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邵玉英
遼寧省自2004年建立政府新聞發布制度,2010年建立黨委新聞發布制度以來,不斷完善省、市、縣(區)三級新聞發布體系,設立專職新聞發言人,規范新聞發布工作的各項流程,建立例行發布、隨機發布等多種發布制度,在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公信力的同時,注重利用網絡、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興媒體的傳播力,為各地受眾提供真實、客觀的遼寧新聞信息。
為加強我國新聞發布活動的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2014年以來,中央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決策部署,在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關于建立健全信息發布和政策解讀機制的意見》的基礎上,遼寧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遼寧省黨政機關新聞發布工作辦法》,對全省新聞發布制度建設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各級黨政機關要進一步完善信息發布制度,建立例行新聞發布機制,推動信息傳播的常態化、規范化,明確突發事件發生后發布信息的第一責任人,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的調查處理結果要及時向社會公布,把信息發布和政策解讀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功過業績考核的內容,并通過新聞發布會、政務信息發布會、新聞通氣會、記者見面會、網上新聞發布、聽證座談、調查研究、公開征求意見等方式完善公眾、媒體的參與機制。

□ 2013年5月28日,媒體記者在十二運宣傳畫前拍照。當日,第十二屆全運會組委會在遼寧會館舉行新聞發布會。(潘昱龍/攝)
2013年10月16日,遼寧省食品安全新聞發布制度施行,依此制度,相關機構除了要發布國家及我省相關重大食品安全方針政策等信息,還要發布公眾關心、關注的食品安全熱點、焦點問題,同時發布遼寧省發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突發食品安全事件的調查處理情況。“回應或澄清媒體有關報道”也被列入新聞發布制度中。按照要求,新聞發言人要與媒體保持經常性的溝通和聯系,接受記者日常采訪,在新聞發布會上發布食品安全工作信息并回答記者提問。
遼寧省黨政機關新聞發布制度實施以來,不斷探索規范化的新模式、新路徑,相關部門及各市每年舉行200多場新聞發布會,確保渠道寬、覆蓋廣、效果佳。
《遼寧省黨政機關新聞發布工作辦法》對不同層次的新聞發布會的流程做出了具體規定,一般來說,新聞發布的流程包括:確定主題—擬定方案—報請批準—發言稿準備—安排會場—通知記者—發放新聞材料—組織報道—報道反饋等。通常情況下,新聞發布會有3-5天的準備時間,而在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發生時,事件處置的地區和部門是第一信息發布人,要在第一時間發布消息,并在4小時內組織新聞發布會,并結合事件進展,滾動發布新聞。新聞發布流程無縫化是指新聞發布的每一個環節都經過精心策劃,可以任何沒有拖延地迅速把新聞信息傳播到社會和公眾的過程。
首先,應抓好選題來源,保證議題的質量。既圍繞黨委和政府的重大方針政策、重要部署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也統籌兼顧權威部門、專業人士、媒體和公眾的意見,并對選題進行論證和評估,真正將“新聞發布的、媒體關注的、公眾關心的”新聞信息有機結合起來,增強新聞發布內容的針對性、吸引力和影響力。
其次,選準發布時機,突出時效性。在發布時機上,高度關注國家、省、市實施的重大戰略、舉辦的重大活動,超前策劃,提前邀請發布單位、有關專家和新聞記者召開選題策劃會,共同研究選題特點、發布方向、對外口徑,保證了選題的科學性、時效性、合理性和新聞性。
同時將提前了解到的相關媒體對擬發布內容的關注點和興趣點,及時反饋給新聞發言人,以便有的放矢,贏得主導權。
目前,遼寧省已經建立了由策劃立項、發布籌備、確定地點、材料準備、新聞發布、對外報道、輿情研判、信息反饋等8大環節、50余個細節組成的工作規范,形成了一套科學完善、規范高效的新聞發布流程。
