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學豐 魯李平 張 鈴
湖南省懷化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湖南 懷化 418000
懷化市自1998年發現首例輸入性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以來,其每年的艾滋病數量人數都在不斷上升,而這也直接危害到了現有公眾的安全。截止至2013年底,共累計報告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1730例。因此,對于當下的懷化市而言,如何進行有序的艾滋病防治顯得至關重要。自2008年以來,在全球基金和中蓋項目的推動下,積極開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加強監測和檢測,檢出人數逐年增多。目前就懷化市2008—2013年懷化市HIV/AIDS疫情相關資料分析如下。
資料來源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中的艾滋病綜合防治信息系統。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
2008—2013年全市共發現報告HIV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1443例,占總報告病例數的83.41%,其中艾滋病病人680例,累計死亡608例。疫情呈現明顯的逐年上升趨勢,見圖1。

圖1 懷化市2008—2013年HIV/AIDS發現病例數
全市各縣(市、區)均有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主要集中在溆浦縣、鶴城區、辰溪縣、洪江市和會同縣,共750例,占56.05%。病例的地區分布情況
①性別分布病例中男性859例,女性479例,男女比例為1.79:1。男女性別比例差別不大。
②年齡分布病例中年齡最小的1歲,年齡最大的87歲。病例主要集中在20~60歲青壯年,但高年齡組所占比例有增加趨勢。
③婚姻狀況未婚277例,占20.70%;已婚有配偶624例,占46.64%;離異或喪偶占403例,占30.12%;不詳34例,占2.54%。
④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659例,占49.26%,目前所占比例最大。其次為小學373例,占27.88%;高中或中專188例,占14.04%;大專及以上59例,占4.38%;文盲59例,占4.38%。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091例,占81.54%,提示整個感染人群文化程度偏低,在這部分人群中開展艾滋病防治知識宣教和行為干預對艾滋病防控有很大意義。
⑤職業分布病例的職業分布較廣泛,其中較多的是農民占52.02%,家政、家務和待業占21.90%。報告病例中,學生和教師占有一定的比例,2008—2013年共有26例,占1.9%,提示除在農民和家政服務人員中開展艾滋病防治知識宣教和行為干預外,在校園中加強艾滋病防治知識宣教力度也很有必要。
感染途徑從變化趨勢看,性接觸傳播的比例總體呈現逐年上升的勢頭。從現有全球化的發展現狀而言,艾滋病其主要的傳播途徑依然是性接觸,而這也是當下懷化市艾滋病防治的重要內容,要切實有效的就艾滋病的防治進行普及,其必須要基于當下人們的性行為進行有序的指導。近年來隨著工作的深入開展,感染途徑不明者所占的比例顯著降低,見表1。

表1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感染途徑
從現有的調查結果而言,懷化市艾滋病流行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艾滋病疫情呈上升趨勢,目前懷化市其艾滋病感染人數正在逐年增加,其中性接觸傳播比例占據大部分,同時每年以15%的增速增加,由此意味著未來的防治重點在于性接觸層面的防治[1]。②HIV感染者和病人的年齡主要分布在20~60歲,約占感染者總數的87.59%,調查結果與國內其他結果類似[2]。一方面在于這一年齡段的人其性接觸以及生理需求較為頻繁,另一方面也在于自身防治意識到薄弱,而這無疑會對現有的社會和諧、家庭穩定都帶來巨大的影響。③經異性性接觸傳播HIV的比例明顯上升,提示要加強暗娼等高危人群干預和監測,并且積極尋求合理的優化以及改善建議,從而更好地提升以及促進人們的防治意識,降低艾滋病的傳播效果[3]。
疫情上升原因:①對該病的監測和檢測手段不斷提升,同時現有整體的防治以及管理人員數量較少,造成了對于艾滋病檢測以及防治宣傳效果的不足[4]。②該市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獨特的區位交通有利條件,人口流動性不斷加大,使艾滋病的傳播速度逐漸加快。③近些年借助全球基金項目及中蓋項目的支持,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宣傳力度不斷加大,加強了對吸毒人群、暗娼等高危人群的宣傳、干預和檢測工作。從而增加了有過高危行為人群主動咨詢檢測的數量[5]。
根據該市艾滋病流行特征,建議采取以下綜合防治措施:①加強構建合理的監督管理機制,加強對于高危人群的宣傳以及走訪,幫助他們切實有效的了解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以及防治手段與方式。②建立健全的監測網絡,擴大監測、檢測覆蓋面,積極結合當下懷化市調查結果以及內容,對相關重點區域進行重點的調查、走訪以及了解,注重對于艾滋病人員的控制、監督以及日常接觸人群的了解,進而更好地保證現有艾滋病擴散的防治。
[1]楊楠,王路.沈陽市2006—2012年艾滋病疫情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4,21(2):176-178.
[2]吳潤梅,李福令,鄧萬英.合浦縣1998—2009年艾滋病病毒感染流行特征分析[J].吉林醫學,2010,31(13):1830-1832.
[3]楊慧,阮師漫,周迎,等.1998—2012年濟南市艾滋病疫情分析[J].慢性病學雜志,2013(12):933-934.
[4]朱正平,張敏,吳蘇姝,等.南京市2008—2012年報告HIV/AIDS流行特征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3(12):1037-1040,1045.
[5]傅卓華,趙秀萍,趙艷秋,等.2005-2012年蘇州市艾滋病疫情流行病學分析[J].江蘇預防醫學,2013(6):48-49.
[6]周彩霞,韋忠喜,郭黃吉,等.1995—2012年遵義市艾滋病疫情分析[J].疾病監測與控制,2013(10):621-622.
[7]孫琳,韋正亞.主動與被動發現的HIV/AIDS病人防控指標的比較[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2(12):84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