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博 馮麗
隨著傳媒技術的日新月異,人們獲取重大信息的途徑也呈多樣化的趨勢發展,廣播作為其中之一在現代傳媒領域仍然占有一席之地。與其他傳播媒體相比,廣播媒體最大優勢在于先聲奪人,它能在第一時間,以最快的速度將發生的事件傳播給聽眾,因此深受歡迎。對于一些“大”主題的新聞事件,比如“依法治國”的報道,如何利用廣播媒體更好地吸引聽眾,傳播國家的法治進步和改革呢?筆者認為要著重考慮一下幾個問題。
一、著眼“小”視角
依法治國作為一項國家戰略方針和戰略目標,其政策內容與國民經濟、國家政治以及法律體系息息相關,對受眾而言,枯燥的播報式的傳播,難以產生傾聽的吸引力。因而,在傳播此類新聞主題方面要采取另一種眼光,像地震、洪水、泥石流等天災類題材的新聞之所以能夠產生強大的社會力量,正是源于“小”視角也可以做“大”報道這一原因。依法治國關乎國計民生,在廣播中要想引起受眾的興趣,就要從小視角出發。具體說來,“小”視角的“小”是要讓依法治國告別“廟堂”,走向“江湖”,這類新聞要從平民視角、生活視角出發,具體闡述為以下三方面內容。
首先,對依法治國的報道,新聞主題應緊扣“服務性。聽眾平日里最關注的就是自身利益,對于依法治國的新聞報道,高談闊論其理論內容并不會吸引大眾的關注,關鍵是要從新聞的內容中獲得實際利益。這個“利益”就要著重闡述依法治國對大眾群體相關的服務措施,讓廣大群眾從中獲利,這樣才能吸引聽眾。其次,對依法治國的報道,新聞內容應講求“貼近性”。廣播新聞要在第一時間抓住聽眾的興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貼近受眾的日常生活。在對依法治國的廣播報道中,內容要盡量與受眾的日常生活相連,如這項基本國策在落實過程中對受眾的具體影響,受眾的生活會發生的改變等。最后,對依法治國的報道,新聞語言應講求“趣味性”。既然是從平民視角出發,就要采取受眾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關于依法治國政策的廣播新聞,語言不能過于學術化和理論化,而是應該通俗易懂,擴大受眾范圍。
二、關注“小”事件
關于依法治國的新聞報道,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背景、內涵、實施、影響等各個方面,內容相對枯燥,而且對受眾的要求也很高,因此,普通大眾很難真正理解這項政策,也沒有耐心去理解,這將影響依法治國的傳播效果。為了提高傳播效果,廣播新聞要將關注點放在小事件上,才能進一步促進依法治國理念的傳遞。
一方面,廣播新聞報道要盡可能具體,具體到日常生活中的每個人。依法治國是指依照法律治理國家,每個人都應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對此,廣播新聞的具體內容可以例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反面教材或正面事例。正所謂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從小事件入手,傳播效果會更好。另一方面,廣播新聞要盡可能接近生活。這要求新聞中關于依法治國的內容要與群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像日常居民出行,遵守交通規則也是依法治國的具體體現,一旦違反交通法規,當事人就要受到相應的處罰。這樣穿插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更有利于讓依法治國觀念深入民心。
三、突顯“小”人物
從“小”人物身上,體現時代的變遷、社會的變化、法治的進步和個人生存價值的提升。廣播媒體的新聞人要深入基層、走訪社會各個層面的人物,從每個個體身上挖掘新聞價值。將“依法治國”的宏大敘事默化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實現依法治國報道的實效性和影響力。
突顯“小”人物,實際上將依法治國報道的大內容能夠于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法治關乎每個人的生活,人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工作休閑、社會參與都與法治息息相關。“小人物”的力量依舊不可小覷,廣播新聞仍然可以借助宣傳小人物事例來闡述依法治國的主題,而且通過介紹突顯小人物的先進事跡往往更能夠打動人心,吸引聽眾的興趣,因為這些小人物真實可靠,就像你,就像我 ,在聽廣播的過程中,聽眾能有一定的切身體會。
總之,廣播新聞媒體要立足于傳媒責任感,勇于承擔自身的使命。對于依法治國這類主題的報道要充分發揮輿論引導作用。為了將廣播新聞媒體變成政府與群眾之間有效溝通、交流的傳播渠道,廣播新聞的寫作需要靈 活應對。在對依法治國這類大主題的報道過程中,廣播新聞可以通過著眼小視眼、關注小事件、突顯小人物來吸引聽眾,傳播新聞價值。
(作者單位:撫順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