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輝
標點符號在文章中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不會使用就會使文章遜色,或產生歧義。歷史上就流傳很多有趣的標點故事。
俄國沙皇曾在一犯人判決書上批示:“赦免不得流放西伯利亞。”后來皇后瑪麗婭·菲德列娜背著沙皇在判決書上悄悄改動了一下標點,判決書就成了:“赦免,不得流放西伯利亞。”一個逗號竟救了一條人命。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富翁,生性吝嗇。有一次,他在聘請一位教書先生的時候,就講明能供給的伙食比較差,沒想到這位先生竟一口答應了。富翁怕口說無憑,就寫了張字據,但沒加標點。字據是這樣寫的:“無雞鴨也行無魚肉也行,青菜一碟足矣。”教書先生卻把字據改為:“無雞,鴨也行,無魚,肉也行;青菜一碟足矣。”小小的改動,竟讓教書先生天天吃香喝辣的。
明朝江南才子祝枝山常喜歡給人家寫對聯。有一年除夕,他和書童走到一戶員外家門口,忽然聽到“哇哇”的嬰兒墜地啼哭聲。他略加思索,順手在大門上題了一副對聯。上聯是:“今年真好晦氣,全無財帛進門,”下聯是:“臨夜生下妖魔不是好子好孫”,旁邊寫道:“祝枝山題。”第二天早晨,員外打開大門,一看見對聯,讀道:“今年真好晦氣,全無財帛進門,臨夜生下妖魔,不是好子好孫。”員外氣得臉色發青,立即派人把祝枝山找來,厲聲問道:“我和你往日無仇,近日無冤,為什么大年初一用這樣不吉利的話來罵我?”祝枝山一聽笑得合不攏嘴,他搖頭晃腦地念道:“今年真好,晦氣全無,財帛進門;昨夜生下,妖魔不是,好子好孫。這副對聯你不覺得稱心如意嗎?”員外早已心花怒放,他不再責怪祝枝山,還請他喝酒,向他道謝。
抗日戰爭時期,一漢奸為了討好日本鬼子,便在村前的墻上寫上“糧食不賣給八路軍”的標語,然后去報告日本龜田隊長,妄想邀功領賞。漢奸走后,兒童團長狗娃在標語上加了一個逗號。當漢奸高高興興領著龜田隊長來看標語時,標語變成了“糧食不賣,給八路軍”氣得龜田隊長嗷嗷直叫,一槍把漢奸給槍斃了。看,一個逗號結果了一個漢奸的狗命。
解放戰爭時間,國共兩黨談判時,國民黨方面一位代表傳給周恩來一張紙條,寫著“對牛彈琴”幾個字,意在譏諷共產黨。周恩來接過紙條,只在上面加了兩個標點,成了“對。牛彈琴!”國民黨代表看后,感到十分尷尬、狼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