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
每當受傷時,我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大叫出聲:“哎呦,好痛??!”“哎呦,我的媽呀,好痛呀!”之后,眼淚就會不受控制地嘩啦啦地往外涌。
很多人都覺得,痛的時候叫一聲“哎呦”,傳達自己的痛苦,只是一種本能的反應。也有些生物學家提出,我們自發地喊出聲,是為了警告他人這件事是危險的。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一聲短促的“哎喲”能夠干擾疼痛信息傳送給大腦,分散我們對疼痛感的注意力,也就是說這聲“哎喲”其實能夠幫助我們承受痛苦。
這支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生物學系的專家組成的研究組,對志愿者們做了測試,看看他們能把雙手放到冷水里忍受多長時間。
參加測試的56位志愿者,先是可以在感到痛苦時喊“哎喲”,還有4次被要求保持沉默。在4次不出聲的測試中,他們可以在感受到痛苦時按下一個按鈕;在感到痛苦時聽自己的“哎喲”錄音;聽別人喊的“哎喲”;坐在那什么也不做,直到不能忍受為止。
測試結果顯示,這些參與者們能夠喊出聲的時候,他們忍受的時間最長,每個人平均能堅持30秒鐘,而坐在那什么也不能做的時候最多只能堅持5秒鐘。志愿者們在聽“哎喲”錄音時,他們承受痛苦的時間并沒有變長,這表明疼痛時的喊叫不只是為了交流信息。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疼痛的表達能跨越語言的障礙。如中國人的“哎呦”,用英語說就是“ow”或是“ouch”,南非人說“eina”,意大利人則說“ahia”。這些不同語言的共同點就是只要嘴巴打開、舌頭放平,不以嘴唇呈圓形而發聲。發音簡單,只需一點點控制,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輸出的音量。這樣也便于人們在疼痛時更容易、更有效地發出聲音。至于簡單的“哎喲”到底是如何在人體內產生生物、心理作用的,目前還不清楚。
知道了這些,在痛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叫出來,不管是“哎呦”“痛啊”“好痛啊”,只要叫出聲來,就不會那么痛了,千萬不要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