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龍
2014年,晉中市委辦公廳開展對和順縣平松村的幫扶。市委辦公廳把挖掘釋放扶貧村優勢要素與當前扶貧政策以及省內外市場需求相結合,經過反復論證,確定了以發展養兔園區、養豬園區、黃芩茶生產基地“兩園區一基地”為主的扶貧工作思路,變“輸血”為“造血”。
市委辦公廳扶貧工作隊按照精準扶貧政策要求,撲下身子,真扶貧、扶真貧,把現代農業中發展產業的理念、建設園區的做法植入扶貧工作中,多次深入幫扶村和順縣平松村了解民情民意和經濟情況,多次與村兩委及黨員代表、村民代表、有養殖經驗的農戶代表座談,廣泛征求意見,共同探討選擇適合平松村穩定脫貧致富的路子。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和順縣平松村共流轉土地25畝,建成養兔、養豬兩個園區,并擴大了黃芩茶加工基地。目前,該村獺兔、新西蘭兔已出欄1.1萬余只,現存欄2500只;豬已出欄500頭,現存欄280頭;生產銷售黃芩茶260多公斤。“兩園區一基地”收入累計達到100多萬元。在園區的支撐下,2014年,平松村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39元,同比增長24%。市委辦公廳被評為2014年度全省下鄉工作先進單位。
流轉土地、盤活要素,切實解決園區建設中的用地問題。確定發展養兔、養豬產業和黃芩茶加工項目思路后,為避免家畜糞便污染農村居住環境,也為了防止人畜混居對疫病防控的不利影響,扶貧工作隊決定把原來村里發展養殖的散戶全部搬遷轉移到離村1公里左右的緩坡地帶,建設大戶帶頭、能人參與的養殖園區。方案有了,但解決園區建設用地成了最大的難題。建設養兔、養豬園區和黃芩茶生產基地除占用村集體土地外,規劃還涉及到8戶村民的個人承包地。一開始,這幾戶村民出于“惜地”、“守地”心理和對土地流轉價格方面的顧慮,都不同意流轉自己的耕地。為了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一方面,工作隊和村干部主動上門,為他們講解有關土地流轉政策,說明分析流轉土地后的多種好處;另一方面,提出用村集體土地置換農戶土地或以農戶耕地入股的方式解決用地。這一辦法實施后,8戶村民最終有6戶以土地置換方式、2戶以土地入股方式流轉了土地,制約園區建設的關鍵要素“地”的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大戶領辦、股份合作,切實解決養殖園區運行機制問題。用地問題解決了,投入模式和運行機制就成了制約園區建設和發展的關鍵。結合當前中央、省、市扶貧工作新政策,立足扶貧村實際,在投入和機制選擇上,工作隊最終采用了流轉土地入股、大戶投股資、扶貧資金以村集體名義投股資,按股分配收益的辦法,并提出“兩園區一基地”建設經營中要優先使用本村勞動力,充分調動了投資人、村民和村集體三方的積極性,實現了土地、資金、勞動力、技術等要素的優化配置,探索出了適合當地實際的扶貧工作新方法。以獺兔養殖園區為例:平松村村委以集體的7.5畝土地、資金80萬元(其中,整村推進資金50萬元,市相關扶持資金30萬元)入股,有2戶村民以土地2.5畝入股,養兔大戶劉世江等2人以120萬元現金入股,共同投資建設養兔園區,收益產生后按入股比例分紅。2014年,平松村集體和村民僅此一項就分得10萬元紅利,大戶得到純收益15萬元。除此之外,在養兔園區務工的6個村民還得到約11萬元的工資性收入。眼見為實的農民看到養兔的收益后,一些本村和周邊村有養殖經驗的農戶也產生了與園區合作的想法,紛紛到兔園區參觀、咨詢、索取相關資料。平松村村民高興地說:“產業扶貧見效快,富了領頭的,帶動了全村的,還輻射了周邊的。”
弱強聯合、緊盯市場,切實解決養殖產業發展中的技術和市場問題。針對平松村民以往養兔、養豬經驗不足,特別是疫病防治和市場銷售經驗不足的問題,工作隊堅持“弱強聯合”的理念,主動走出去、找上門,與山東省菏澤富士達肉兔養殖基地開展合作。山東方面及時派出2位技術員,在平松村進行了為期半年的養殖技術指導和疫病防護指導。在銷售方面,除山東外,工作隊還幫助園區先后與山西省食品公司榆次公司肉聯廠、陽泉市盂縣九旭兔業有限公司、河北省滄州宇思裘皮皮毛有限公司簽訂了保底收購協議,解決了產品的銷售問題,確保了園區“產得出、無疫病、銷得好、有錢賺”。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