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歡 張莉 林洪 張廣路 莫婷 金宇
(廣東省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深圳,518000)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與歐美國家 相比中國乳腺癌患者發病呈現出日益年輕化的趨勢[1]。因此,加強乳腺癌的預防與治療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F代醫學雖然已將乳腺癌的危險因素研究的較為清楚[2],卻仍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預防。根據中醫體質學說中的“治未病”理論[3-4],對乳腺癌患者的中醫體質特征與癥候規律相關性進行研究,可為乳腺癌的防治提供新的途徑。由于乳腺癌患者術前與術后的體質、癥候均存在發生改變的可能性[5],為更好的實現該研究對乳腺癌的預防性,本文將以尚未經過手術、放、化療治療的初發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乳腺癌患者中醫體質特征與癥候規律之間的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 實驗組乳腺癌患者來源于2012年至2013年間我院中西醫結合科門診及住院患者,共504例,經病理學檢測均確診為乳腺癌,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41±2)歲。對照組來源于我院體檢中心正常女性患者,共504例,年齡24~67歲,平均年齡(42±2)歲。兩組在年齡、總數方面沒有統計學意義。
1.2 診斷標準 研究采用中國抗癌協會編寫的《新編惡性腫瘤診治規范合訂本》中制定的乳腺癌診斷標準:1)出現乳腺腫塊或乳頭溢液或糜爛癥狀;2)體格檢查發現乳腺腫塊或乳頭溢液或糜爛;3)影像學初步診斷為乳腺癌;4)最終由病理或細胞學診斷為乳腺癌。
1.3 納入標準
1.3.1 實驗組納入標準 1)符合診斷標準并未行手術及放、化療、生物治療的乳腺癌患者;2)年齡18~70歲,為住院或門診患者;3)患者獲知情同意,愿意接受調查。
1.3.2 對照組納入標準 1)到我院體檢中心進行體檢,且機體各項指標均正常;2)年齡18~70歲;3)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標準 1)不符合納入標準;2)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3)患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4)嚴重的肝腎功能損害;5)精神障礙等疾病;6)酗酒或有其他藥物濫用史;7)合并其他腫瘤的患者;8)不能完成問卷調查的病例。
1.5 中醫體質與癥候評定標準
1.5.1 中醫體質調查與判定 研究采用中華中醫藥協會認定的中醫體質判定標準,通過對研究對象填寫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別表》進行分析統計,該量表共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和特稟質9種體質。
1.5.2 中醫癥候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證侯規范》和《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制定分型標準如下:1)氣虛型: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語聲低微;自汗畏風;舌質淡白,苔白;脈虛無力。符合上述癥狀4項。2)陰虛型:顴紅;午后潮熱;五心煩熱;口咽干燥;舌質嫩紅,苔少;脈弦細。符合上述癥狀3項。3)血虛型:面色無華或萎黃;爪甲蒼白;頭暈眼花;心悸;舌質淡白略干,舌苔薄白略干;脈細無力。符合上述癥狀4項。4)沖任失調型:月經紊亂或提早絕經;乳房脹痛;時有腰酸乏力或神疲倦怠;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第一項癥狀加上其他癥狀2項。5)肝氣郁結型:脅肋脹痛或竄痛無定處、時作時止;情志抑郁,多疑善怒,善嘆息;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符合上述癥狀3項。
1.6 調查與統計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的橫斷面調查研究和非配對的病例-對照研究的方法,調查并研究未經手術、放、化療治療的乳腺癌患者的中醫體質類型分布特點,并對乳腺癌患者的中醫體質類型和中醫證型進行相關性分析。所有數據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兩因素設計資料的秩和檢驗進行統計分析,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本項調查研究中,實驗組與對照組調查表的回收率均為100%。
2.1 中醫體質調查結果 對照組與實驗組的體質調查結果顯示,在平和質、陰虛質、氣郁質和特稟質四種體質的構成比上,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乳腺癌患者的中醫體質類型主要分布在平和質、陰虛質、氣郁質和特稟質,表明這四種體質是乳腺癌的易患體質類型。見表1。

表1 中醫體質調查結果(例)
2.2 實驗組中醫癥候診斷結果 實驗組的癥候調查結果顯示,乳腺癌患者多分布在陰虛型、沖任失調型和肝氣郁結型三種癥候中,其所占比例分別高達28.77%、30.56%和24.80%。見表2。

表2 實驗組中醫癥候調查結果

表3 中醫體質患者中醫證型的分布情況[(n)%]
2.3 中醫體質患者中醫證型的分布情況 通過逐步回歸分析法對乳腺癌患者進行體質—中醫癥型分布情況的統計分析后,發現在平和質、陰虛質、濕熱質、氣郁質和特稟質的基礎上,患者的癥型構成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平和質患者的相關癥型為陰虛型、沖任失調型和肝氣郁結型,以沖任失調型為多;陰虛質患者的相關中醫癥型為陰虛型、沖任失調型和肝氣郁結型,以陰虛型為多;濕熱質患者的相關癥型為血虛型;氣郁質患者的相關癥型為氣虛型、陰虛型、沖任失調型和肝氣郁結型,以肝氣郁結型為多;特稟質患者的相關癥型為陰虛型、血虛型、沖任失調型和肝氣郁結型,以陰虛型為多。見表3。
2.4 中醫證型患者中醫體質的分布情況 通過逐步回歸分析法對乳腺癌患者進行中醫癥型—體質分布情況的統計分析后,發現在氣虛型、陰虛型、血虛型、沖任失調型和肝氣郁結型5種癥型基礎上,患者的體質構成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氣虛型乳腺癌患者最主要的中醫體質類型為陰虛質、氣郁質和特稟質,以氣郁質為多;陰虛型乳腺癌患者最主要的中醫體質類型為平和質、陰虛質和特稟質,以特稟質為多;血虛型乳腺癌患者最主要的中醫體質類型為濕熱質和特稟質,以濕熱質為多;沖任失調型乳腺癌患者最主要的中醫體質類型為平和質、陰虛質、氣郁質和特稟質,以平和質為多;肝氣郁結型乳腺癌患者最主要的中醫體質類型為平和質、陰虛質、氣郁質和特稟質,以平和質為多。見表4。

