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蓓
BAT的擴張邏輯
曹 蓓
百度、阿里、騰訊,中國互聯網三巨頭的觸角早已在其他領域跑馬圈地。無論是收歸旗下,還是參股,看似“亂打”的背后,都有其自己的邏輯
中國互聯網三巨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均投注于娛樂、醫療、金融、文學、游戲、地圖、旅游等領域,動輒豪擲數億元的投資,讓外界眼花繚亂,也讓業界心生疑慮。
今年4月,阿里在京員工大會上馬云的講話,也許算得上是一種回答?!敖窈笪覀兿M寻⒗锛瘓F從有做到無,這個‘無’是無處不在的無,因為只有我們無處不在,我們的客戶才能受益,我們的中小企業客戶才能得到發展,我們必須做到無處不在?!?/p>


騰訊在多個領域不斷現身的線索,則可以通過一個細節窺見。2013年春,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赴北京專程邀滴滴打車CEO程維吃飯?!澳莻€時候滴滴還很小,一天才一兩千單,馬化騰就自己來找創業者吃飯,可見騰訊從馬化騰到投資部上下對出行領域的戰略重要性非常敏銳。”滴滴打車A輪投資機構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百度也是如此,看似趨同的并購,背后卻各自有不同的想法。
但是在大規模布局生態的同時,能否實現1+1+1……>N,恐怕是誰也很難肯定回答的命題。冗余的人員、龐大的攤子、分散的業務,“協”已不易,“同”恐更難。
剛剛過去的一年,是BAT(業界將中國互聯網三巨頭,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騰訊(Tencent)稱為BAT)資金消耗極為劇烈的一年。
據逐鹿網的不完全統計,2014年總計有94家公司與“BAT”發生資本關系,涉及資金達到150億到180億美元之間,其中,百度動用了20億美元到30億美元,收購或投資了15家公司;阿里動用了60億美元到70億美元,投資或收購了36家公司;騰訊動用了70億美元到80億美元,投資或收購了44家公司(其中,華誼兄弟和萬達電商分別有著騰訊/阿里、騰訊/百度的共同投資背景)。
統計顯示,百度主要集中在教育垂直和O2O、電商物流,阿里主要在文化娛樂、工具運用和電商物流,騰訊為O2O和在線游戲。雖然各自偏好不同,但電商物流、O2O幾乎是BAT共同的戰場。
這一趨勢,并未在2015年停止,甚至呈現愈演愈烈的趨勢。根據一季度財報,百度已連續對二手車電商優信,拼車軟件公司51用車、天天用車,餐飲IT系統提供商客如云等企業投資。
阿里一季度用于投資活動的凈現金為56.72億元人民幣,其中用于移動、本地服務、數字媒體、娛樂和物流相關業務的投資和收購總額為129.49億元人民幣。
騰訊也在今年上半年投資搜狗地圖、TCL子公司歡網科技。據市場消息透露,在華泰已落實的13名基礎投資者中,包括騰訊主席馬化騰,他同意認購1億美元股份。
就在近期的中國太平的增資擴股計劃中,港媒爆出,其配售對象包括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及騰訊主席馬化騰所支持基金及其他投資者,約有10家機構進入最后配售,諸如云鋒基金、復星國際及其他海外基金。有傳言稱馬云和馬化騰旗下的基金可能會認購中國太平約17億美元的新股。此外 ,《華爾街日報》從知情人士處獲悉,馬云與馬化騰所支持的基金在復星國際配股交易中購入了股份,二人此次總共購入了不超過2億美元的股份。
《福布斯》中文版“2015中國移動互聯網+30強”榜單中,以移動端年度收入為主要指標,甄選出2014年度中國移動互聯網領域收入最高的30家公司。騰訊、百度、阿里分別占據榜單前三,BAT仍然是現階段中國移動互聯網的最大贏家,他們攫取了中國移動互聯網大部分收入,不僅BAT三家總收入超過上榜的另外27家企業之和,而且該榜單中接近一半的公司分屬BAT生態圈。
從2013年開始,互聯網正在開始因為各種上下游鏈條公司在競爭之外的合作與互補,進入新的生態系統構建階段。
對于BAT而言,這個生態圈完全不同。以技術見長的百度,投資風格一向是業內公認的謹慎和保守,按照百度創始人李彥宏以往的投資風格,投資并購大都講究“精確制導”,并為未來的業務謀篇布局。
百度相關負責人表示,百度投資并購遵從的基本原則是,滿足用戶的需求、提升用戶體驗,與此同時創業者的事業得到跨越式發展,投資人也獲得合理回報。
從百度投資并購的形式看,小股參股和絕對控股都有,其中小股投資的數量超過80%。根據百度的描述,投資不僅僅是提供資金,更多的是資源、技術方面的互幫互助。
李彥宏在百度第一季度財報電話會議的表述,似乎可以把百度未來的想法說清楚?!?為了落地連接人和服務,完善自身生態系統建設,公司加大了研發投入。不僅自運營百度系產品例如百度糯米、百度外賣、百度錢包;還與一些一流的合作伙伴如去哪兒、Uber展開合作;同時推出百度直達號為垂類商家搭建平臺,展開密切合作。
