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特約評論員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項重大課題,是宣傳思想戰線的一項重要任務。它不僅僅涉及宣傳方式的改進、報道技巧的提高,更對新聞工作者轉換工作思路、創新傳播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著重把握好以下四個關系:
一是把握好多與少的關系。如果一味只從吸引眼球的角度來看,哪些新聞關注度高就發什么,官員腐敗、食品安全、環境污染、暴恐襲擊……這樣的新聞發得多了,點擊率、收視率可能會提高,但對塑造國家形象究竟是有利還是有害?各級黨報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耳目”,首先要濃墨重彩地加強中國夢、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中華優秀文化等重大主題宣傳,完整呈現中國發展進步的真實圖景,塑造國家良好形象。當然,突發事件和熱點問題輿論引導也需要加強,但要有總體調控,并且要把報道重點放在黨和政府采取的舉措上,放在相關領域工作的改進上,著力從正面加以引導,絕不能為了博眼球而夸大渲染、聳人聽聞。不但國內報道,國際報道同樣有這個問題,我們在報道發達國家經濟科技進步的同時,要揭露其社會制度弊端,在反映發展中國家面臨問題的同時,要介紹其努力和成效,著力展現西方媒體回避的事實,發出與西方媒體不一樣的聲音,向受眾呈現真實客觀的世界。
二是把握好攻與守的關系。攻,就是要加強議題設置,搶奪輿論斗爭的主動權。從大的方面來講,對事關國家前途命運、國家利益、國家形象的重大問題,我們必須積極主動進攻,集中優勢兵力,形成正面輿論強勢。從小的方面來講,要積極搶奪輿論傳播的定義權,對重大事件和熱點問題,要堅持自己獨立的價值判斷,不能被人牽著鼻子走。守,不是被動挨打,而是積極防御,針對西方媒體污蔑詆毀、造謠生事,要理直氣壯地進行批駁,有力回擊。比如西方大肆炒作所謂“憲政”問題,我們就要以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講清楚我國社會主義法治與西方“憲政”的根本區別,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反擊抹黑,澄清是非,以正視聽。
三是把握好硬與軟的關系。硬,即對于我執政理念、方針政策、立場觀點、文件報告的授權發布,要及時準確、原原本本傳播出去,體現權威性和堅定性。同時,在涉及國家利益的問題上,要針鋒相對、毫不回避,敢于“硬碰硬”。軟,即要做到“潤物細無聲”,深入挖掘具有親和力、感染力的典型人物和事例,把導向和觀點寓于真實具體生動的精彩故事中,切實增強報道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同時,要遵循傳播規律、講求傳播技巧,善于巧妙地制造話題、營造聲勢,主動有為地引導輿論。
四是把握好內與外的關系。中國的政治話語往往比較恢弘精深,講究微言大義,注重排比對仗,國內干部群眾尚能理解,對于隔著文化和意識形態鴻溝的外國人來說,很難搞明白。我們要善于在中外比較中尋找異同,抓住中外的話語共同點和利益交匯點,引用外國人自己的話語和數據,使我們的報道既符合中國國情,又與國外受眾的接受習慣相對接,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要把外文報道作為對外宣傳的核心競爭力,走出唐人街、中餐館,著力占領國外知名媒體、打入國外主流社會,一要在策劃重大報道時,就外文報道作出專項策劃,避免以對內思維組織對外宣傳;二要直接用外文采寫稿件,扭轉外文報道主要從中文轉譯的現象;三要在好稿獎勵政策上進一步向外文傾斜,營造加強外文報道的濃厚氛圍。

■ 彭樹杰新華社副總編輯、黨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