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百成

孟子曾以一個譬喻來說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孟子·公孫丑上》)。有人看到一個小孩就要跌到井里去,任何人見了都會有驚駭同情的心情。這種心情的產生,不是為著和這個小孩的父母攀交情,不是為著在鄉鄰朋友間博取名譽,也不是因為厭惡小孩的哭聲才這樣。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不忍人之心,在孟子那里,是仁義的起點,道德的起點,也是政治的起點。
2014年2月14日,敘利亞Aleppo市Masaken Hanano鎮,一名男子抱著一個從一場空襲中幸存的嬰兒。空襲是由忠于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的軍隊發起的。
今見敘利亞孺子遇難,以思中國先賢孟子之惻隱之心。
攝影者將自己的情感自然地流露于其作品之中,而其感染力也就自然地表現出來。
移情作用的發生與作者的情感同步,是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