表4 中醫癥型患者中醫體質的分布情況[(n)%]
乳腺癌已成為引起女性腫瘤相關死亡的第二大病因,僅次于肺癌[6]。隨著當今社會的迅猛發展,生活形態的逐漸改變,競爭壓力的日益增大,乳腺癌己嚴重影響女性的身心健康。因此尋找有效的預防乳腺癌的方法與途徑成為降低乳腺癌發病率的關鍵因素。
中醫對乳腺癌的認識較早,依據其臨床表現多歸屬于中醫學“乳巖”“奶巖”“石乳”“乳石癰”“乳疳”“翻花乳”“妒乳”等病證范疇[7-9]。不同病理體質對不同的致病因子和疾病具有易感性,中醫易感體質是乳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9-11]。本研究首先對乳腺癌患者進行了臨床體質分類,并研究了不同體質類型的分類特征。分析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尚未進行手術的乳腺癌患者體質分型以平和質、陰虛質、氣郁質和特稟質為多;該結果有助于進一步認識和把握乳腺癌患者體質類型與疾病易感性間的規律。體質并非一成不變[12-14],它的相對穩定性和可調節性有助于我們應用中醫體質學說對乳腺癌高危人群進行干預[15-17],從而有效地預防和控制乳腺癌的發生與發展[18-19]。
同時,為充分發揮中醫學“治未病”理論在乳腺癌預防中的作用[20],我們還對乳腺癌患者的中醫體質分布與癥候規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通過逐步回歸分析法對乳腺癌患者進行體質-中醫癥型分布情況的統計分析后,發現在平和質、陰虛質、濕熱質、氣郁質和特稟質的基礎上,患者的癥型構成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平和質患者中以沖任失調型為多;陰虛質患者中以陰虛型為多;濕熱質患者的相關癥型為血虛型;氣郁質患者中以肝氣郁結型為多;特稟質患者中以陰虛型為多。對乳腺癌患者進行中醫癥型-體質分布情況的統計分析后,發現在氣虛型、陰虛型、血虛型、沖任失調型和肝氣郁結型5種癥型基礎上,患者的體質構成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氣虛型患者中以氣郁質為多;陰虛型患者中以特稟質為多;血虛型乳腺癌患者中以濕熱質為多;沖任失調型患者中以平和質為多;肝氣郁結型患者中以平和質為多。
本項研究結果表明乳腺癌患者的中醫體質特征與證候規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這為乳腺癌的“治未病”預防和早期治療提供了有效的思路與方法,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1]馬瑞.乳腺癌初診患者體質類型與臨床證型的相關性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2.
[2]林毅,劉曉雁,陳前軍.乳腺癌發病的危險因素評估與中醫未病先防策略[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10(8):6-9.
[3]何俊安.乳腺癌的患病因素與中醫未病先防的相關性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14):1551-1553.
[4]張莉,田歡,岳雙冰,等.乳腺癌中醫體質特征與TNM分期的相關性研究[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3,34(8):13-15.
[5]薛娜,楊國旺,王笑民.乳腺癌中醫證候研究現狀及思考[J].中醫雜志,2014,55(2):168-171.
[6]Jemal A,Siegel R,Ward E,et al.Cancer statistics,CA[J].Cancer J Clin,2006,56(2):106-130.
[7]辛天星,謝曉冬.從中醫體質學對乳腺癌病因病機的探討[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1,25(7):49-49.
[8]謝丹.乳腺癌中醫證候分類與預后因素的相關性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06.
[9]徐巍,盧雯萍.從中醫體質學說研究乳腺癌癌前病變[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6,13(10):90-91.
[10]張衛華,彭樹靈.乳腺癌與中醫體質相關性的Logistic回歸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23):124-125.
[11]雷葉雁.乳腺癌高危因素與中醫體質類型的相關性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08.
[12]馮艷,蓋娟娟.中醫體質學在乳腺癌預防中的應用[J].遼寧中醫雜志,2010,37(2):298-299.
[13]張碩,商洪才.中醫疾病證候與組學的相關性研究現狀[J].中西醫結合學報,2011,9(12):1286-1291.
[14]丁海拔,盛梅笑.從組學探討中醫證候本質的研究概況[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4):502-504.
[15]李靜蔚,劉曉菲,梁棟,等.陽和化巖湯對大鼠乳腺癌癌前病變細胞超微結構的影響[J].中醫藥學報,2014,42(1):42-46.
[16]李靜蔚,劉曉菲,陳宏志.溫陽散結法干預乳腺癌癌前病變MCF-10AT細胞的生長抑制及誘導凋亡研究[J].中醫藥學報,2013,41(4):41-45.
[17]宋彩紅,李燕,徐巍.從中醫體質學方面探討乳腺癌癌前病變[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4,14(9):149-149.
[18]曾峰,譚永嘉,曾慶良.乳腺癌MAPK通路中pMEK蛋白在TE方案新輔助治療中的變化[J].重慶醫學,2012,41(26):2757-2758.
[19]肖健敏,黃勇.乳腺癌動態增強MRI與中醫血瘀證相關性初步研究[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15):2308-2310.
[20]富琦,張晨曦,楊國旺,等.惡性腫瘤患者凝血指標臨床分析及其與血瘀證的相關性[J].中醫雜志,2011,52(23):2024-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