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趙獻敏 李 南 許國防 樊 香 馬麗亞
1.河南中醫學院教務處,河南 鄭州 450046;2.河南省職工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醫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臨床實踐能力的醫學人才,醫學生臨床基本技能培訓是醫學教育界普遍關注的問題。高校擴招、醫患關系緊張、臨床教學資源嚴重匱乏,使得醫學教育與教育資源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為了解決這些矛盾,教育工作者開始參照國外的醫學教育模式,把標準化病人(簡稱SP)(指經過培訓后的正常人,能準確表現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和(或)病史而接受臨床檢查者,旨在恒定、逼真地復制真實臨床情況,發揮扮演患者、充當評估者和教學指導者三種功能)引入到醫學實踐教學工作中,為現代臨床醫學教學和評估開辟了新的路徑,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其培訓周期長、費用支出不足,嚴重制約了SP在實踐教學中的推廣運用。筆者運用學生作為標準化病人即學生標準化病人(以下簡稱SSP)試圖解決這一問題,現將此方法在該院的開展情況進行總結分析。
招募2011級全科醫師專業本科班110名學生,將其隨機分為2組,即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5名。其中,實驗組培訓并利用SSP進行臨床基本技能實訓教學;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
以《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中醫專業》標準為指導,以培養具有臨床實踐能力的醫學人才為核心,由經驗豐富的臨床代教老師編寫SSP劇本。劇本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對 SSP基本要求,如守時,表演忠于原劇本等。第二部分是SSP劇本的重點,以常見病種為單元,設定模擬相應的癥狀、體征。
依照分組要求,實驗組學生學習劇本,而后集中培訓6學時,具體方法如下:由經驗豐富的臨床教師講解各病種癥狀、體征及模仿要點,同時觀看典型病例的錄像,使SSP對常見病體貌有一感性認識,熟悉體格檢查的全過程及要點[1]。集中培訓后每個學生自選較熟悉的病種,利用業余時間訓練模擬病人的表情、動作,甚至痛苦、虛弱、煩躁、不配合等特殊情緒。如在表演“右下腹固定壓痛,反跳痛,肌緊張”時,可囑SSP在學生觸診除右下腹外的其他部位時放松表情,當觸診到右下腹時緊皺雙眉、做出痛苦狀(表示有壓痛),并收縮腹肌(表示有局部肌緊張);當學生在麥氏點下壓手突然從SSP腹壁放開時,SSP應及時做出相應的痛苦表情(表示有反跳痛)。當闌尾穿孔等情況下出現廣泛性腹膜炎時,應囑SSP在觸診的全過程中收緊腹肌(表示有全腹肌緊張)、做出相應的表情并在學生問及時告知其感受[2]。最后教師進行考評,根據模仿的逼真程度。
在臨床基本技能實訓課中,按照上述實驗分組,對照組采用傳統方法教學,實驗組采用SSP教學。SSP以扮演的病種為單元,模擬不同病人的典型癥狀及體征,提供學生進行問診、體格檢查等訓練。SSP在教學過程中既是患者扮演者又是教學評估者。教師在臨床基本技能通訓練中主要是指導者和評估者。
根據上述教學方法的實施,最終從體格檢查、醫患溝通、病史采集、職業素養、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等5個方面,對55名實驗組和55名對照組實訓學生進行考核評價。考核方式采用標準化病人對實訓學生的評價得分、教師對實訓學生的評價得分相加求平均值的方法。考核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考核得分表
由表1可見,實驗組5項考核指標和總得分都高于對照組,說明利用SSP進行臨床技能實訓教學方法優于運用傳統教學方法,新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中醫院校醫學生的體格檢查技能、醫患溝通能力、病史采集能力,進一步鞏固醫學基礎知識,提升醫學生的職業素養。
