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風雨鑄輝煌”,河南“雨露計劃”實施十年來不僅富民效應日益凸顯,成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平臺,而且有力推動了地區產業升級和城鎮化進程,為中原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目前,河南全省已建立省、市、縣三級“雨露計劃”培訓基地260多所,涉及專業40多個,年培訓能力30余萬人,已形成遍布全省、覆蓋城鄉的培訓網絡。2004至2005年培訓貧困農民3 4萬人,從2006年以來,河南省每年安排20萬人的培訓任務,10年來累計投入培訓資金10億多元,培訓貧困農民200多萬人,轉移就業近180萬人,累計勞務輸出創收400多億元,輻射帶動了近600萬農民增收,貧困地區農民工資性收入分別占年均收入、現金收入的50%和65%。
依靠培訓:擴大富民效應
通過培訓,學員們熟練地掌握一門務工技能,拿到相應的技能等級證書,可提高他們外出務工的就業率和工資水平,增強自主致富和創業能力,加快脫貧致富步伐。據2012年底統計,全省53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勞務收入624.45億元,其中通過培訓轉移創收156.1億元。
根據對去年河南輔讀職業學校安置在蘇州恒欣科技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的20位培訓學員的跟蹤調查顯示,學員月工資收入高的達3700多元,低的有2000多元,年平均收入達到3萬多元,以貧困家庭平均4口人計算,僅此一項,學員家庭年人均純收入就可達7500多元,一舉擺脫貧困。再如信陽市浉河區貧困農民蘇澤禮,參加了市電子學校電子專業培訓后,先打工,后當老板,2010年在廣東中山市開辦了“中山新同益電子廠”,現有員工500多人,年收入300萬元以上,不僅自己致了富,而且解決了許多鄉親的就業問題。據統計,經過培訓的外出打工者比未培訓的月收入高500元以上;在企業裁員的情況下,經過培訓的大多都被保留下來,成了企業的骨干力量。
隨著“雨露計劃”工作的不斷深入,所產生的富民效應不斷凸顯。“雨露計劃”通過技能培訓帶動勞務輸出,實現“一人務工,全家脫貧,一批務工,全村脫貧”的良好效果。
通過培訓轉移回鄉創業,促進了貧困地區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勞務人員通過在外打工實踐,開闊了視野,更新了觀念,增長了才干,他們將在外打工學到的技術、了解的信息和獲得的資金用到回鄉辦企業和發展高效特色農業等方面,有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據對全省10243個貧困村不完全統計,打工致富后回鄉創辦的企業多達8600多個,成了當地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信陽市新縣大力發展涉外勞務,近幾年來組織3萬多人到韓國、日本及東南亞等國家“打洋工”,賺外幣,通過發展涉外勞務經濟,使貧困落后的新縣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返鄉后紛紛建廠和發展第三產業,有的在縣城和自己村莊建起了“小別墅”、“小洋樓”,開辦了綠色“莊園”,成了當地最亮麗的一群人。
嚴控基地質量:競選+動態管理
為確保培訓質量和水平,切實讓貧困地區農民學到技能,河南省把選好培訓基地作為培訓工作的重要內容來抓。一是制定培訓基地準入條件及標準。省、市扶貧辦分別制定了嚴格的省、市、縣級“雨露計劃”培訓基地準入條件及量化標準,不達標的培訓學校不得參加培訓基地的評選;二是公開競爭確定培訓基地。打破行政、行業管理界限,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依據省、市、縣級培訓基地準入條件及標準,公開競爭評選培訓基地,擇優確定培訓基地并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三是培訓基地實行動態管理。培訓基地一年一評定,不搞終身制。對培訓工作開展好的繼續保留,并增加培訓任務;對培訓工作任務完成不好、有問題的,撤銷培訓基地稱號,三年內不得參加基地評選。通過以上活動,保持了培訓基地的工作積極性,推動了“雨露計劃”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
緊盯市場:探索改革試點新路徑
2008年以后,隨著勞動力市場變化和貧困農民需求增加,河南省變過去單一短期勞務技能培訓為職業教育助學工程、短期技能培訓工程、農村實用技術提升工程和組織、引導社會企業開展就近就地培訓就業工程,共同開展拓寬了工作面,增強了培訓的針對性,受到了貧困農民歡迎。
在培訓專業設置上,做到了“適應市場需要、服務二三產業”,針對貧困勞動力招收的專業均為市場需求的熱門專業。課程設置上實現了與市場對接,并制定了嚴謹的教學計劃,對教學進度、課時、理論和實操課的比例都進行了合理安排;師資力量上,各學校都挑選了教學水平高、授課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任教,保證了教學質量和培訓效果。通過這些年的努力,我們打造了一批培訓品牌,洛陽保健護理、周口科技學院模具與數控、長垣的烹飪、新縣涉外勞務、濮陽家政服務、南陽玉雕工藝、三門峽旅游與服務等,已經成為全省扶貧培訓的優勢專業。
開展校企合作,通過市場化運作,積極推行定向、訂單、冠名培訓。要求各培訓基地要圍繞河南省大中型企業需求和產業聚集區發展需要,廣泛開展“百校千企”、“ 千企萬人”培訓工程,努力達到學校培養與產業、企業需求無縫對接,解決當前部分地區出現“招工難”和“就業難”并存的問題,為河南省新型工業化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