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明 邱澤奇
社會學家羅納德·波特在1992年提出了結構洞理論。
他認為,在社會網絡中,某些個體之間存在無直接聯系或關系間斷的現象,從網絡整體來看,好像網絡結構中出現了洞穴,這就是結構洞。
一個具有企業家精神的聰明人,會在位于空隙兩端彼此沒有直接聯系的兩個人之間,擔當聯系人的角色,從而占據一個“結構洞”。一個人所占據的結構洞越多,他在人群中的地位就越重要,調動人際關系為自己服務的能力也就越強。
有關結構洞理論有一個著名的例子:Steven剛剛買了一套房子,他嘗試著向銀行借貸付款,可是當地的四家銀行都拒絕了他的借貸請求。無奈之下,他親自拜訪各家銀行行長,對他們說,如果對方愿意借貸1/4的款項,那么另外三家銀行將愿意借貸剩余的3/4款項。最終當地的四家銀行都答應了Steven的借貸請求。這就是一個利用結構洞達成協議的案例。
在這個案例中,Steven找到了一個結構洞,他創造了與四家銀行的口頭虛擬協議,以此為信息,要求落實借貸,最終獲得了成功。但如果這四家銀行之間是強關系,或許這種巧妙的機會就不會存在了。
在現實中我們也往往會觀察到這樣的現象,有些人或許并不是學習成績很突出,很帥或者很漂亮,但他/她卻有強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是一個環境中的“輿論領袖”,他/她好像誰都認識,他們便往往占有了某一環境的人際網絡中“結構洞”位置。
再比如《建國大業》作為一部演員零片酬的電影,為何能夠創造這樣一個讓人驚嘆的奇跡——擁有172名一線和超一線明星爭相加盟甚至甘愿做一個沒有一名半姓的路人甲?
誠然,這部電影的題材好,與時局扣得緊,導演韓三平又具有超大的影響力。但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是副導演黃帝把“結構洞”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她的電腦中保存了從1983年以來所收集的1萬多個演職人員的手機號碼和主要信息,她維持了一個約400號經紀人的人際網,她對于很多事情都會“親自操辦”——當你觀察到了這些,便不會對《建國大業》在演員中的號召力如此驚奇了。
在觀察一個飛黃騰達的人的時候,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他很可能是一個“不斷喪失關系”的人,或者說是一個不念舊的人。
他會根據自己的需求不斷地更新他的關系網絡,去認識新的人,使他自己始終立足于有效的“結構洞”位置。也許五年前,他的同學與他關系緊密,而五年后,這位同學對他的職業發展毫無幫助,這個關系可能就被拋棄了,數年都不會再用上。這顯然與大多數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不符合,至少與我自己的思想觀念相差甚遠,但這樣說無疑是有道理的。
讓我們來看看兩種簡化的人際網絡。
假使位于中心位置的人都處于“結構洞”位置,并且他們都保持了8條人際關系:一種是8條人際關系存在重復關系,中心人通過這8條人際關系融入了4個圈子;另一種是中心人的每一條人際關系都帶領他進入了一個圈子,即他通過這8條人際關系融入了8個圈子。
我們知道,根據研究,一個人能夠保持的人際關系維持在150的數量級上,所以一個人如果善于“不斷喪失關系”,假設他可以只保留下每個圈子中的重要人物,那么他所涉及的圈子,即“人脈”將會相當廣泛。
雖然我很不喜歡這種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化成如此功利化的說法,厭惡這樣因為“沒有幫助”而拋棄自己原有的人際關系的做法,但是我想說,試著友好地和陌生人說“嗨”吧,去豐富你的人生,也許他會帶給你一個你不了解的世界,也許他會在某時某刻,助你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