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江偉,劉小溪,賈玉潔,孟 媛,于 濤,韓景獻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193)
天津市334例血管性癡呆患者中醫證候研究*
石江偉,劉小溪,賈玉潔,孟 媛,于 濤,韓景獻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193)
[目的]探討血管性癡呆的中醫證候分布。[方法]將334例血管性癡呆患者按照血管性癡呆辨證量表(SDSVD)做出證候診斷,并根據患者的證候要素及臟腑定位統計分析與上、中、下三焦的關系。[結果]中醫證候分布研究顯示,血管性癡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三焦證候,其中下焦證候的出現比率較高,且兩焦及三焦兼證較多。[結論]血管性癡呆并非單一因素引起,三焦氣化失司或為本病可能的基本病機之一。
血管性癡呆;三焦氣化失司;中醫證候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期癡呆越來越成為嚴重的社會公共衛生問題。其中,血管性癡呆(VD)是指由各種腦血管病(CVD),包括梗死、出血和缺血相關性改變所致的癡呆綜合征[1]。隨著世界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及腦卒中發病率的升高,血管性癡呆的發生率亦有所升高,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2]。
中國目前已步入老齡化社會,研究顯示,1964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群占總人口的5.9%,1990年上升至8.6%,預計到2000年已達10%,到2050年將為4億人,平均每4個人中即有1個老年人[3]。1980—2011年間,中國社區≥55歲人群的VD患病率呈緩慢上升趨勢[4],中國2000—2009年癡呆的患病率為1.32%~10.25%[5]。有效的掌握血管性癡呆患者的中醫證候分布[6-7],有望通過早期預防和干預降低血管性癡呆的殘障情況[8],具有重要的公共衛生學意義。
本研究分兩部分:第一部分以天津市和平區四面鐘街、體育館街2254名50-90歲老人為調查對象,進行血管性癡呆的篩查,并小樣本統計分析該街區血管性癡呆的患病率;第二部分將血管性癡呆患者按照血管性癡呆辨證量表(SDSVD)做出證候診斷,并根據患者的證候要素及臟腑定位統計分析與上、中、下三焦的關系,以期進一步探討本病的病機。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在天津市和平區四面鐘醫院慢性病防治組配合下,以天津市和平區四面鐘街、體育館街社區年齡在50~90歲人群進行調查走訪,共走訪2 254人。其中男性1 083人,女性1 171人。
1.2 納入標準 1)符合血管性癡呆診斷標準。2)符合多發梗塞性癡呆或皮質下動脈硬化性腦病診斷標準。3)Folstein簡易精神狀態檢查(MMSE)評分≤26分(中學以上),≤22分(小學程度),≤19分(文盲)。4)Hachinski缺血量表(HIS)評分≥7分。5)漢密爾頓抑郁量表≤17分。6)對本研究的意義有正確認識,有良好的依從性。
1.3 研究方法 課題組專業培訓的調查員按照統一調查流程,對每個確定的調查對象進行調查,調查工作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以一般情況和MMSE為主進行篩查,將MMSE得分超出正常范圍的病例篩選進入下一階段的臨床診斷[9-11]。第二階段進行病史、神經系統檢查、漢密爾頓抑郁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及Hanchinski缺血量表測試。并參考美國國立神經疾病與腦卒中研究所標準(NINDS-AIREN,1993)[12]和美國精神醫學會編制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標準(DSM-IV,1994)[13]對VD 患者進行診斷。
1.4 統計分析方法 應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計算與分析。計數資料以構成比(%)或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多格表的χ2檢驗,分析性別、年齡、教育水平等因素與血管性癡呆的關系。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5 結果 我們將參與此次篩查的受試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分析。見表1。

表1 受試者的一般情況Tab.1 The general condition of the participants
表1結果顯示,在此次篩查中,所發現VD患者占該地區所有調查人口的2.84%。此外,我們在性別未發現統計學差異(P>0.05),在年齡方面,除50~59歲和60~69歲間患病率未發現統計學差異(P>0.05)外,VD患者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在文化程度方面顯示,文盲組的患病率高于小學組(P<0.05)和初中及以上組(P<0.01),且小學組患病率高于初中以上組(P<0.05)。說明血管性癡呆與年齡及文化程度相關。
