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群英
一次大型活動中,家長和孩子們都忙著做表演的準備。忽然有兩個坐在位置上的孩子鬧起了矛盾,其中一個孩子開始哭泣。本來此時我想多觀察一下,一是想了解事情的原由,二是想鍛煉孩子,給他倆一次自我解決矛盾的機會,等待適宜的時機再介入。
可是還未能實施我的想法,兩個孩子的家長已經第一時間沖進了活動室,以最快的速度介入其中,以相互勸慰的方式快速地幫孩子們解決了問題。
困惑:
在此情境下,教師該如何實施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策略,如何對待這兩位家長的方法?
是應先解決家長的問題還是先解決孩子的問題?
如果想先觀察孩子,在那種緊急情況下,怎樣在不耽誤觀察孩子和了解事態發展的情況下又能及時取得家長的配合和理解?
本期問診專家
浙江省東陽市實驗幼兒園園長,從事幼教工作23年,先后被評為浙江省特級教師、浙江省教壇新秀、浙江省首屆最美幼兒教師、浙派名校長……
專著《用智慧雕塑心靈》已公開出版發行。近五年來,有12項課題在省、地立項并獲獎,有近30篇文章在《幼兒教育》等公開刊物上發表,多次獲省、地、市優質課評比一、二等獎,承擔十多次省、地公開課,開展60多次省、地學術講座。
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都是家長掌中的寶,心中的肉。案例二中的兩個家長看見孩子吵鬧快速沖進活動室進行勸解也是正常的事。這時,老師可以與孩子、家長互相交心,蹲下來以朋友的方式微笑地與孩子交流:“寶寶、貝貝,你倆剛才怎么了?能告訴老師嗎?”寶寶委屈地說:“剛才貝貝的椅子把我的手指頭夾住了。”老師問:“貝貝是這樣嗎?”貝貝低著頭說:“我是不小心的,我已經跟她說對不起了。”說著又拿起寶寶的手指吹了吹。看著孩子的舉動老師心里暖暖的,關心地問寶寶:“寶寶,你還疼嗎?能原諒貝貝嗎?”寶寶搖搖頭說:“現在已經不疼了,沒關系。”老師摸摸孩子們的頭并示意說:“那好,你們趕快去準備節目吧!”這時,老師站起身轉向家長誠心誠意地說:“你們看,其實孩子在很多時候自己能解決矛盾,我們要學會等待,這會兒孩子哭了,說不定沒過幾分鐘他們又一起玩耍笑得很開心了。幼兒園是一個小型社會,在這個小社會中孩子要學會與人交往,學會控制自己,學會保護自己。那么孩子間的小摩擦、小矛盾是最好的實踐方式,如果孩子們實在不能自行解決問題,那么我們再介入也不遲,放心吧,孩子能行!”家長們聽了老師的這翻話,欣慰地點點頭:“老師說得對,以后我們去試試。”
如果剛才老師在這種緊急情況下來得及的話,首先,老師看見家長想進活動室時就用眼神和動作與他們打招呼,用食指放在嘴邊說一聲:“噓!”示意他們不要聲張,搖搖手讓他們站在門外老師會解決,這是
老師一貫的做法“上幼兒園就要讓孩子自己來”。能干的婷婷聽到哭聲就跑過來向老師打報告:“老師,貝貝把寶寶的手指夾住了。”老師急切地問婷婷:“嚴重嗎?流血了嗎?”“沒有。”這時老師就可以放心地讓孩子自行解決,旁邊的孩子督促貝貝說:“快給他搓一搓。”“快說對不起呀?”愛面子的貝貝就是不肯道歉,還更理直氣壯地說:“我又不是故意的,是他自己把手放進來的。”這時,老師可以適時地介入孩子的行為,告訴孩子:“寶寶,貝貝,你們的事我已經知道了。你倆到鋼琴旁邊思考一下,我給你們5分鐘的時間把事情處理好了再過來告訴我!”老師用冷處理的方法,讓孩子們學會思考、分析問題,在碰撞中逐漸成長。只聽孩子們在互相埋怨著:“都怪你,椅子搖呀搖,害得我的手被夾住。”“我又不知道你的手會放在那兒。”“你這樣會把椅子搖破的。”貝貝覺得自己的做法不對就輕聲地說:“對不起,我以后不搖了,你還疼嗎?”“早就不疼了。”5分鐘后,老師過來并蹲下身問孩子:“寶寶,貝貝,你們和好了嗎?”“和好了。”“那趕快到友誼橋上去做好朋友吧!”兩人手拉著手走在友誼橋上邊走邊說:“金鉤鉤,銀鉤鉤,我們都好朋友,一百年不許變。”相互抱一抱,親一親,事情完美地解決了。
《綱要》中明確規定:“增強幼兒的自尊、自信,培養幼兒關心、友好的態度和行為,促進幼兒個性健康發展”。“加強師生之間、同伴之間的交往,培養幼兒對人親近、友愛的態度,教給必要的交往技能,學會和睦相處。”大多數孩子的自我中心現象比較嚴重,因而在他們相互交往或游戲中常常由于動作或觀點的不同而發生爭執和沖突。那么我們老師和家長怎樣去解決孩子間的沖突呢?
首先,正確對待——客觀認識幼兒之間發生的沖突
我們要明白日常生活中幼兒之間發生沖突是常事。大多數沖突是非故意的,是幼兒實踐交往、學習遵從交往規則、學習處理人際關系必須經歷的社會化過程。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幼兒之間的沖突是他們在社會大課堂中學習與人交往、學習如何做人的一種方式。在解決沖突時,幼兒不僅要學會保護自己,學會收斂自己,獲得最初的道德認識,學會用這些認識去評判自己和他人的行為,而且還得學會考慮他人的愿望和要求,謙讓、寬容他人,控制自己,以合適的方式與他人相處。
其次,冷眼靜觀——引導幼兒自主解決沖突
當沖突發生時,老師和家長要用冷處理的方法,先不干預幼兒,只是靜靜地觀看幼兒的行為表現,觀察幼兒發生沖突的原因,是禮貌用語、行為習慣還是個性品質的原因,以便正確判斷幼兒的行為。再通過暗示、提醒的方法引導幼兒自行想辦法解決沖突,可以說“你們都長大了,要學會自己解決遇到的問題了。”“有什么方法讓大家又變成好朋友?”“想一想今天你錯在哪兒?你該怎么辦?”或者專門為幼兒創設一座友誼橋,讓幼兒在上面自行解決問題后又成為好朋友,也可為幼兒增設好朋友廣角,讓幼兒向能干的小朋友詢問、評理,公證地解決問題。
此外,適時介入——幫助幼兒有效解決沖突
當幼兒確實無法解決沖突時,引導幼兒正確分析沖突的原因,理清沖突的事實,采取一些策略幫助幼兒有效地解決沖突。如,教給幼兒如何傾聽別人說話,如何向別人道謝和道歉,如何向別人提出要求,如何表達自己的愿望,如何相互尊重、合作、謙讓、友善,如何控制情緒約束自己等。這些技能的熟練運用,可以使幼兒避免再次發生沖突,使他們自己嘗試解決問題,當然必要時還要對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進行適當懲罰,讓他承擔一定后果。
總之,幼兒間的沖突并非都是壞事,通過沖突能發展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提高幼兒交往的技能技巧,促進幼兒的社會性健康發展。讓幼兒的沖突自然地發展,自然地解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