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傳杰

“363”電廠外景
1953年10月24日,鄭州西北郊美麗的賈魯河畔,一個代號為“363”的建設工地上,一座高聳的煙囪冒出了鳧鳧青煙。一聲汽笛長鳴,劃破了寧靜的天空,它在向世人宣告:新中國建立后,河南省第一座火力發電廠開始發電了,它掀開了河南電力工業史的第一頁!
這一天距今已62年了,在此后的歷史長河中,它演繹著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譜寫著壯麗的詩篇。
新中國成立前,河南全省50千瓦以上的發電機總容量僅有0.93萬千瓦。多數是柴油發電機組,最大的發電機組也不到1000千瓦。只有3.3千伏電壓的送電線路也不足50千米。鄭州明遠電燈公司,也只有兩臺柴油發電機組,共125千瓦容量。
1948年10月22日鄭州解放,百廢待興,人民政府首先安排了電力建設。
1949年3月4日,市政府接管了明遠電燈公司,成立鄭州電力公司。1950年8月1日,鄭州電力公司改屬河南省工業廳管理,由中南軍政委員會重工業部燃料工業總局領導。同年,中南軍政委員會重工業部燃料工業總局從湖南、湖北、江西、江蘇抽調技術人員和干部,成立鄭州電廠工程處,其任務是:擴建位于二馬路的鄭州電力公司和在鄭州選址籌建一座新的大型電廠。
1951年2月23日,鄭州電力公司與鄭州電廠工程處合并,成立了鄭州電廠。此后,又劃歸中南電業管理局。從此,鄭州的電力工業進入發展的新時期。
此時恰逢新中國正在編制第一個五年經濟建設計劃,“一五計劃”里,蘇聯援助中國156項重點工程項目中,有兩座火力發電廠。其中的一座在河南鄭州,由中南燃料工業部組建的鄭州電廠工程處新廠建設處負責籌建,另一座在東北阜新。
這兩座電廠同一類型,同一設計,同一建設規模,裝機容量都是2X0.6萬千瓦,汽輪機、鍋爐、發電機等全套設備都是蘇聯提供。鄭州工程代號為“363”,“363”也就成為當時這座電廠的代名詞,流傳很久。直至1953年10月29日,1號機組正式發電,在“363”工地舉行典禮時,這座電廠才定名為鄭州南陽寨電廠,后來又更名為鄭州火力發電廠。
“363”電廠從1950年5月在蘇聯專家幫助下開始勘測選址。電廠選址必須有充足的水源和鐵路運輸條件,鄭州北郊有一條流淌了兩千多年的河流,它就是賈魯河。它是淮河水系支流之一,全長255.8千米。因此,古人又將它稱為小黃河。“363”電廠廠址就選在了京漢鐵路西側的鄭州南陽寨村西北隅的賈魯河畔。20世紀50年代,賈魯河水面很寬,水量充沛,兩岸一派田園風光。電廠水泵房就建在河道南岸的小轉彎處,向東不遠就是賈魯河南陽寨閘壩,是為電廠調蓄水而建的。

1951年2月召開鄭州電廠成立大會

蘇聯制造的0.6萬千瓦發電機

電廠鍋爐控制盤
“363”工程竣工發電后,定名為鄭州南陽寨電廠,就是因毗鄰南陽寨村而得名,后來又改名為鄭州火力發電廠。
代號“363”工程,于1952年12月7日破土動工。在“363”工程的工地上,2000多名第一代電業工人參加建設,他們中有中南燃料工業部從南方調來支援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有從舊社會走過來的木、泥、電、鉗、焊、鍛、鑄、起重、鍋爐等工種的八級大工匠和技師群體,有走出軍營的轉業軍人,有走出校門的學生,還有走出農村的青年,他們離開家鄉,離開親人,帶著理想只身投入到社會主義初期的電力工業建設中。
在“363”建設工地上,先后還有19名蘇聯專家與中國工人一起建設這座電廠。他們現場培訓中國工人,現場解決安裝、調試、運行中的技術問題,為順利發電、為中蘇友誼作出了貢獻。1954年初,發電穩定后專家才陸續回國。
2000多名建設者在工地黨委領導下、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以主人翁姿態,發揮聰明才智,艱苦奮斗,戰勝各種困難。經過一年苦戰,1953年10月24日,1號機組試運成功,同年12月29日,2號機組也投入運行,為新中國成立后的河南電力工業書寫了第一篇章。
1956年9月,“363”電廠進行了一次擴建,從東北哈爾濱拆遷來1臺6000千瓦的西門子老機組,擴建為3號機組,“363”電廠總裝機容量達到了1.8萬千瓦。
在“363”工程開工后,根據國家第一個五年經濟建設計劃安排,洛陽制造工業基地的熱電廠、拖拉機廠、重機廠、軸承廠、銅加工廠、玻璃廠以及三門峽水電站、鄭州紡織廠將陸續開工建設,都急需電力供應。因此,“363”工程不到兩年就建成發電,為洛陽工業基地、三門峽水電站建設提供電力輸送。這也為此后的“鄭洛三”電網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363”工程竣工后的1955年7月,工地黨委就成立了鄭州熱電廠籌建處(1957年4月與“363”電廠脫離后獨立),籌建一座為鄭州紡織工業基地供電、供熱的熱電廠。在1955年2月鄭州熱電廠選廠址后,先開工建設了變電站,安裝了一臺35/110千伏變壓器,由“363”電廠變電站引出一條35千伏線路(南建線)作電源,準備升壓110千伏向洛陽送電。1957年5月25日,鄭州至洛陽110千伏輸電線路架通送電。接著洛陽至三門峽110千伏輸電線路也架通送電,一座列車發電站也泊在三門峽,“鄭洛三”電網雛形呈現,支撐了當時的工業建設用電。
“363”電廠的輝煌時期,為全省大規模的電力建設,輸送了大批工人、技術人員和干部,為全國兄弟電廠培訓工人數千人。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一批大型發電廠出現,僅有1.8萬千瓦裝機的“363”電廠,已無擴建條件,往日的輝煌也不復存在。1979年10月,省電業局決定“363”電廠與鄭州熱電廠合并,改名為鄭州熱電廠發電所。
20世紀90年代末,省電業局決定“拆小建大、節能減排走可持續發展之路”。1998年9月28日,省電業局在鄭州熱電廠發電所召開關停儀式,這是省電業局系統關停的第一座小火電廠。
近千名職工家屬懷著十分復雜和激動的心情參加了關停儀式,他們知道關停意味著什么。在半個世紀的流金歲月里,他們愛廠如家,在“363”電廠這個大家庭里,經歷過“三年困難時期”“大辦鋼鐵”“大躍進”和無數次政治運動的洗禮,風雨同舟,艱苦創業,攜手奮進,代代電業人薪火相傳,在河南電力工業史上,譜寫了壯麗篇章。為河南電力工業可持續發展,他們顧全大局,積極擁護關停決定。
“363”的歷史和它的譜寫者,值得后人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