2.1 研究對象 本次社區篩查共計64例血管性癡呆患者,考慮樣本量偏小,尚不足以有效說明血管性癡呆患者的中醫證候特點,故課題組在完成上述研究的同時,基于基線的一致性考慮,按照上述研究的納入標準,于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于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部門診或住院篩選納入270例血管性癡呆患者。共計334例血管性癡呆患者參與中醫證候分布研究。
2.2中醫證候研究方法 在記錄患者詳細的癥狀、體征、舌象、脈象的基礎上,并參照血管性癡呆辨證量表(SDSVD)[14]對患者做出證候診斷。對辨證有困難的患者,由本課題組依據中醫師記錄的舌脈癥討論決定最終證型診斷。其主要包括腎精虧虛、痰濁阻竅、瘀血阻絡、肝陽上亢、熱毒內盛、腑滯濁留、氣血虧虛證。
2.3 應用SPSS18.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計算與分析,對數據采用頻數分析。
2.4 結果 VD患者證候分布及其出現比例見表2,且將VD患者癥候與上、中、下三焦的關系歸納于表3。

表2 VD患者中醫證候調查結果Tab.2 The resultsof thesurvey of TCM syndromes of VD patients

表3 三焦證型統計Tab.3 The typeof the statisticsof Sanjiao
表2結果顯示,VD患者主要證候要素為為腎精虧虛、痰濁阻竅、肝陽上亢、瘀血阻絡、氣血虧虛證,不難看出血管性癡呆涉及的臟腑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個器官同時受累,影響上中下三焦。
表3結果顯示,血管性癡呆患者無論是證候要素還是臟腑定位都存在相兼性,也就是說血管性癡呆的發病是由多種致病因素引起的,它所涉及的器官也并不單一,涉及上中下三焦,其中下焦證候的出現比率較高,且兩焦及三焦兼證較多。
血管性癡呆的危險因素包括:人口因素、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中風史、飲酒和吸煙、遺傳因素、社會心理因素[15],其中,年齡是VD的發病中的重要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VD的發病率亦成倍增長[16]。55歲以上人群中,年齡每增加5歲VD的相對危險度增多1.35倍[17]。對此各項研究結果比較一致,表明年齡是VD危險因素中比較確定的因素。且文化程度與VD的發病率呈負相關,即文化程度愈高,其VD的發病率愈低[18]。
天津市和平區四面鐘街、體育館街社區的VD的患病率是2.84%,年齡及受教育程度與VD患病率密切相關。隨著年齡的增長,VD的發病率亦增長;文化程度愈高,其VD的發病率愈低。因課題經費及設計思路的研制,導致樣本量偏小,不足以說明一個地區的血管性癡呆的患病率,尚需完善的頂層設計以及大樣本整群抽樣臨床流行病學調查以進一步分析天津市血管性癡呆的發病特點,以期拋磚引玉,有待進一步研究。
傳統醫學文獻中雖未有血管性癡呆的病名記載,但很早對本病即有認識,主要將其歸為于"呆病"、"癡呆"、"善忘"、"文癡"等范圍。祖國醫學對血管性癡呆病機的認識不外乎臟腑虛損說、陰陽失調說、氣運失常說等,均沒有從整體上把握血管性癡呆的根本。韓景獻教授[19]根據自身三十余年的臨床經驗,提出"三焦氣化失司"理論,認為三焦氣化失常是血管性癡呆的關鍵病機,認為無論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腎中的任何一個臟(腑)氣化功能出現異常,都可最終導致三焦整體氣化失常,氣血津液升降出入的通道不暢,從而內生風、火、濕、熱諸邪及痰、瘀、濁毒等,病理產物。
在本研究中,我們對334例VD患者進行三焦證型分析。其中發現,V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三焦證候,上焦證候表現為:氣弱消減,意志消沉,善悲欲哭,氣短胸悶、精神萎靡不振和懶惰等肺氣耗傷之征象,或乏力、懈怠、注意力不集中、心悸、失神等心氣虛之癥狀,或心神狂亂如過喜、妄言,哭笑無常、面紅目赤、失眠多夢、口渴、尿赤、舌邊尖紅等心陰不足,心火暴張、熱毒內盛、瘀血阻絡之癥狀;中焦證候表現為:思緒反復,神情呆滯、郁郁寡歡,言語顛倒、舉動不經、頭身困重、胸脘痞悶、苔膩、脈滑等脾氣郁結,痰濁阻竅、腑滯濁留、氣血虧虛之癥狀;下焦證候表現為:頭暈、健忘、驚惕恐懼,精神恍惚,夜不能寐,耳目失聰、毛發枯焦、腰膝痠軟、二便失司等腎精虧虛、肝陽上亢之癥狀。通過分析發現,下焦證候患者比例最高,提示此多與腎精不足有關,腎精根于下焦,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且腦主神明的功能須依賴于腎精的充養,該病患者多年老體衰,下焦氣化失司,腎精不足,髓海失養,而致此病。另一方面,兩焦及三焦兼證頗多,表明血管性癡呆的致病因素不是某單一因素所導致的單一臟器病變,而有多因素兼夾致病、多臟器同時受累的特點,而且涉及到上、中、下三焦多個臟腑,因此"三焦氣化失司"或許是本病可能的基本病機之一。韓景獻教授進一步指出[20-21],血管性癡呆從腎論治、從心論治、從肝論治、從膽論治、從腑實論治、從痰論治、從瘀論治、從濁毒論治等諸多觀點,都只是對三焦整體氣化失常當中某一發病環節的個別側重,血管性癡呆的基本病機應為由于衰老導致三焦氣化失常,氣血精津衰敗,痰瘀濁毒滋生,陰陽失調,“陽氣者,精則養神”,清陽不升則神失所養,濁陰不降則神明被擾,病損元神,發為癡呆。
[1]王曉靜,魏樹林,初麗敏,等.老年癡呆的早期診斷與治療[J].臨床合理用藥,2015,5(9):176-179.
