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編:徐上峰E-mail:xushangfeng@ittime.com.cn 漫畫:王焱佳美編:玲玲校對:媚子
?根據用戶信息綜合建立起來的數據和特征,已成為當前移動技術的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谷歌,已經將其當作生財之道
蘋果和谷歌于近日分別發布最新版本的iOS和安卓移動平臺。這也許只是兩家公司的小升級,但通過利用更多個人數據,一場讓消費者的智能手機更加智能的戰爭,正在醞釀。
這兩家稱霸移動平臺市場的公司,正大舉進軍新的陣地:以掌握更多用戶信息作為輔助,為用戶提供息息相關的信息,令移動設備看起來更像是一個通人性的主動式個人助理。
“從純技術角度來看,蘋果和谷歌的平臺相似度極高,”沃頓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彼得·費德(Peter Fader)說,“但給大家的感覺卻不同,谷歌(平臺)注重實效,以信息為導向,蘋果則以設計為導向。”
隱私難題
面對“大數據”的移動競賽,多少隱私,或者說占多少比例的隱私才會具有意義。大數據的概念就是將四面八方的數據拼湊在一起,形成新的認知。這種方式需要消費者更多的分享,以便收集更多個人相關內容。5月的谷歌I/O開發者大會上,高管不斷強調這家搜索巨頭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領域的投入。
無論是用于分析和整理用戶圖片的Google Photos,還是下一步推出的Google Now和安卓,谷歌都表示將用算法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Google Photos負責人Anil Sabharwal表示,谷歌的機器學習能夠對圖片進行分析,用戶可以“創造記憶,而不僅僅保存記憶。”谷歌高級副總裁Sundar Pinchai說,公司“在機器學習方面進行了過去多年以來最合算的投資”。Pinchai還表示,谷歌正致力于通過投放內容和信息鼓勵用戶行動起來。
而蘋果CEO蒂姆·庫克則明確表示,希望對隱私的注重在當下這場移動軍備競賽中發揮主要作用。蘋果的立場則有助于其占領道德制高點。6月初,庫克在接受EPIC頒獎時對谷歌進行了間接批評。EPIC致力于保護網絡隱私。庫克指出,某些硅谷企業為了做生意“對能夠獲得的用戶信息肆意攫取,并試圖將其變成盈利工具。我們認為這是錯誤的。蘋果可不想成為這樣的公司”。
在蘋果的全球開發者大會上,庫克和領導團隊介紹了蘋果如何將Proactive Assistant技術納入最新版iOS系統的情況。通過這項技術,iPhone或iPad就能讀取用戶日歷,獲取用戶位置,將信息整合起來作為用戶輔助。
而這與谷歌的路數有何區別呢?蘋果高管強調說,雖然蘋果的設備能夠進一步了解用戶,但所有獲取的信息都不會上傳,也不會在云端接受分析。Proactive Assistant的很多特性并不需要用戶使用Apple ID。
庫克所說的這個問題,在高科技行業日益受到關注:信息應該如何利用?如何在提供免費服務和收集數據之間找到平衡點?
賓夕法尼亞大學安嫩伯格傳媒學院近期發布研究顯示,很多美國消費者并不認為用個人數據換取更加個性化的服務是一項公平交易。安嫩伯格傳媒學院的研究發現,美國人并不清楚如何分析將數據提供給營銷方換取增值服務的成本效益。例如91%的受訪者表示,如果公司用折扣換取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收集信息不是一種公平交易。
弗雷斯特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通過對20,000名成年人的在線調查發現,63%的美國智能手機用戶對隱私和安全表示關注。
數據競賽
根據用戶信息綜合建立起來的數據和特征,已成為當前移動技術的兵家必爭之地。機器學習等工具就是成熟市場最前面的一道陣線。“我們目前正處于一個漸進式創新時期。谷歌和蘋果都在尋找下一個大跨越。”沃頓商學院管理學副教授、邁科創新管理研究所執行主任喬杜里(Saikat Chaudhuri)說道。
圖8仿真結果表明,隨著信噪比的升高和快拍數的增大,RMSE呈下降趨勢,當信噪比上升到一定程度或快拍數增加到一定值時,RMSE性能趨于穩定.同時,在相同快拍數和相同信噪比條件下,本文算法的性能優于文獻[9]和文獻[13]算法.
