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一玲
到北極采訪是很多記者夢寐以求的事。2014年7月11日-9月24日,我有幸作為中國第六次北極考察隊一員,乘坐“雪龍”號報道中國第六次北極考察活動。在2002年-2003年隨中國第19次南極科學考察隊赴南極采訪十年后,再次隨隊采訪報道極地科考,對我來說意義非凡,不僅圓了我的北極夢,也使我成為中國海洋報社第一個到達南北兩極采訪的女記者。
對于這次難得的采訪機會,我十分珍視。整個北極考察過程中我共完成了消息報道、紀行稿件、專訪等新聞作品50多篇、圖片30多張,生動、詳實地記錄報道了此次活動。展示了隊員們所面臨的環境和他們的精神風貌,受到科考隊員和讀者的普遍好評。
北極科考作為國家組織的重大科考活動,因為任務艱巨、使命光榮,且路途遙遠、考察期周期長、氣候惡劣、環境艱苦而備受世人矚目,一直是各大媒體競相報道,廣大讀者關注的熱點和焦點。但畢竟已到第六次,每次都有媒體隨船報道,很多都已發掘報道過了。如何才能發掘出本次考察的特色和亮點,從讀者關心的角度做好報道,使這次報道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成為接到任務后我首先考慮和面對的問題。
通過研究分析之前的報道和讀者需要,我決定抓大放小,把此次報道的重點放在考察隊行蹤、科考工作亮點解讀、以及反映科考工作生活情況的專欄文章的采寫上。

▲ 在北極長期冰站科考期間,記者(中)與曲探宙領隊(左)、首席科學家潘增弟(右)合影。
針對讀者關心考察隊具體到達了什么位置,開展了什么工作,有沒有遇到什么危險等情況,我注意隨時與隊上溝通,了解“雪龍”船航渡及相關科考活動進程情況,抓住考察活動重要節點進行報道?!把垺贝{駛室、考察隊員會議室、餐廳都是我了解信息的重要場所??疾旎顒悠陂g,我先后發回了《“雪龍”船抵達白令海作業區、考察隊完成白令海考察作業進入北極圈》《“雪龍”船進入浮冰區 破冰前行》《大冰站考察站位確定》《考察隊撤離長期冰站及考察隊完成全部現場考察作業任務踏上歸程》等行蹤進程報道,滿足了讀者了解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隊行蹤進程相關消息的需要。
此次北極科考是國家“南北極環境綜合考察與評估”專項的第二個航次考察,也是我國成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國后實施的首次科學考察。主要圍繞“北極快速變化及其對我國氣候的影響”這一主題開展。與南極考察需要兼顧卸貨、運輸、建站等任務不同,北極考察的主要任務就是科學考察。因此一切工作都要圍著科考轉,新聞報道也不例外。但是科考人員對科考活動已司空見慣,考察活動項目從自身的需要和考察完整性、延續性的要求出發,很多又很常規,要發掘出科考亮點做好科考報道,并不容易。
為做好現場報道,我反復研讀了科考隊下發的北極科考現場實施計劃,并積極與隊領導、科考人員、船員進行溝通,最終從項目影響及意義、科考手段設備的變化、管理手段的創新等角度,發掘形成了我國在《北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首個錨碇浮標》《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在北冰洋取得兩項科考新進展》《成功布放我國自主研發的拖曳式冰浮標和冰漂移浮標陣》《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在加拿大海盆成功布放沉積物捕獲器》《中美科考隊員合作在北冰洋布放一冰基拖曳式浮標》《在海底“放風箏”》《考察隊首設隨船質量監督員 加強現場質量監督檢查》等報道,并針對科考報道術語多、不易理解的情況,盡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解釋。
這些報道較為準確、全面地反映出本次科考的特色和亮點,獲得科考隊認同。本次考察活動結束,考察隊在進行總結時,也將我發掘報道的本次考察的特色亮點寫進了科考報告。
北極科考作為全民關注的國家重大科考活動,僅僅做好行蹤報道和科考成績亮點報道遠遠不夠,不能滿足讀者了解科考現場實施情況的需要??疾熘械沫h境如何,遇到了什么特別的情況、有什么特別的故事、科考人員狀態如何等是讀者更想了解的內容。我有意識地加強專欄文章的采寫,加大對科考人物、環境、細節等的描述,以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對北極考察現場情況有一個更全面、準確、也更具象的認識??疾熘校依米约荷眢w素質較好,遇到大風浪也不暈船的優勢,要求自己要在新聞現場,注意用眼睛觀察采訪、用心去體會,很多科考作業及活動項目無論是發生在白天或是半夜我都從頭跟到尾,從而保證了稿件細節描寫的真實感人、準確生動?!稁蛷N記》《探冰記》《飛艇觀測記》《釋放探空氣球》《停船搶修四小時》《美味的領隊打鹵面》《北冰洋上過中秋》《北冰洋上雙試車》《人拉肩扛保觀測》等稿件都是這樣完成的,較好地宣傳了本次北極科考工作,記錄展示了科考工作面臨的困難和隊員的風采,回應了讀者關切,受到考察隊領導和隊員們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