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金星+王漢超

編者按:4月3日,《人民日報》“經濟聚焦·直擊改革前沿”欄目,刊登文章,報道了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鄭州新鄭市在河南省委“以城鎮集聚產業的規模和提供的就業崗位決定農村勞動力和人口向城鎮轉移的規模和城鎮化進程”指導下,試點將20萬農民就地就近轉化為市民,摸索出一套可行的就地城鎮化的經驗模式。
“啥是物業費?住自家房子還要交錢?”盡管今天說起來自己都覺得好笑,但當從農民變成社區居民時,常小學的生活觀念和城鎮生活還是產生了不小的沖突。
常小學身處的河南鄭州新鄭市,去年10月被列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試點的頭號任務就是將20萬農民就地就近轉化為市民。從個人層面看,農民變市民后,面臨著生活來源和福利保障問題;從全局層面看,也有城鎮化所需的資金和土地問題。
針對這些困難,河南省委提出“以城鎮集聚產業的規模和提供的就業崗位決定農村勞動力和人口向城鎮轉移的規模和城鎮化進程”,指導新鄭摸索一套可行的經驗模式。
如何讓農民接受城鎮化
1.按人口分房
2.就近解決就業,收入比種地多
3.集體資產分紅、房產出租,收入來源多
4.企業承擔“五險一金”和培訓費用
5.政府承擔市政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如何長遠考慮城鎮化
1.社區規劃、社會資本參與建設等重大決策都由群眾來定
2.確保留足集體資產,保障原村村民福利
3.產業發展帶動了城鎮價值提升,集體經濟不斷升值
4.產業發展帶動人口快速集中,拉動商貿服務等第三產業帶動就業
人: 以成本分攤
解決農民進城后顧之憂
常小學現在是新鄭薛店鎮常劉社區居民,入住一年多來,他已經非常習慣新的生活方式。出門有小廣場,有噴泉,有服務中心,有衛生站,有小學,有幼兒園,還有自助銀行。
剛搬進常劉社區時,他這么算賬:菜本來地里種,水地里打,柴地里撿,搬進新社區全得花錢。
如今他這么算賬:集體分紅、房產出租,兩個兒子就近進廠上班,賺的比原來種3畝地多很多。而且按人口分,他家分到兩套170平方米的大房子,通水通燃氣,兒子結婚不用蓋房,這省下來的不都是錢?
為了保障群眾權益,新鄭市建立起一套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所有成本支出被列為一份清單,分擔主體和分擔責任一一明確。如政府承擔市政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等成本,企業承擔職工“五險一金”和培訓等費用,個人承擔社會保障中的個人部分,社區建設中預留的集體資產則承擔了社區居民的日常開支,如果有節余,可以替居民繳納社保和養老保險。
農民不能成為城鎮化的代價。河南省委常委、鄭州市委書記吳天君的要求非常明確:新型城鎮化核心是人,這一過程不能從農村挖土地、不在農民身上打主意,不以農民放棄土地為身份轉換和享受城市政策、公共服務的條件。這就要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主體必須是農民自己,社區規劃、社會資本參與建設等重大決策都由群眾來定。除個人得到房產之外,新鄭市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配建商業房,確保從中留足集體資產,而集體資產的經營和增值最終將成為原村村民福利保障的“聚寶盆”。
源源不斷的集體收入,是農民帶“土”轉移的表現之一。不論農民走到哪里,這份穩定的收入為他們解決進城后生活成本增多的壓力。而第一代進城農民的養老,作為最長遠、最根本的一大事項,也被納入了考慮。新鄭嘗試把集體資產解決養老成本的做法機制化,初步探索了以集體資產作抵押,為社區居民繳納養老保險的可行方案。
產: 以產業集聚,蓄滿農民進城的發展后勁
社區的集體經濟能否支撐起居民的福利缺口?答案是能。由于以白象食品、雛鷹農牧、思念食品為主打的中原食品工業園發展勢頭迅猛,帶動了集體經濟的發展:社區集體的商業房產被人看中作為酒店,而標準化廠房在產業園炙手可熱。甚至分到居民手里的房產也被租戶看中,每戶年租金超過兩萬元。
薛店鎮的東側,跨過高速公路和高鐵線,是蓄勢待發的鄭州航空港,新鄭給薛店的定位是“啤酒小鎮”。常劉社區向北2.8公里遠,年產可達100萬千升的雪花啤酒廠3月中旬剛剛釀出第一批酒。這樣規模的啤酒廠,全國不超過5家。
企業拉動就業,啤酒廠帶來了上下游的包裝、物流等配套。薛店鎮鎮長安廣濤介紹,有了產業,區位優勢才體現出來。啤酒廠原本起碼占地400畝,結果只用了314畝。因交通和區位之便,根本不需要建太大的倉庫。
雪花啤酒僅僅是去年新鄭簽訂的48個大項目之一,連同光明乳業、中儲糧大豆油脂加工,3個食品項目加起來將完成增加值60億元。去年已投產的27個項目將實現增加值138億元。而在實力最強的龍湖鎮,鄭州市外遷的170家大型批發市場中,110家匯集于此。一座名叫華南城的市場,占地10平方公里,完全建成后,這一個市場就能吸納20萬人就業。
河南強調“產業為基、就業為本”,從而完成產城互動。華南城的建設沒有靠賣地搞房地產,很多人認為“不劃算”。但事實上,產業發展的效益遠超過賣地。隨著人氣聚集,大量第三產業跟進,包括以棚戶區改造為主體的房地產等各個行業在產城互動中受益匪淺。
城: 產城互動,使城鎮的價值不斷得到挖掘和提升
新鄭市委書記王廣國介紹,農民進城,第一道難題是后顧之憂,第二道難題是發展后勁,這些在產業發展中迎刃而解。就業本身是一重保障,產業發展帶動了城鎮價值提升,集體經濟不斷升值,從根本上成為另一重保障。
首先是產業集聚帶來產業升級。過去,新鄭的產業布局號稱“百里長街”,沿干道兩側,遍布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產業。幾年來,500多家企業被淘汰,“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小而全”的行業,大體轉入食品、商貿物流、生物醫藥三大主導產業和5個產業集聚區,集聚發展直接帶動就業就達10萬人。
接下來是產業集聚帶動組團城市的區域價值提升。產業的集聚發展,帶動人口快速集中,拉動了商貿服務等第三產業,形成了“產城互動、新城老城互動、一二三次產業互動”的綜合效應,構筑了“兩城兩市鎮”的組團發展格局。
打開規劃圖,過去的城鄉二元結構向著城市組團調整,組團之間是集中連片的綠色農田,未來新鄭的空間布局以“北部城鎮化、南部田園化”為重點,逐步形成“人在城中、城在園中、城園結合、生態宜居”的優美環境。
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說,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可以有效促進產業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約。只有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能力,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創造更多就業,容納更多農村人口轉移和高端要素集聚。
在統籌算好土地指標、農民利益、資金運作、就業崗位、糧食生態、社會保障等“六本賬”的頂層設計下,新鄭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城鄉資源要素重組,促進了產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從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質量第一位到全國財政收入百強縣市、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50強,綜合試點新鄭正成為新型城鎮化的一個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