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任
李海燕,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教育專家,河南省教育研究會副會長,河南省中華職教社副主任。
4月中旬,記者走訪了河南省周口科技職業學院。這是一所集高職教育、中職教育、短期培訓為一體,以培養實用技術人才為特色的國家級重點示范學校。建校30多年來,培養各類技能型人才13萬多人,其中近10萬人被安置在沿海發達城市就業。學校被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級重點學校”,去年又被人社部、財政部、教育部聯合評為“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如何發揮職業教育在扶貧開發中的作用?記者就此專訪了周口科技職業學院院長李海燕。
記者:貴院作為國家級職業教育重點示范學校,多年來對大批貧困家庭子弟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為扶貧開發作出了重要貢獻。貴校近年來積極推進“雨露計劃”培訓工作,請問目前成效如何?
李海燕:在各級領導特別是扶貧系統領導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我們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較好的完成了各年度扶貧培訓任務。2013年我校共培訓貧困生1241人,其中“雨露計劃藍領班”學員1183人,短期技能班學員58人;2014年我校共培訓貧困生1806人,其中“雨露計劃藍領班”學員1721人,短期技能班學員85人。我校已與全國80多家知名企業建立了用人合作關系,實施訂單培訓,畢業生獲證率達到96%,獲得國家職業資格等級證比例達到80%以上,畢業生轉移就業率為98%。
記者:作為職業教育專家,您如何理解職業教育培訓在扶貧開發中的作用?
李海燕: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有助于讓每個鄉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通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關鍵舉措。只有認真開展勞務技能培訓,才能不斷提高貧困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致富本領,實現以培訓促就業,以就業促增收,以增收促脫貧,才能真正幫助貧困農民拔掉窮根,實現永久脫貧的愿望。
扶貧工作是“利在當今,福澤后世”的民心工程。周口市是一個農業大市、人口大市,每年幾十萬農民工需要培訓轉移。多年來,我們始終把開展扶貧培訓當成頭等大事,不斷擴大招生規模,使更多的貧困家庭子弟得到培訓。我們將進一步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把“雨露計劃”培訓工作做得更扎實,更有成效,為周口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記者:請問在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方面,貴校有哪些可供借鑒的實戰經驗?
李海燕:我們在課程設置上,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努力為學生搭建動手操作的實踐平臺。學院先后投資5000多萬元,組建了汽修實訓室,機械數控實訓室,建筑實訓室,電子電器實訓室,機電制冷實訓室,服裝加工實訓室,醫學護理實訓室等100多個實訓室。我們按照“校企合作,訂單培養,因人施教,適時就業”的辦學模式,我們按照企業用工需求調整教學內容,與企業共同編寫實訓教材,做到把教學搬到企業,把課堂設在車間,使學生在企業真實的工作崗位上進行生產操作,及早適應了工作環境,不斷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記者:貴校學生就業率很高,在拓寬學生就業渠道方面有何舉措?
李海燕:由于我校“抓技術、重技能、強素質”的培養,提高了學生的市場競爭力,深受用人單位歡迎。我們也主動利用各種手段廣泛搜集市場用工信息,積極開展勞務洽談活動,并與全國200多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實施訂單培訓。對“雨露計劃”學員,我校實行優先安置的政策。目前,我校畢業生就業人數占培訓人數90%以上,其中訂單培訓人數占80%以上。同時,我們建立了培訓、就業、維權三位一體的工作模式,對畢業生進行跟蹤服務,在外出務工學生集中地建立服務機構,就業后的學員可直接到有關服務機構求得相應的幫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