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丹丹
為什么人們這么喜歡自拍?大多數人在瀏覽過這些自拍照片后,都會在心里給出兩個字的評價:自戀。這倒是冤枉了“自戀”,其實這是一種心理學現象,叫做曝光效應。
曝光效應又叫多看效應,也叫熟悉定律。最早由心理學家扎榮茨提出,他發現,人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我們見到某個人的次數越多,就越覺得此人招人喜愛,令人愉快。為此,在20世紀60年代,他還專門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向參加實驗的志愿者出示了一些人的照片,讓他們觀看。有些照片出現了二十幾次,有些出現了十幾次,而有些只出現了一兩次。之后,請觀看照片的人說出他們對照片的喜愛程度。結果發現,參加實驗的人看到某張照片的次數越多,就越喜歡這張照片。也就是說,因為看到的次數增加,而增加了喜歡的程度。
人們對自我的認知,即來自于內心的自我反省,也來自于外界的反饋。對于自己的模樣,最直觀的反饋來自于鏡子。人們都喜歡照鏡子,看到鏡中的那個人,相信那無疑就是“自己”。在照鏡子時,多看效應也在悄悄地發生作用。鏡中的自己越看越好看,越看越喜歡。如色斑看著看著就淡了許多;鼻梁原本塌塌的,看著看著似乎筆挺了不少;本是單眼皮,看著看著忽然發現原來單眼皮也很好看!多照鏡子,確實會增加人們對自己外貌的自信,帶來良好的自我感覺。發現自己原來是美的,當然也希望跟別人分享這種發現的喜悅,這鼓勵我們自信地拿起手機,勇敢地自拍。
一般,喜歡自拍的人,確實大多在長相方面有著可圈可點的地方。剛開始自拍時,確實也能發現照片上的自己有著多多少少的缺陷,不過瑕不掩瑜。拍多了之后,就會徹底愛上自拍,愛上自拍照片中的那個自己。
可是,生活中也有完全相反的另外一種人,她們特別不喜歡照相。明明長得挺漂亮,可看到自己的照片卻總是大呼:“丑死了,丑死了,趕緊刪了。”似乎對照片中的自己唯恐避之不及。這又是為什么呢?
其實,這也是曝光效應在起作用。實際上,鏡子中的自己和照片上的自己有著很大的不同。照鏡子時,在曝光效應的作用下,我們對自己的外貌會自動腦補,自我美化。相比之下,相片中定格的自己就顯得更為真實。當理想遭遇現實,我們就容易產生不適感。
對于我們的模樣,自拍有自拍的角度,鏡子有鏡子的看法,照片有照片的詮釋。曝光效應最終導致我們對自己的形象判斷產生偏差。產生偏差對于追求真相的我們似乎并不完美,但因為偏差而導致的結果也未必就是壞事。曝光效應恰恰保護了我們,讓我們學會接納并不完美的自己,也學會善待同樣有缺陷的他人,讓這個世界看起來更美好,并越看越美好。
因此,自拍無罪,喜歡自拍的人完全可以自信地大呼:生命不息,誓將自拍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