結合以往的教學實踐,中醫院校臨床實訓課中運用學生標準化病人(SSP)有以下優點:①可以緩解我國醫學實踐教學資源匱乏及醫患關系緊張的矛盾。目前,隨著醫學生數量的增多及病人維權意識的增強,SP逐漸缺乏,嚴重影響了實踐教學。SSP的培訓及應用可彌補此缺陷,為臨床提供更多的實踐資源,以提高醫學生的醫療技術水平。②SSP始終以學生為核心。臨床上多以招募形式從社會各界收集SP,而SSP則是從學生中選取得到,培訓者和課堂學習者均獲益。同時,節約實踐教學經費,使教學及考核更趨標準化,同時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主題。③提前構建醫患平臺,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SSP模式為醫學生模擬了一個醫患之間面對面交流的平臺,為醫學生臨床中解決醫患糾紛奠定了基礎。⑤提高醫學生的臨床技能,激發醫學生的學習熱情及學習興趣,培養醫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SSP模式的教學,強調主動性學習,可以提高學習興趣,培養有效的解決問題、自主學習和終生學習的技能,并提高學習的內部動力。④教學-科研-臨床相結合。SSP作為醫學教育研究成果,既可用于教學活動,又可為臨床提供實踐資源。為臨床技能教學與評估的改革提供了一種手段。⑥可帶動我省醫療事業的發展。河南作為人口大省,醫療水平直接影響到我省居民的生活質量。SSP模式還未在我省醫療及教育機構充分開展。通過本教學方法的實施,一方面培養了臨床實踐資源(SSP),節省了醫療費用開支,所需費用低,符合國情,可以推廣應用。另一方面提高了醫學生對醫學學習的興趣,豐富了理論知識,提高了專業技能,壯大了我省醫療服務隊伍,提高了醫療服務水平,可促進我省醫療事業的發展。
SSP的培訓及運用雖然在我院開展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在以后的實踐中進一步解決和探索:①培訓標準不統一。目前,SSP的開展還在探索階段,尤其是在中醫院校開展較少,對于不同的課程還沒有統一的培訓標準,這就需要國家有關部門制定專門的規范化的培訓準則,編寫相應的培訓指南、手冊等。②招募對象積極性不高。SSP主要招募在校就讀的學生,醫學生尤其是中醫院校的學生學習任務繁重,既要學習全部中醫課程又要學習西醫基礎及相關課程,又加上目前高校教務部門還沒有統一制定對參與SSP培訓學生的酬勞政策,參與SSP的學生只能從相應的課題經費中得到較少的酬金,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據調查顯示,目前只有30%左右的學生自愿參加SSP的培訓,認為在整個培訓和實訓課程中能夠獲得更多的醫學知識和臨床技能;有40%左右的學生認為學習任務重,不愿參與SSP培訓;有20%的學生認為酬金少,選擇假期做兼職而不愿參與SSP培訓;還有10%左右的學生表示對SSP不了解。③SSP流動性大。SSP一般2~3年就要隨著學生畢業而整體更換,雖然每年都在招募培訓新的SSP,但在新老交替的一段時間都存在著“青黃不接”的狀況,SSP的整體水平因為無法長期鍛煉而缺乏較高的專業性,不利于臨床教學與考核水平的提高[3]。④培訓教師任務重。教師在SSP培訓中既是培訓者又是指導者,而且負責臨床技能實訓課的教師大多在臨床承擔有相應工作量,對SSP的培訓部分需要調整到周末或節假日,而學院對教師的額外付出沒有對應的獎勵制度,使得培訓教師擔任一、兩個學期后,因為教學、臨床、科研等各方面的工作壓力而放棄或重新采用傳統教學方法,使得參與SSP培訓的教師隊伍在縮小。
現將該院臨床基本技能實訓課中應用SSP的體會和建議總結如下:①選擇合適的招募對象。SSP的招募對象一般選擇大三以上的學生,以大四學生優先,對于五年制的醫學生,三年級的時候醫學基礎課已經學完,具備一定的醫學知識和技能,有利于SSP培訓時知識的接納、理解和運用。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招募全科醫學專業的學生作為SSP的培訓對象,較認真、細心、刻苦。全科醫學是我國醫學教育體系新增的綜合性醫學專業,面向社區與家庭,整合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以及人文社會學科相關內容于一體,因此,全科醫學生應具有綜合性的知識、高尚的素質、豐富的生活經驗、卓越的管理才能和執著的科學精神。全科醫學生參與SSP可提前為其營造和模擬一種醫患氛圍,為其以后臨床實踐及工作奠定基礎。除此之外,對SSP的招募對象還有性格外向、開朗,善于溝通;記憶力、注意力好,善于表演或者經過訓練能夠表演等的要求。②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在學生標準化病人(SSP)作為“臨床技能實訓對象”進行培訓時,應嚴格遵循“忠于劇本、不問不答、有問才答”等基本原則,還要做到:守時;保持中立;回饋適當;表演忠實于案例;學生標準化病人(SSP)作為“評估者”培訓時,應制定詳細的評分項目和標準,要求學生標準化病人熟記。