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阿特·馬克曼 方陵生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積極的榜樣不一定強于負面“榜樣”,負面“榜樣”也有積極意義,關鍵取決于你想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
人類是社會性物種,周圍其他人的所作所為時時刻刻都在強烈地影響自己。當然,他人為我們樹立的榜樣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榜樣是積極的,但是我們周圍也不乏一些“壞榜樣”。
那么,是周圍的積極榜樣對我們有益,還是負面“榜樣”對我們更好呢?
盧西亞·博索內等心理學家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公報》上聯合發表的論文認為,什么樣的榜樣對你更有積極意義,取決于你要達成什么樣的目標。
對目標動機的研究表明,兩種迥然不同的目標體系影響著我們的行動:
·我們要達到的某種目標促使我們關注他人取得積極成果的榜樣。
·我們要避免的某種結果促使我們關注他人的負面“榜樣”,以預防自己出現同樣的不良后果。
這類研究表明,當某種模式的榜樣與你想要達到的目標相契合時,榜樣的力量是最強大的。當你想要達到某種理想中的目標時,積極的榜樣是最有效的,而當你要避免某種不良狀況時,負面的“榜樣”才是對你最有效的。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參與者學習保持健康飲食的重要性,一部分參與者集中學習良好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的積極結果,如提高身體素質、保持良好情緒等。另一部分參與者則集中學習良好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對于避免負面后果的重要性,如:如何更好地應對壓力和避免污染影響等。
另外,研究人員還讓參與者了解榜樣典范的詳細情況,向一部分人展示的是健康飲食的榜樣,而向另一部分人展示的是不健康飲食的負面“榜樣”。在了解了更多信息之后,參與者會考慮,如果他們也遵循健康的飲食習慣會怎么樣、健康飲食對于他們是否重要、是否易于仿效等。
當榜樣模式與目標相一致時,這類信息就是最有用的。給以良好飲食習慣促進健康為目標的人展示積極的榜樣示范,或給以避免不良飲食習慣導致有害后果為目標的人展示負面“榜樣”模式,讓他們更有可能選擇健康飲食,在他人的榜樣示范下,他們相信自己也很容易做得到。但如果反過來,給要達到健康飲食目標的人以負面“榜樣”示范,而給要避免飲食不當后果的人展示積極榜樣的示范,就沒那么有效了。
后續研究繼續觀察人們如何以最適合的方式來達到健康飲食的目的。例如,人們可以通過增加食用水果和蔬菜來達到健康飲食的目的(這是因積極榜樣而導致的行為),或通過減少鹽和脂肪的攝入來達到健康飲食的目的(這是因負面“榜樣”而導致的行為)。以積極目標為目的并受積極榜樣影響的參與者更注重于多吃健康食物,而以避免負面影響為目的并受負面“榜樣”影響的參與者更注重于避免攝入不健康的食物。
總結起來,符合你想要達成目標的榜樣就是最好的。當你專注于取得某種積極成果時,積極的榜樣是最好的,它能激勵你采取能夠實現你的目標的行動;而當你專注于避免某種負面影響時,負面的“榜樣”就是最好的,它能夠促使你避免那些導致不良后果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