[2]張 立,邢艷麗,熊偉南,等.血管性癡呆治療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5,21(8):1414-1417.
[3]YiZeng.Aging in China:progressand policy responses[J].Rev Clin Gerontol,1995,(5):100-105.
[4]曲艷吉,卓 琳,王華麗,等.1980-2011年中國社區55歲及以上人群中血管性癡呆流行病學的Meta分析[J].中國卒中雜志,2013,8(7):533-543.
[5]雷 婷,馬亞娜,聶宏偉,等.中國現階段老年期癡呆患病率的Meta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2,(4):809-814.
[6]馬 勇,蔣中平,王繼偉,等.上海徐家匯街道65歲以上人群癡呆主要亞型的患病率[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6):1365-1366.
[7]林小鋒,劉 澤,鄒海強.關于社區癡呆流行病學篩查策略的探討[J].人民軍醫-認知障礙及相關疾病專刊,2011:64-67.
[8]中國防治認知功能障礙專家共識專家組.中國防治認知功能障礙專家共識[J].中華內科雜志,2006,45:171-173.
[9]肖世富.神經心理學測驗評價癡呆的信度與效度問題[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0,10(2):160-161.
[10]JPRDICK,RJGUILOFF,ASTEWART,et.al.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in neurological patients[J].Journal of Neurology,Neurosurgery,and Psychiatry.1984,47:496-499.
[11]肖世富.神經心理測驗和評定量表在阿爾茨海默病的應用及價值[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05,5(3):137-140.
[12]Rom an GC,Tatemichi TK,E rkijun ttiT,etal.Vascular demen tia:diagnostic cri teria for research studies:report of the N INCDSAIREN InternationalW orkshop[J].Neurology,1993,43(2):250-260.
[13]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manual ofmentaldisorders,Fourth(DSM-Ⅳ)[J].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143-147.
[14]田金洲,韓明向,涂晉文,等.血管性癡呆的診斷、辯證及療效判定標準[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9(5):16-24.
[15]Ikeda T,Yamada M.Risk factors for Alzheimer’s disease[J].Brain Nerve.2010,62(7):679-690.
[16]DESMOND DW,MORONEY JT,PAIK MC,et al.Frquency and clinical determinants of dementia stork[J].Neurology,2000,54(10):1124-1131.
[17]張新凱.血管性癡呆的可能心理社會危險因素[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1,27(1):22.
[18]GORELICK PB.Status of risk factors for dementia associated with stroke[J].Stork,1997,28(3):526-530.
[19]韓景獻.“三焦氣化失常-衰老”相關論[J].中醫雜志,2008,49(3):200-202.
[20]胡起超,于 濤,韓景獻.老年性癡呆中醫證候及病因病機探析[J].陜西中醫,2010,31(5):576-577.
[21]于建春,韓鸚贏,成海燕,等.“益氣調血,扶本培元”針法腧穴配伍思想探微[J].中國針灸,2011,31(9):814-816.
Study on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syndromesof334 patientswith vascular dementia in Tianjin
SHIJiang-wei,LIUXiao-xi,JIA Yu-jie,MENGYuan,YU Tao,HAN Jing-xian
(The FirstAffiliated hospital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Objective]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TCM)Syndromesofvascular dementia.[Methods]The 334 casesofvasculardementia patients in accordancewith the amountofvasculardementia syndrome table(SDSVD)tomake a diagnosis ofsyndromes,and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ientswith syndrome elementsand location of Zang Fu organs statisticalanalysiswith the upper,middle,lowerenergizer.[Results]TCM syndrome distribution of vascular dementia patientshad differentdegreesof Sanjiao syndrome.The coke syndromes appeared higher rates.Two coke and Sanjiao and permitmore.[Conclusion]Vascular dementia isnota single factor,and the dysfunction ofQimay be one of thebasic pathogenesisof the disease.
vascular dementia;Sanjiao (triple energizer)gasification disorder;distribution regular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syndrome
R749.16
A
1672-1519(2015)09-0533-04
10.11656/j.issn.1672-1519.2015.09.06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20080702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063007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韓景獻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
石江偉(1980-),男,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為中西醫結合治療神經系統疾患。
韓景獻,Email:hanjingxian6@hotmail.com。
2015-05-17)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