于落地業務種類及數量繁多,新大樓內的設備幾乎沒有空閑的板卡槽位可進行擴展。(2)由于通信和信息的規劃有出入,部分站點并沒有成為信息M IS網核心,卻配置了千兆以太網板,導致資源閑置。(3)主環中的部分設備投運時間較早,使用的交叉處理板仍為E/UXCS甚至SXCS,低階交叉容量剩余量低,影響到VC12級別的業務配置。
設計階段對于通道的使用缺乏整體的可持續的規劃,對于通道的分配使用沒有書面的標準和說明,導致不同的運行維護人員在業務開通過程中對通道的選擇無章可循,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在運行維護過程中,對于更改、回收的空閑通道管理不善,零散的空閑通道缺乏統一的資料管理和再分配機制。同時由于業務側需求的臨時性和隨機性,經常出現跨越多環的業務路徑,帶寬資源浪費嚴重,不利于管理。
目前南京市區電力信息網已覆蓋新老大樓、各營業部及下屬基地、變電站、供電所等所有辦公場所。其中匯聚層方面,新大樓與浦口、六合營業部通過江北環主環互聯,占用8個VC4;新大樓與江寧營業部通過江寧環主環互聯,占用8個VC4。新老大樓與棲霞、城北、城南、雨花4個基地之間使用裸光纖互聯,尚未承載在通信傳輸網上。接入層方面,各站點主要采用單鏈接入方式,優先接入新大樓設備,如果不具備接入新大樓的條件,就近在附近基地落地。
總體而言,目前南京地區信息通信傳輸融合仍處于探索階段,尚存以下問題:(1)新大樓設備槽位有限,以太網板卡資源緊張。目前新大樓設備承載的以太網業務包括電視電話會議業務、視頻監控業務、配網自動化業務及信息業務,其中以信息業務接入站點最多,即便采用匯聚型,仍然無法實現所有站點在新大樓落地。(2)主環帶寬不足。2.5G主環既要承載新老大樓與基地之間的核心設備互聯,又要擔負各站點接入的帶寬,帶寬資源日益緊張。(3)信息業務的不斷發展,對環網拓撲提出了優化改進,將站點的接入方式由單鏈接入,改為5至6個站點手拉手組環,之后兩點匯聚上聯,對于通信傳輸網的帶寬開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梳理目前老大樓設備上現存的業務,列出計劃,遷改可以移至新大樓的業務。對于在老大樓落地的業務,依據類型和所在環網,歸并業務條目,精簡老大樓設備數量,對保留的設備進行型號和交叉處理板升級。將部分東北環與北環在地域上交界的設備,從東北環移至北環;江北環方面,利用新增的過江隧道光纜,拆分江北環網,形成六合、浦口1個主環。核對光纜資源,利用技改、巡視等機會,更新目前的光纜資料,對站點的接入路由進行優化。
更新主環上設備的型號,將Metro系列更換為OSN系列。提升主環設備交叉容量;對全網板卡進行梳理,將不作為信息網匯聚點的千兆以太網板卡收回,作為備件入庫。增添新大樓內的設備,每臺OSN 3500各接入一個主環。
加強通道使用的管理標準,對當前和未來預期擴展業務進行梳理劃分,形成書面標準,在業務開通的過程中嚴格按照標準執行。對時隙利用情況進行資料登記,對更改、回收的時隙進行歸檔、分類和再利用,保證整個環網帶寬資源的充分利用。
為了解決目前信息通信傳輸融合面臨的問題,實現在目前的通信傳輸網上,全面承載南京供電公司信息化業務,同時能夠適應信息業務的長期發展需求,建議通過以下措施對通信傳輸網進行優化。
目前所有的622M支環均為兩點接入主環,建議在接入點增加622M光板,在基地、接入點和原622M支環之間形成閉環。在此基礎上,站點之間通過622M支環完成手拉手組網,上聯站點同樣通過622M支環,就近接入附近的基地?;?、新老大樓等核心節點之間則通過2.5G主環實現互聯。
通過上述優化,將信息業務的接入和匯聚分離。既站點接入不再占用2.5G主環時隙,完全通過622M支環就近接入基地,既減輕了主環的帶寬壓力,又緩解了新大樓設備以太網板卡資源緊張的現狀,其拓撲結構也更加符合信息業務發展的趨勢和需求。
南京電力通信傳輸網作為各廠站信息交換的高速公路,其傳輸性能的優劣、在網運行的穩定度對于電網運行至關重要。依據上述分析,從環網拓撲、設備硬件配置、運維管理和信息通信傳輸融合4個方面,對南京電力通信傳輸網開展全面優化完善,不僅僅有益于提升當前的環網性能、資源利用率,更是為了適應電力通信業務的快速發展,對保障電力通信可靠性,支撐南京地區智能電網長期安全可靠運行具有重要意義。
[1]宋來扣.電力通信骨干網優化[J].中國新通信,2013(3):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