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知
全聚德的海外大餐
王先知
在塑造國際知名品牌的進程中,全聚德還在路上

到海外去!海外正成為饑餓的中國餐飲企業面前誘人的一道大餐。
早在2011年,商務部在《關于“十二五”期間促進餐飲業科學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積極推動中華餐飲文化“走出去”。以此為標志,中餐海外開店迎來史上第三波熱潮,包括海底撈、劉一手等幾十家企業已布局海外市場。

老外到全聚德學習烤鴨
中餐海外開店的第一次浪潮,可追溯到清朝末年。目前分布在歐洲、美國的中餐館多數是當時廣東、福建等地移民開設、其后裔經營;第二次浪潮是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包括全聚德在內的一批國營知名企業走出去,卻因缺乏對當地的了解、投資選址不夠謹慎、經營不善等原因幾乎全軍覆沒。
那么,在新形勢下,中餐企業尤其是作為老字號代表企業的全聚德,能順利布局海外市場嗎?中國全聚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邢穎說:“全聚德在國際化道路上,雖有坎坷,但方向不會改變。”
早在1990年代初期,全聚德曾在美國洛杉磯開過門店。但由于對海外市場的理解不夠深入,到1990年代末期不得不關張。
“說白了,就是水土不服,不適應,當然也有一些客觀因素的制約。”邢穎表示,全聚德的發展關鍵在“三子”——牌子(招牌)、鴨子(原材料)、廚子(技術力量),但在海外市場遇到了障礙。
全聚德的核心產品是烤鴨,且一定要用北京填鴨作出的烤鴨味道才最正宗,但部分國家對北京填鴨卻有一定的進口限制。特別是,前些年中國頻繁發生禽流感后,國外的檢疫部門基本都拒絕中國禽類產品進入。因此,全聚德海外門店只能使用當地品種的鴨子。
烤鴨師的勞工輸出也是一大難題。歐美國家不允許烤鴨師在當地工作,認為這是在搶占當地的勞動力市場。邢穎說,全聚德派往海外的廚師,支援三個月就得回來,海外店的發展自然會受到影響;再加上,海外開店如果依靠國內進行管理,管理半徑過長,也難以做到有效監督。
即便如此,全聚德依然沒有放棄。“我們認為特許經營的方式沒有問題,如果在當地尋找鴨源通過技術改良,或會達到北京烤鴨的標準”。邢穎說,應當說通過多年來的實踐探索,全聚德海外正在經營的五家分店都還不錯,東京兩家,香港一家、墨爾本一家、緬甸仰光一家,都在盈利。
以澳大利亞墨爾本為例,自2008年全聚德落戶墨爾本以來,憑借“全而無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的理念,在當地贏得了口碑也有了穩定客戶群,菜品上除北京烤鴨外,菜單上還有廣東菜和北京菜。


全聚德墨爾本店

銀座街頭唯一中國老字號——全聚德

緬甸仰光全聚德餐廳
全聚德墨爾本店總經理陳志堅介紹,每年這家店能賣出15000只烤鴨,日常上座率在80%左右,周末和假日通常滿座。
目前,全聚德已啟動了新一輪的海外拓展計劃。比如,向北美派出品牌代表,在歐洲、亞洲一些地區也有新的開店計劃。
為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全聚德還借力了國際資本。
2013年10月,全聚德宣布引入戰略投資者,向IDG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和華住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定向募集資金3.5億元,用于發展旗下食品工業相關項目和建設中央廚房等項目。
按照公告披露,IDG資本認購金額2.5億元,占發行股份的7成,對全聚德的持股比例將達到5.78%,成為全聚德第二大股東。華住酒店認購金額為1億元。
業界曾擔心,雖然IDG資本進入會為全聚德帶來先進的管理觀念、國際化的信息,但也有不同企業文化之間的融合等難題。
不過,邢穎表示,引入戰投主要是為了向他們學習豐富的國際資本運營經驗,IDG和華住入股后,全聚德的董事會增加了兩個代表,股東還推薦了一個副總經理,使得公司治理的結構更加貼近市場,體制機制更加靈活了。
此后,全聚德又提出了兩個雙輪驅動戰略:一是實施品牌加資本的戰略,就是全聚德將利用資本市場,加大資本運作的力度,通過品牌經營增加全聚德的影響力和公信力;第二個雙輪驅動是做大做強餐飲業,做深做專食品業。
“仿膳的宮廷小吃,豐澤園的肉食,八大件,四川飯店的川味料,這些都是食品產業。”邢穎說,全聚德從食品加工業入手,把食品推向市場,現在的食品板塊已經成為全聚德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2014年全聚德財報顯示,營業收入為18.46億元,同比下降2.96%;利潤總額為1.78億元,則同比上升14.42%;基本每股收益為0.42元,同比上升9.13%。
在整個行業的低迷期,全聚德2014年的成績來之不易。對此,全聚德公司認為,在國家宏觀政策調整、餐飲新興業態崛起、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市場環境下,以聚焦國民消費為切入點,以強化管理為手段,公司平穩地度過了餐飲市場巨變的最低谷。
對于未來,邢穎表示:“在塑造國際知名品牌的進程中,全聚德還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