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一早,我們從貴陽市驅車,在莽莽大山中穿洞越嶺,4個多小時才抵達錦屏縣城。此行陪同我們的是貴州省扶貧辦黎靜河副處長,他一年前就是駐村干部。黎副處長一路上充滿深情地回憶駐村經歷的點點滴滴。他說,一年駐村,認識了許多終生朋友。今年春節,他就帶著家人到所駐的江口縣德旺鄉過年。做好駐村工作,他認為關鍵在于投入真心、真情。
黎靜河的話,在我們第一位采訪對象身上就得到印證。在錦屏縣城吃過便餐,我們立即到鐘靈鄉陽艾村。駐村干部楊宗明對于這個貧困村,有著一種故鄉般的深情。
楊宗明年近六十,但身材魁梧,聲音洪亮。大步走在陽艾村寬闊的水泥道上,如同身處故鄉,鄉親們見到他的表情既親切又恭敬。這兩年來,他大部分時間都住在村里,每天都在鄉親們的歡聲笑語中度過。他熟悉這里的一草一木,熟悉每一位老人和孩子。
老楊是錦屏縣財政局干部,在陽艾村駐村已有兩年。記者從縣扶貧辦的介紹中,知道他連續兩年被評為“貴州省優秀駐村干部”,是辦實事最多的駐村干部。記者請他談談這兩年具體做了哪些實事,老楊顯然不習慣于為自己評功擺好,只是淡淡地說:“事情是做了不少,最自豪的是每天晚上有鄉親們陪著喝酒。”村干部楊從海告訴記者:“去年底一天晚上陪老楊喝酒,聽說他以后可能不再駐村了,一激動我都給他下跪了,求他別走。”去年老楊生病住院,陽艾村鄉親們紛紛去看望,其中一次包了兩輛面包車。老楊連續第三年駐村,既因為鄉親們的挽留,也因為還有許多沒辦完的事讓他牽掛。
記者還是從鐘靈鄉黨委龍召春書記和陽艾村楊從全支書口中了解到楊宗明兩年多來為陽艾村所辦的樁樁實事:
——村干道、連戶路、田間道、機耕道約5公里,安裝路燈276盞。記者見到,過去泥濘的村道上汽車常來常往,新婚的車隊十幾輛在鞭炮聲中涌進村里。夜晚,路燈把主要村道照得通亮(圖14)。
——修建5座橋,還有十幾個田間小橋。其中3座橋按當地風俗新建成亭式廊橋,村民們可以在此議事、休憩(圖5)。
——建反季節蔬菜和食用菌塑料大棚500個,改變了以前一家一戶小打小鬧自種自吃的習慣,通過合作社規模化生產帶動村民發展蔬菜產業,使其成為村民增收的主要產業。其中楊滿珍兩口子就發展反季節蔬菜大棚70多個。
——為改變農村文化生活貧乏賭博成風的現狀,成立5支腰鼓隊,搭建一個戲臺。采訪中,記者正好遇到腰鼓隊的姑娘媳婦們要去鄰村演出,她們見了老楊都像自家大叔。記者請她們與老楊合影(圖6、7)。
——整治環境衛生。建了一個垃圾填埋場,買了大小垃圾車6輛;治理了村里的小河。以前,有些人通過毒魚、電魚的方式抓魚,嚴重污染了河流水質。老楊與村干部一起嚴抓這種不法行為,并找來魚苗發展水產養殖(圖13)。
——老楊特別重視村里的水和火問題。村民飲用水困難,老楊協調水利部門新建自來水水源,并協調資金接了200米自來水管;陽艾村作為苗族村,村民的老房子都是木質結構,消防隱患嚴重,老楊協調購買了消防設備,每月定期做消防檢查。
兩年來,楊宗明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申請項目,協調資金,共投入320萬元,使得村里的基礎設施大為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他還通過扶持一些有經營素質的農民發展規模化生產,以此作為示范,帶動其他農民投入商品生產;同時,特別重視村里40多戶特困戶的幫扶和救濟。
說起老楊兩年來的幫助,王滿珍有些哽咽。她和楊從雄兩口子六年前在浙江打工,2009年回鄉結婚后,就想利用外面學到的經營知識在家鄉創業,發展蔬菜產業。可是沒錢沒關系,一年下來搞得心灰意冷,又動了外出打工的念頭。老楊看好這兩口子的能力,用激將法使他倆重新樹立創業的信心。然后,幫助王滿珍申報微型企業,協調貸款5萬元,財政補貼5萬元。經過老楊的雪中送炭,小夫妻的蔬菜生產迅速發展起來。老楊則是有求必應、有難必幫。看到小夫妻住在田里塑料大棚里,他又是協調附近一個村委會的木房子,又是幫著接自來水。生產規模上來后,老楊又主動幫助貸款購買滴灌設備。如今,王滿珍已經成為村里脫貧致富的帶頭人,每年利潤十幾萬元,大大超過原來出外打工的收入(圖2、3)。
11歲的楊滿燕是個苦孩子,從小得病成了聾啞人。母親是爸爸在外打工認識的外鄉人,小滿燕出生不久因受不了家庭貧困出走不知去向。父親又因介入一場斗毆被打死。小滿燕從小只能跟80多歲的奶奶相依為命,雖然聰明伶俐,卻無法上學。老楊知道了小女孩的身世以后,就利用自己的關系,聯系了縣城里的特教學校。可是奶奶卻舍不得小滿燕離開,老楊便一次次做工作。上學以后的小滿燕變化極大,今年春節還參加了縣里組織的文藝演出。記者隨老楊來到小滿燕家,小滿燕見到老楊像見到親人,撲上來親切擁抱。然后,一會兒給我們表演她春節演出的舞蹈,一會兒表演她新學的少林武術。那一刻,記者見到老楊眼里閃動著淚花。離開之前,老楊從包里拿出兩張百元大鈔,聰明活潑的小滿燕又是一個擁抱(圖10?11、12)。
作為外鄉人,暫時駐村,一般人不愛做得罪人的事,老楊可不把自己當外人。有村民在河里炸魚,老楊上去毫不客氣地阻止;一戶村民在高壓線路下面違章建房,村干部多次勸說無效,老楊軟硬兼施,硬是把這房子給拆了。
看到老楊每天跟鄉親們樂呵呵的樣子,記者想象不到,其實他正在經受家庭變故的痛苦:就在駐村前一年,30多歲的兒子因為腦溢血,幾年來一直癱瘓在床,兒媳婦雖然離婚了,但被老楊的人格所感動,主動留下來照顧病人。老楊告訴記者:“其實我只能把70%的精力投入在村里,因為孩子上醫院買藥離不開我。”為了兼顧兩頭,他貸款買了一輛車。他是優秀的駐村干部,也是位稱職的父親。他為兒子付出的一切,縣醫院的大夫們看在眼里,風趣地稱他為“偉大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