喬杜里認為,谷歌和蘋果推出的主動式個人助理,完全具備催生革命性變革的潛力。但起碼目前來看,谷歌和蘋果仍有很多功課要做,更不用說微軟的Cortana個人助理技術了。“這些東西還遠遠比不上目前的個人助理,”喬杜里說,“簡單告訴它做什么都很難。”
說到發明能夠預測人類需求的技術和算法,谷歌可能比較有優勢。費德和許教授都認為,蘋果的隱私言論更多的可能只是為了轉移注意力。因為蘋果在云計算和機器學習領域,始終只能步谷歌的后塵。實際上,蘋果在很多領域都落后于谷歌,包括地圖定位和導航等。例如,蘋果計劃盡快推出換乘導航服務,作為地圖應用的一個功能。但谷歌早在數年之前就已經開始提供此項服務了。
“谷歌從一開始就是一家信息企業,”費德表示。他認為蘋果捍衛隱私的言論,更多是針對對手的營銷手段,而不是真正關心。“在收集數據、洞見和利用其得出結論的問題上,谷歌明顯勝過了蘋果。谷歌更多的是被動智能,對收集數據更為敬畏。”
許教授則表示,蘋果完全有能力通過手機、ITunes、App Store以及剛剛推出的Apple Pay上的位置工具掌握用戶情況。“蘋果的立場是掌握道德制高點,但數據并不是其經營模式的核心所在,”他指出。“而對谷歌來說,數據就是核心。很難講蘋果的目標究竟是反對數據收集、試圖瓦解谷歌,還是僅僅想要提醒用戶這兩種平臺有所區別。”
實際上,蘋果對隱私的言論有可能作繭自縛。如果蘋果單純依靠設備預測用戶需求,那么其做法可能限制未來自身提供情景服務的能力。“我無法確信未來三年、五年或者十年之內,蘋果會一直恪守這種立場。”許教授說道。他指出,云計算技術和算法的進步,會催生新的服務。“連接數據庫、了解行為并作出預測方面大有所為。”
起碼在目前,蘋果一直都推崇自己是一個更為人性化的選擇,而谷歌則是以算法為導向。蘋果新推出的音樂服務強調播放列表將由人工決定。公司也正在招聘專門的編輯人員來負責新的新聞應用。“我認為蘋果完全有能力填補所有機器學習的差距,”喬杜里說道。他還認為,未來的服務將整合移動平臺和物聯網,將家用電器、電視、恒溫器等一系列終端與互聯網連接起來。
未知領域
許教授認為,蘋果對隱私的立場,是一種值得玩味的自然實驗。現在不清楚是否有用戶、有多少用戶,會真正在意谷歌追蹤哪些內容,或者在意谷歌算法的工作原理。
“安卓知道你在哪、你周圍有什么,這具有重大價值。我們放棄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許教授發問。“目前隱私還是一個理論概念。有些一直被人們所珍視的東西,現在卻能輕易許給他人。我們并不知道界線在哪里,成本效益是怎樣的。”
費德則表示,谷歌和蘋果在隱私政策上的區別之所以耐人尋味,在于沒有人真正了解界限在哪里,除非有人越界。“肯定會有某些公司利用這些數據資產,做一些過分的事情。”
費德用來引導隱私和營銷的“拇指規則”就是要看效果。“如果一家公司發送的信息令人反感,那就不是十分有效的。”費德說道。怎樣的信息會令人反感呢?“過多涉及個人情況的信息會讓人疑惑:他們怎么知道的?以及對未來沒有預見性。假設某家公司能夠根據你拿手機的方式弄清你的體重,但并沒有辦法通過某種有預見性的方式將其變成錢。”
鑒于想要摸清隱私的界線需要不斷嘗試,費德認為谷歌最適合在這個領域大顯身手。“谷歌樂于嘗試,找出有用的東西,”費德說,“谷歌比其他任何對手都更適合找到這條界線。”
費德指出,隱私問題的重要性也許并不像研究表明的那樣迫切。“對于人們究竟愿意分享什么,大家還有很多困惑。”他解釋說,“如果你在一份調查中詢問這個問題,人們總會給出政治正確的回答,那就是他們不想分享。但實際上,即便他們嘴上這么說,往往仍然愿意主動泄露數據。”
更加個性化的服務,還可以為其他人進入市場打開通道。“我認為,Facebook當初進駐安卓系統的時候,之所以能夠獲得支持,只不過是因為當時人們對Facebook非常著迷,”費德說,“現在沒人記得它了。微軟也是一樣的,他們當初掌握文件管理優勢。如果這兩個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我無法想象還有誰能做到。”
費德又補充道,他無法想象有哪家公司有能力挑戰主導智能手機市場的谷歌和蘋果。他說:“如果某家公司在硬件方面特別出色,并恰好有與之匹配的操作系統,那還是有機會的。”
喬杜里也這樣認為。他說,絕大部分手機創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硬件引領的。智能手機鍵盤和電子郵件曾是黑莓的殺手锏軟件,直到后來蘋果推出了觸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