新聞發言人是指國家、政黨、社會團體任命或指定的專職或兼職的新聞發布人員,其職責是在一定時間內就公眾關注的熱點事件舉行新聞發布會或接受采訪,代表有關部門回答記者的提問,新聞發言人是新聞發布制度的重要組成要素。 目前,遼寧省政府和44個組成部門共有46位新聞發言人,遼寧省委及主要工作部門有13位新聞發言人,14個市也設立了新聞發言人。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有關文件精神,指導全省宏觀經濟部門、社會服務部門及時發布權威信息,遼寧省要求嚴格按照黨政新聞發布制度,設立專職新聞發言人,要求新聞發言人具備通曉政治、掌握政策、熟悉業務、善用媒體等職業素養。省委外宣辦與省政府新聞辦認真謀劃,周密部署,不斷加強對黨委、政府新聞發言人及其團隊的系統化、專業化培訓,有計劃地組織新聞發言人定期進行交流活動,科學設計培訓菜單。為了保證培訓務實高效,提供的“菜”對學員胃口,有針對性地結合突發事件對新聞發言人進行專項培訓。結合這些新聞發言人希望了解的知識、最需要解決的問題,精心設計了“媒體人眼中的新聞發言人”“新聞發布會的組織策劃”“突發公共事件的新聞輿論引導工作”“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與輿論引導的規律特點”等課程,邀請全國新聞發言人培訓的權威專家、學者授課,突出指導性和實用性。
品牌是能給擁有者的產品或服務區別于競爭對手并且帶來增值的無形資產,是社會公眾對擁有者的組織、產品及服務認知的總和。品牌是產品或服務進入社會、深入消費者內心的,代表了品牌組織和消費者的利益認知、情感歸屬的精神資源。打造“遼寧新聞發布”品牌,是樹立和傳播遼寧形象的需要,也是遼寧地區新聞發布制度化、規范化的成果。
2014年,省委外宣辦把推動新聞發布工作規范化制度化作為重點,專門與沈陽市委外宣辦就新聞發布工作進行研究探討,并確定在沈陽市進行新聞發布工作規范化試點,打造“沈陽發布”品牌。截至11月底,沈陽已組織召開73場新聞發布會,平均每周舉辦2場,共有173家(次)單位進行新聞發布,累計到會采訪記者達3700多人次。同時鼓勵大連、撫順、朝陽等市結合實際,大膽探索,相繼開展主題系列發布、建立新聞發布績效考核制度、建立對重大舉措和重大民生工程的跟蹤發布制度等亮點工作。
為打造“遼寧新聞發布”名牌,將對范圍更廣、新聞性更強、關注度更高的選題加大力度,使發布單位、有關專家、新聞記者和社會公眾良性互動,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為傳播遼寧形象提供更多的權威信息。
新聞發布制度
新聞發布制度是指國家機構任命或指定的新聞發布人員,在一定時間內就公眾關注的新聞事件,舉行新聞發布會,或約見記者,發布有關新聞、闡述觀點立場,并代表有關部門回答記者提問的一項社會活動。2003年“非典”之后,我國新聞發布制度不斷健全規范,成為溝通媒體、社會公眾和黨委、政府部門的橋梁。
新聞發布制度主要是以黨委、政府為傳播主體,以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為傳播客體,通過發布、傳播與公眾利益相關的政務信息和重要新聞來實現黨政部門與社會的溝通,它是一種相對穩定和規范的公共信息傳播機制。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新形勢下如何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遼寧新聞發布制度將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聯動傳播的基礎上,開拓全媒體傳播的立體格局,在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優勢做好宣傳報道的同時,注重利用網絡、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興媒體的傳播力,使同一發布主題在不同的時段、利用不同的方式、選擇不同的視角進行有效呈現和傳播,提高不同受眾群體的關注度,實現宣傳效果最大化。
繼續加強與各媒體的良性互動,形成傳播合力。平時注重加強與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中新社等中央媒體駐遼記者站的溝通交流,與《大公報》《文匯報》《香港商報》等境外媒體的良好互動,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做好對外推廣。與《遼寧日報》、遼寧廣播電視臺、東北新聞網等省直主要媒體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并邀請網絡媒體記者參加新聞發布會,確保“遼寧新聞發布”品牌傳播的覆蓋面,加強遼寧地區新聞信息傳播的廣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