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廣
在印度尼西亞北蘇拉威西島和藍碧島之間有一條長約15千米、寬約2千米的海峽,名曰藍碧海峽。藍碧海峽為火山巖地形,海底多為火山泥成分的山地,而在此生活著十分豐富的生物物種,其中的一些物種都是為此海域所獨有的,就如一種生來就不會游泳的魚——藍碧絨魷。
藍碧絨魷俗稱老虎魚,是一種名副其實的“奇葩魚”。
它的奇葩之處,首先在于它雖然長著和魚一樣的外部形狀和結構,但體表卻沒有覆蓋著普通魚類那種鮮亮的鱗片,取而代之的反而是許多密集的骨粒狀的小凸起,這些凸起使得它的樣子看起來很是怪異。
藍碧絨魷最為奇葩之處在于,它和鯊魚一樣,體內都沒有通過改變體積大小而改變“魚體”自身平均密度,調節上浮或下沉深度的魚鰾。不過,鯊魚長有發達的肌肉,能夠以靈活的身體運動配合尾鰭,像船櫓那般向前推進,而且鯊魚的肝臟內儲藏有低密度油狀液體——鯊烯,這種油狀液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替代魚鰾浮沉的作用,只是這些都是藍碧絨魷所不具備的。
于是,我們就看到了世界上最奇葩的魚的最奇葩之處——藍碧絨魷只能在海底砂層上借助魚鰭的力量,一路搖晃不定地匍匐前行,成為了真正意義上不會游水,更與“海闊憑魚躍”之暢游無緣的魚類,嚴重偏離了我們對“得水之魚”的常規認識。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雖然藍碧絨魷并不具備自由游動的能力,但它長有一張大嘴,每當有浮游生物從它的眼前經過時,它就會不失時機地張開嘴巴,瞬間在嘴內形成一個低壓區,那些小生物會自然而然地順著水流被“邀請”進入它的腹中。
沒有魚鱗沒關系,沒有魚鰾又何妨,不會游泳,同樣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藍碧絨魷用自己的“奇葩”表現和生存哲學啟示我們:只要不拋棄生活的信念,只要不放棄前進的努力,哪怕只能一路艱難地匍匐而行,也一定能匍匐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