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清,段培蓓,楊麗華,孫 龍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反復發作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性疾病,以腹瀉、腹痛、黏液膿血便為主要臨床特征,與克羅恩病合稱炎癥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1]。我國 UC的患病率為11.6/10萬[2],且多發于10歲~30歲的年輕人群[3]。UC病程遷延,易反復發作,尤其排便次數的增多,嚴重影響了病人的生存質量(quality of life,QOL)[4]。UC病人QOL的嚴重損害普遍存在,且明顯低于一般健康人群的QOL水平,并在身體、心理和社會各方面受到影響[5]。筆者通過對在我國11種護理核心期刊上發表的相關文獻進行系統性分析,了解我國護理人員在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探討未來的發展方向,旨在為今后該領域的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1.1 文獻檢索策略 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disc)檢索《中華護理雜志》《護理學雜志》《護理研究》《中國實用護理雜志》《護士進修雜志》等11種護理核心期刊。檢索主題為“潰瘍性結腸炎and生存質量”“潰瘍性結腸炎and生活質量”“炎癥性腸病and生存質量”“炎癥性腸病and生活質量”。檢索時間上限未限定,下限為2014年6月1日。
1.2 文獻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文獻必須為有關UC病人QOL的研究論文;內容重復的文獻僅選其中一篇。排除標準:屬經驗薈萃、臨床拾零、增刊論文;非護理研究類文獻;量表信效度檢驗的研究文獻;某些UC或IBD中簡單涉及病人QOL的文獻。
1.3 文獻分析方法 采用Excel軟件建立數據庫,對符合納入標準的20篇文獻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并按分析結果制定分析單元與類目。分析類目包括有關UC病人QOL論文的收錄期刊、發表年份、研究內容、干預措施等,對結果進行量化描述。
2.1 文獻期刊分布 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中,《中華護理雜志》《護士進修雜志》和《中華現代護理雜志》刊錄文獻相對較多,占總文獻量的45%。其次是《護理研究》《護理學雜志》和《中國護理管理》,所刊錄的文獻占總文獻量的30%。見表1。

表1 11種護理核心期刊刊載的有關UC病人QOL的文獻類型(n=20) 篇
2.2 文獻類型 干預性研究8篇,占文獻總量的40%,主要包括健康教育、管理干預、家庭隨訪等護理干預;調查性研究7篇,占文獻總量的35%,主要調查我國UC病人QOL水平;護理綜述論文5篇,占文獻總量的25%,主要闡述UC病人QOL的影響因素及其研究進展。
2.3 文獻計量及年度變化 在文獻檢索過程中,11種護理核心期刊中最早是在2005年刊載的有關UC病人QOL的干預性研究文獻。如圖1所示,2013年開始護理核心期刊收錄的有關UC病人QOL的文獻量開始增多。由此可見,UC病人QOL已逐步受到護理研究人員的關注。

圖1 納入的22篇文獻發表年份分布
3.1 研究UC病人QOL的重要性 腸鏡檢查、UC疾病活動指數(ulcerative co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UCDAI)等臨床指標僅考慮了疾病帶來的生理、病理改變,對UC病人的心理狀態、社會關系等方面的變化不夠敏感,不能全面評價UC對病人造成的影響[6]。UC療效評估中,QOL的評價逐漸成為重要指標,具有臨床意義[5]。由本次研究檢索到的文獻數量方面可以看出,UC病人QOL的相關研究并不多見,尚未引起護理研究者的足夠重視。但從納入文獻的發表年份分布圖顯示有明顯的上升趨勢,說明我國護理研究人員對UC病人QOL的認識正逐步加深。
3.2 從文獻的內容分析我國UC病人QOL的護理研究進展 文獻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干預性研究、調查性研究和護理綜述。根據文獻的研究方向,主要從這3個領域分析我國UC病人QOL的護理研究進展。
3.2.1 干預性研究文獻分析 納入的8篇干預性研究中,其干預方法包括教育方式、強化護理干預、綜合護理干預、管理方式和家庭隨訪等方法。干預性研究中時間最短是3周,最長是1年。①教育方式:本次檢索結果顯示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網絡互動和根據量表教育,網絡互動方式促進了病人積極參與健康教育,進而有助于提高IBD病人QOL[7];根據UC健康教育量表進行的健康教育較傳統的方法可明顯改善病人的QOL[8]。②強化護理干預。本次文獻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增強病人的自我效能和健康教育等護理干預可改善病人的QOL。③綜合護理干預。2篇綜合護理干預文獻顯示:綜合護理干預可提高IBD病人的QOL[9,10]。④門診化管理方式。鄧瓊等[11]研究表明:門診化管理系統有利于提高UC病人QOL、依從性及療效等。⑤家庭隨訪。有研究顯示:在1年的隨訪中,隨訪小組從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給予病人支持和幫助,提高了病人的QOL和依從性[12]。
3.2.2 調查性研究的文獻分析 本次文獻檢索顯示:調查UC病人QOL的地點主要分布在廣州、天津、南京、上海和黑龍江等地區;調查結果均顯示UC病人QOL水平較低,良好的應對方式和社會支持能提高其QOL[13];護理人員應采取有效的個體化健康教育和肛門功能恢復指導,提高UC病人術后QOL[14]。高自我效能和良好的社會支持可提高IBD病人的QOL[15]。疾病嚴重程度、自我效能、年齡和疾病活動程度是IBD病人QOL的主要影響因素[16]。IBD病人中,年輕(<35歲)、病情重的病人QOL更低;發作期病人QOL低于緩解期病人;焦慮、抑郁水平越高,病人的QOL越低[17]。潘習等[18]研究表明,女性、病程長、疾病活動指數高的UC病人QOL較差。殷積美等[19]研究也表明:UC病人以生理機能受損最為明顯;UC病人的QOL隨病情嚴重程度逐漸下降。從調查性研究文獻分析指出:UC病人QOL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損,護理人員應針對影響QOL的相關因素給予護理干預,從而提高病人的QOL。
3.2.3 護理綜述文獻分析 本次檢索結果顯示:5篇有關UC病人QOL的護理綜述,其中4篇是有關IBD病人的QOL,僅一篇是針對UC病人的QOL的報道。這5篇報道中闡述了生理、心理、治療方案和社會因素等對IBD或UC病人QOL的影響。楊霞等[20]研究指出,疲乏在IBD病人中普遍存在,且嚴重影響病人的QOL,這與Yoo等[21]的研究相一致。UC病人病程的長短與病人的心理因素有密切關系[22],進一步研究心理因素在UC中的機制及作用,為UC提出新的治療靶點,將有利于UC病人控制病情和改善QOL[23]。楊霞等[24]研究還指出:IBD病人還要面對無數的社會、經濟方面的問題,這與Bernklev等[25,26]的研究相一致。