這也預示著未來百度投入的重點主要是此類高頻需求相關產品的研發推廣、市場份額的獲取、生態和閉環的搭建,而開展O2O的策略將會是多層次的。
2013年初,阿里巴巴對已有業務架構和組織進行相應調整,成立了25個事業部。旨在使現有生態系統更加市場化、平臺化、數據化和物種多樣化,最終實現“同一個生態,千萬家公司”的良好社會商業生態系統。
時至今日,按照馬云的描述,阿里要做到“無處不在”。2015年5月,新晉的阿里首席執行官張勇在正式任職后,就公布了阿里的新戰略藍圖:未來五年將實現1萬億美元成交額,同時阿里將把旗下業務平臺,升級成DT時代(數字化時代)的未來商業基礎服務設施。未來著重做的就是布局云計算、國際化(團隊國際化和發展跨境業務)、阿里媽媽(除了電商、金融,包括物流以外的另一個獨立的、能夠面向中國所有客戶的數字營銷平臺)。
在投資的風格和思路方面,騰訊也有自己的邏輯。2011年初,騰訊痛下決心做開放戰略,彼時騰訊宣布成立產業共贏基金,開始時其規模為50億元。該基金和投資并購部是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全部員工不到20人,卻承擔了集團每年金額超百億元的投資工作。
騰訊相關負責人稱,在騰訊眾多投資中,背后有自己的偏好,首先其身處行業背后隱藏的市場,要是萬億級并且互聯網程度不高的,其次是項目的想法、優勢資源能加速騰訊連接一切信息的工作?!鞍凑者@個邏輯,我們重點關注四大行業:O2O、醫療健康、在線旅游和電商?!?/p>
用馬化騰的話說,“把另外半條命給合作伙伴了,這樣才會形成一種生態。騰訊不是想在風口上起飛,而是給這個風口搭一個梯子,或者賣降落傘,以防大家上去下不來,或者賣望遠鏡?!?/p>
他對騰訊的定位是回歸自身最核心的平臺,給所有的產業提供基本的零配件工具,讓他們和移動互聯網結合的大浪潮上更方便,可以飛得更高,也飛得更安全?!拔覀兊纳虡I模式就賺一層很薄的、但是很寬廣的利潤就夠了,而不會說進入到每一個行業很深?!?/p>

在大規模鋪開的同時,隱憂開始浮現。此前就有業內人士分析,BAT們的收購案,也帶有許多投機性質。看上去完美的合作,在完成短期目標后,很可能不會“廝守一生”。未來2到3年,被投資的公司很可能會經歷規模化的裁員,引起震蕩。
而這樣的擔心似乎開始初現端倪。馬云在今年北京員工大會上稱,今年整個集團的員工數不會增加一個人,出一個進一個,凍結新增員工的目的是調整隊形,他認為3萬多人已經足夠。
據悉,騰訊的員工數量一直穩定在2.6萬人左右。據百度透露,百度員工大概4萬人左右,其中超過1.5萬人是工程師。百度的投資并不都是進入到體系內,小股投資都是各自運營,比如愛奇藝和去哪兒,完全消化進內部的很少,糯米是其中之一,已經成為百度的一個業務單元。
由此看來,BAT已對前期的擴張有所警戒和防范。今年年初,百度將其業務架構調整為三大事業群組:移動云事業部和LBS(位置服務)事業部合并為移動服務事業群組;新業務群組、用戶消費事業群組、國際化事業部合并為新興業務事業群組;移動云事業部的搜索底層基礎技術部門和移動搜索聯盟業務并入搜索業務群組。
今年4月末,整合后的阿里六大互聯網業務矩陣也正式亮相:全球用戶量最大的手機瀏覽器——UC瀏覽器、國內互聯網地圖領導品牌——高德地圖、國內第二大移動搜索——神馬搜索、國內第二大手機網游聯運平臺——九游,此外還有剛剛成立的移動閱讀業務——阿里文學,以PP助手為代表的應用分發業務新布局。
歷任UC優視董事長兼CEO、阿里巴巴戰略委員會委員、阿里UC移動事業群總裁、高德互聯網業務總經理的俞永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的”個人心路“,也許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不僅僅是阿里,也包括騰訊和百度以及諸多互聯網企業所面臨的難題。
2014年6月,阿里巴巴集團和UC優視聯合宣布UC優視全資融入阿里,并組建阿里UC移動事業群,俞永福擔任UC移動事業群總裁,并進入阿里集團戰略投資決策委員會。隨后高德被并入UC移動事業群,收歸俞永福管理。UC優視和高德都是中國互聯網一線品牌,分別擁有超過3000人的團隊,能否帶領這支近7000人的隊伍順利融入阿里集團,是俞永福進入阿里巴巴集團后面臨的重大考驗。其實在整合之前,市場上就有很多質疑聲音,UC和高德整合的難度顯而易見,而且以往類似整合失敗的案例很多。此外,還有不少人質疑阿里巴巴在整合UC、高德、神馬搜索之后會不會淪為電商的入口,成為一個倒流的工具。
在俞永福看來,整個傳統產業與互聯網如何搭班子,其核心在于團隊融合,互聯網團隊與傳統行業團隊雙方都需要克服原有的慣性。如果只是在原有業務鏈條上加入互聯網業務,則風險很大,一定要實現自我革命,在傳統組織里做一些區隔,雖然過程痛苦,但是能夠加快整合速度。“互聯網不能無知者無畏,其實傳統產業水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