學生標準化病人作為評估者,必須牢記每一項的評分標準,并保持一致性,盡可能公平而客觀地評估每一位學生;學生標準化病人(SSP)作為“指導者”培訓時,需要強化基礎知識及個案培訓。培訓結果要求SP要知道各種疾病需要問診的內容,如何正確地做體格檢查。③建議建立相關的獎勵政策和激勵機制。為充分調動學生和教師參與SSP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議相關部門制定獎勵政策和激勵機制。對于學生,除了給學生相應的報酬外,還應將參與SSP作為一項活動或課程列入評優、評先及獎學金評定的考核或加分中;對于參與SSP培訓及運用的教師,應在職稱評定、科室職務評選、年終工作量考核等時予以傾斜。④做好SSP的宣傳工作。SSP是醫學教育和臨床實踐發展的一種趨勢和寶貴資源,作為醫學工作者應做好對SSP的宣傳工作,建議學院相關部門通過印制宣傳冊、開展講座、建立SSP社團、建立SSP微信平臺、QQ群等多種方式,加大對SSP的投入和宣傳工作,讓更多的人來參與,使更多的人受益。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醫學院校教學提倡醫學生早臨床、多臨床以加強臨床實踐技能訓練。但隨著醫患關系日益緊張、擴招等因素使得教學資日益匱乏,傳統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我國醫學生臨床技能教學要求。因此,必須尋求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標準化病人(SP)最初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學的Barrows教授于60年代初期提出,用于神經內科疾病的教學。隨著我國教學環境與醫療環境的變化,1992年,由原華西醫科大學、原浙江醫科大學、原九江醫專三所院校共同引進了SP技術[4],用于醫學教學,它可模擬患者的語言、行為、癥狀、體征用于醫學臨床技能教學和評估,緩解了現代臨床教學中存在的諸多矛盾,取得了傳統臨床技能教學方法無法達到的效果[5]。我國的SP從業人員數量較少,由于缺乏專業知識且各SP之間文化程度、學習能力、理解能力、表演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培訓難度大,且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及人力對其進行培訓,教學效果也不盡相同。為消除社會人員作為SP的諸多弊端,以醫學生做為標準化病人(SSP)較SP費用少,培訓時間短,同時SSP也能從培訓到扮演過程中學會許多專業知識和換位思考的良好習慣[6]。
為此,我們運用SSP在中醫院校進行臨床技能實訓教學,從以上實訓教學研究考核結果得出,SSP應用于臨床技能實訓教學,堅定了中醫院校醫學生的自信心,把抽象內容以生動形象的模擬場景形式展示給學生,供學生反復操作訓練。給學生更多的臨床操作實踐機會,培養學生的換位思考能力,把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同時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的臨床通技能較傳統教學方法提高較快、職業素養和非語言交流技能得到很大提高。值得推廣運用。
[1]孟楠,王長青.學生標準化病人的培訓與思考[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227-229.
[2]廖莉,陳道榮,向廷秀.標準化病人在診斷學教學中的運用[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2,11(11):1133-1135.
[3]朱俊勇,董衛國,王璐.學生標準化病人的培訓與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1,31(4):581-583.
[4]古賽,易雪,方淑瓊,等.醫學生作為標準化病人的探索醫學教育探索[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2013,7(12):716-718.
[5]鐘玉杰,王敏,李勤.從10年文獻回顧分析我國標準化病人教學的發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3):259-261.
[6]盧向紅,張寧,陳紅燕.讓醫學生從充當“標準化病人”中學會溝通的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10):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