綜上所述,我國護理人員對UC病人QOL的研究報道正逐漸增多,但是總體重視程度還不夠。目前炎癥性腸病問卷(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questionnaire,IBDQ)已被證實并最廣泛地應用于測評UC病人QOL的疾病特異性量表[4]。但 Wolfe等[27]的研究發現,對于疾病所致病人常見的自我調節、認知能力、實踐方面的功能下降和嚴重的經濟負擔和大量的時間耗費等方面在IBDQ量表中未有提及。此外,UC病人治療方案和飲食情況等也未提及。本次文獻研究顯示:性別、年齡、病程、疾病嚴重程度、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都是UC病人QOL的影響因素。針對以上問題,醫務人員需進一步完善對UC病人QOL量表的研究,以更好地評價其QOL。護理人員應根據影響UC病人QOL的因素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促進UC病人QOL的提高。
[1] Conrad K,Roggenbuck D,Laass MW.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ulcerative colitis[J].Autoimmunity Reviews,2014,13(4):463-466.
[2] Wang YF,Ouyang Q,Hu RW.Progression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China[J].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2010,11(2):76-82.
[3] 史麗萍,沈洪.潰瘍性結腸炎生存質量研究進展[J].中醫藥導報,2010,16(11):109-111.
[4] Zhou Y,Ren W,Irvine EJ,etal.Assessing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Zhejiang,China[J].J Clin Nurs,2010,19(1/2):79-88.
[5] 李孝鎮,唐志鵬,謝建群.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生存質量分析176例[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3,21(32):3486-3492.
[6] 殷潔,張蘇閩.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生存質量研究述評[J].中醫學報,2012,27(6):690-692.
[7] 王華芬,馬燕,呂敏芳,等.網絡互動式健康教育對炎癥性腸病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2):163-165.
[8] 董淑云,許玉華,郝玉娜,等.根據潰瘍性結腸炎健康教育量表進行健康教育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11):63-64.
[9] 朱燕,王嵐,鄒靜,等.護理干預對炎癥性腸病患者疾病知識水平和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15):1777-1780.
[10] 孫苗芳,黃家懿.護理干預前后炎癥性腸病患者心理狀況及生存質量對比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2):162-164.
[11] 鄧瓊,周麗華,李漢華,等.門診系統化管理對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0):905-907.
[12] 陶冬梅,沈鸚鸚,陳麗峰,等.家庭隨訪對炎癥性腸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17):1603-1604.
[13] 周薇,尤黎明,李瑜元,等.炎癥性腸病患者生存質量與其應對方式和社會支持的相關性[J].護理學雜志,2006,21(11):9-11.
[14] 李冰冰,胡芳.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及遠期肛門功能恢復的調查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4):299-301.
[15] 朱迎,林征,丁霞芬,等.炎癥性腸病患者生活質量與自我效能和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6):490-493.
[16] 朱迎,丁霞芬,林征,等.炎癥性腸病患者生活質量及影響因素調查[J].護理管理雜志,2013,13(4):240-242.
[17] 周薇,尤黎明,李瑜元,等.廣州市炎癥性腸病患者生存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護理學報,2006,13(4):17-19.
[18] 潘習,白姣姣,賀佩青,等.潰瘍性結腸炎病人生存質量的調查研究[J].護理研究,2014,28(6A):1961-1962.
[19] 殷積美,寧瑞花,劉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生活質量的調查及分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8,25(17):40-41.
[20] 楊霞,李賓賓,劉華平.炎癥性腸病患者疲乏的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11):81-84.
[21] Yoo S,Jung YS,Park JH,etal.Fatigue severity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igh fatigue levels in Korea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Gut and Liver,2014,8(2):148-153.
[22] 白姣姣,王一倩,賀佩青.潰瘍性結腸炎的評估及護理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09,24(17):94-96.
[23] 張云云,王志榮.心理因素在潰瘍性結腸炎中的作用及機制[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3,21(19):1823-1827.
[24] 楊霞,劉華平.炎癥性腸病患者生活質量的研究現狀[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12):106-108.
[25] Bernklev T,Jahnsen J,Henriksen M,etal.Relationship between sick leave,unemployment,disability,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2006,12(5):402-412.
[26] Lee JK,Tang DH,Mollon L,etal.Cost-effectiveness of biological agents used in ulcerative colitis[J].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2013,27(6):949-960.
[27] Wolfe BJ,Sirois FM.Beyond standard quality of life measures: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s of living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Quality of Life Research,2008,17(6):877-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