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筱懿
生活不需要自以為是的裁判
◎文/李筱懿
生活如此深邃,人性如此復雜,美滿的標準果真只有一個嗎?正確的道路難道只有一條嗎?不走尋常路的人一定是不幸和錯誤的嗎?

有段時間,我特別愛吃紙杯蛋糕,朋友推薦了一家小小的烘焙店,據說可以做出這個城市最好吃的紙杯蛋糕。店主是位單親媽媽,獨自帶著五歲左右的小姑娘,店面很小,隱藏在郁郁蔥蔥的行道樹背后,卻也不難找,離店十米開外,便能聞見沁人心脾的甜蜜香氣。
于是,我經常刻意從那兒經過,一杯紅茶兩只蛋糕一本書,度過難得清靜的三十分鐘,再力所能及地帶些早餐包,繼續走入匆匆的生活。
我很想多買點,或者辦張消費卡,帶著孩子的單親媽媽生活不易,我知道自己力量微小,卻依舊希望能為她們做點什么。
可是,店主不僅不辦任何形式的儲值卡,甚至顧客稍稍多買點,都要禮貌提醒是否能吃完別浪費了。
老顧客當久了,我們常常聊幾句。
有一天,我進門時她正在看書,PierreHerme的英文原版烘焙書籍,這個甜點界的畢加索,能夠做出甜品圈的愛馬仕。
這時,我意外接到一個不太愉快的電話。
某位女友糾結要不要離婚,即便不熟也來電咨詢我這個寫過幾篇情感文章的作者,其實我特別不擅長勸慰或者出主意,多數人對自己的事情都很混沌,又何來余力搞定別人的難題。
店面很小,當時只有我一個客人,以至于店主想回避都不容易,氣氛稍顯尷尬。
結束電話,她過來給我桌上的茶杯添茶。突然,她微笑著對我說:“婚姻不代表幸福,離婚也不意味著不幸,即便有子女的家庭,對孩子來說,平靜的殘缺,也好過暴烈的完整。”
怎么形容當時的感受呢?我瞬間石化,覺得自己根本不是個寫字的人,不然,我怎么說不出這么精彩的語句?
她坐下來和我聊天,我才知道她的故事。
孩子爸爸比她大12歲,當年人人都羨慕她找到貼心大叔,可以少奮斗很多年。可凡事都是雙刃劍,比如,享受了大叔的優渥經濟,就要接受他們的保守思維;被照料呵護的同時,也要承受大男子主義的霸道。
矛盾在女兒出生后空前尖銳,小到什么時候吃輔食、穿多少衣服,大到怎樣與保姆共處、上什么幼兒園,家里永遠都有分歧,微小的火苗,都會點燃不和的火藥桶。
在煩囂的氛圍中,女兒內向拘謹話特別少,敏感的孩子感受得出家里任何風吹草動。
“如果放棄自我從此不再有任何觀點,我還可以貌似優渥地過下去,可是,我總覺得女人活著,不能僅僅為了食物、安穩、男人、孩子,她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別的角色,一個做不了自己的女人,更無法與他人愉悅共處。”她看著自己精挑細選的瓷質茶杯里釅釅的紅茶,小聲而堅定地說。
離婚后,她獨自帶著上幼兒園的孩子與父母同住,這不是個完整的家庭,卻平靜而沒有紛爭,孩子不會半夜聽見爭吵緊張不安,她也開始把烘焙的愛好變成職業——在從前的婚姻里,這些都是不可能的。
我打量她開了一年多的店,一切井井有條,微信營銷做得很好,上下班時段生意紅火,定制蛋糕、月餅、麻薯的季節性業務也有不少老客,是一個小而美的烘焙店。
說實話,我猜得出她背后的辛苦,但是,更看好這個英語專業畢業做過培訓老師的單親媽媽,在她身上我察覺不出絲毫需要憐憫的氣息,相反,卻看到一個享受新生活的充實女子。我相信,到這里吃蛋糕喝紅茶的人們,肯定不是出于同情,而是很愉快吃到美味的食物。
在這個特別嘈雜的世界,我們被各種聲音、意見、觀點爭搶占領思維,忙著做判斷下結論,忙著給幸福和成功找一個標桿。只是,生活如此深邃,人性如此復雜,美滿的標準果真只有一個嗎?正確的道路難道只有一條嗎?不走尋常路的人一定是不幸和錯誤的嗎?
表面和樂的不一定是真幸福,貌似悲憫的也不一定是真痛苦。生活里沒有自以為是的裁判,它更歡迎心胸廣博的鑒賞家,欣賞每一種生命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