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霞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會陰側切的方法也在不斷改良,如何使產婦在分娩側切時減少出血、減輕疼痛,側切術后留下較小瘢痕,加快側切傷口恢復,需要產科醫務人員的不斷探索、不斷改進,保障順產產婦的健康和安全[1]。為達到這一目標,在對產婦實施會陰側切手術過程中,我院產科自2013年起便著手研究高頻電剪在側切手術中的應用,根據其原理,高頻電刀有利于側切后會陰傷口愈合,使傷口愈合更整齊,使產婦疼痛進一步減輕,使術中、術后的出血量進一步減少。通過前期研究和實踐,效果理想,會陰側切工具由傳統的會陰側切剪刀改為高頻電剪,手術出血量由50mL減少至10mL左右,產婦疼痛感明顯減輕,術后傷口對位生長良好,達到無感染、瘢痕小、恢復快等效果,是值得在產科推廣的一種手術工具。
1.1 臨床資料 選擇在我院分娩、具有側切適應證的100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并采用隨機對照方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產婦的篩選條件如年齡、孕產次、會陰條件、體重、胎兒情況、產程進展、孕婦是否具有相關合并癥及產科醫務人員技術能力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1.2 手術器械的選擇 觀察組選用高頻電剪實施會陰側切術,對照組選用普通會陰側切剪刀實施會陰側切術。
1.3 側切方法 觀察組產婦進入第二產程、胎頭快著冠時,在產婦宮縮用力時操作者左手拇指和其余四指分開撐起會陰近陰道口的側壁,充分暴露側切部位,右手持高頻電剪,根據產婦個體因素選擇最佳電凝和電切功率,迅速、準確地以45°~60°剪開會陰側壁4cm~5 cm長度后,立即移開電剪,協助胎頭著冠及胎兒娩出。對照組則按助產技術接生常規使用普通會陰側切剪刀進行側切協助胎兒娩出。
1.4 觀察項目 比較兩組產婦會陰側切出血量、側剪時間、疼痛評分、傷口愈合時間、產婦滿意率。
1.5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表1 兩組觀察指標比較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產科醫務人員對分娩時會陰彈性差、會陰瘢痕或胎兒出現宮內窒息需要盡快娩出等幾種情況實施會陰側切手術[2]。但臨床實踐證明,即使產婦會陰彈性非常好,分娩時仍有約8成產婦會發生會陰撕裂。與選擇會陰側切產婦的傷口相比,未進行會陰側切的產婦傷口數量較多、邊緣不整齊、愈合情況更加難以控制,反而不利于產后會陰組織的修復及日常生活中性生活質量的提高;與此同時,因未及時行會陰側切致產程時間長,亦增加了產后陰道壁膨出或尿失禁風險[3]。因此,會陰側切逐漸成為順產過程中特別是初產婦分娩的常規步驟。而高頻電剪在會陰側切過程的應用,使產婦在側切時減少出血、減輕疼痛,側切術后留下較小瘢痕,加快側切傷口恢復,為產婦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保障。高頻電刀是一種利用高頻放電對人體組織進行切割和凝固的手術裝置,最早是在1926年Cushing與Bovle為實現小血管無血手術而提出并首先應用于手術中。因此,高頻電刀不僅可取代手術刀進行各種外科手術,而且明顯地減少了出血甚至不出血。不僅如此,它還兼有殺菌作用。減輕了醫護人員的勞動強度,縮短了手術時間,并有利于手術后的康復。目前,高頻電刀已廣泛用于外科手術中,取得了重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4]。如給高頻電刀配以氬氣控制儀,還能明顯提高切割和凝血效果,改善環境,減輕灼傷程度[5,6]。近年來,可作切割的專用雙極高頻電刀(高頻電剪)已投入使用。將傳統的會陰側切技術與便捷的高頻電剪技術相結合,因高頻電剪具備對組織損傷小、出血少、產婦疼痛輕、術后幾乎不見瘢痕等優勢,且該項技術要求不高,操作人員容易熟練掌握,設備器械投入成本不高,帶來的社會效益無可估量,經廣東省醫學情報研究所醫藥衛生科技查新報告發現,目前國內外尚未開展這項技術,這也是它的創新之處。如果產婦能欣然接受手術,那么其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遠大于傳統的側切方式,產婦的滿意度將大幅度提升。
[1] 劉艮蘭,牛玉靜,王莉,等.改良式會陰側切術的臨床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7,24(1):62-63.
[2] 吳榮,武明娟,孫樹靜,等.會陰側切改良式縫合術的臨床研究[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3):538-539.
[3] 張宏玉,華少萍,金松.會陰側切術的利弊分析[J].護理學報,2009,9(16):6-9.
[4] 冷維春,劉俊寶,楊依玲,等.國產與進口高頻手術電刀在宮頸錐切術的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3C):995-996.
[5] Ji GW,Wu YZ,Wang X,etal.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y of influence of high-frequency electric surgical knives on healing of abdominal incision[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6,12(25):4082-4085.
[6] 王君.使用高頻電刀行肝外周葉段部分切除16例體會[J].寧夏醫學雜志,2011(4):348-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