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014年,上高縣連續兩年被列入江西省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縣。在此期間,上高縣精心組織、扎實工作,通過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項目實施,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三贏的喜人局面。
嚴把六關,確保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項目有力實施
1.嚴把宣傳關。通過采用廣播、電視、網絡、報紙等媒體,積極宣傳中央財政支持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的政策和項目實施預計成效,讓廣大農戶和社會組織知曉,擴大社會影響力。同時,積極廣泛動員各種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參與,提高社會力量參與的積極性。
2.嚴把摸底關。對上高縣現有的農業生產服務組織進行了摸底調查,全縣共有農業生產服務組織779個,成員3035人。其中,水稻農機服務組織268個,植保服務組織26個,水稻農業技術服務組織9個,種子、化肥、農膜供應服務組織282個,產品銷售服務組織32個,綜合類水稻全程化服務組織2個。
3.嚴把遴選關。服務組織的遴選方法嚴格遵照實施方案的基本原則,在上高縣現有服務組織中,由服務組織申報,領導小組組織專家評選,通過公開競爭、購買服務招投標、擇優選擇等方式遴選。
4.嚴把程序關。試點項目補助遵循以下程序:一是服務組織申報;二是領導小組組織專家評審;三是張榜公布,接受社會監督;四是確定服務組織,簽訂服務合同;五是開展服務,確定服務作業量;六是組織農戶對服務開展評價;七是農機、植保職能部門核定作業量;八是填報補貼申請,服務對象、職能部門簽字認可后上報縣農業局;九是縣農業局審核后向縣財政局申請撥款;十是補助資金通過“一卡通”賬戶或法人賬戶直接撥付給服務組織。
5.嚴把管理關。試點項目統一由領導小組管理,具體事項由領導小組辦公室實施,對項目負責。農業、財政、農機、植保加強對各個環節的監督檢查,確保公平、公正、公開,加強對服務組織的指導,為服務組織提供技術服務,項目完成后必須在作業地進行補助公示。試點資金要專賬核算,專款專用。切實加強對資金監管的工作,對服務組織無正當理由不按補助資金60%用于提升服務能力的服務組織應責令其整改,確保政策落實公開、公正、公平,資金使用安全高效。
6.嚴把驗收關。試點過程中,按照各個環節由服務組織申請,組織財政、農業、農機、植保等有關人員安排驗收考核。考核內容主要是作業量、作業質量、農戶滿意度。農戶滿意度在85%以上,作業質量達到農業生產技術要求,作業量達到合同要求的可以視作驗收合格。試點后,由監管小組對服務對象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工作,加強對社會化服務質量的跟蹤問效和后續監管。對農戶滿意度低的服務組織,第二年該服務組織將不納入補助范圍。
通過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項目實施,達到經濟、社會、生態三贏效果
1.經濟效益。通過農業社會化服務試點,提高了水稻復種指數。僅2014年這一年,水稻播種面積就增加了2000多畝,按平均畝產450公斤計算,增產糧食900噸,按市場價格2.6元/公斤計算,增收234萬元;通過開展社會化服務工作,提高了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普及率與應用率,從而提高糧食單產,按每畝平均增產5公斤計算,上高縣全縣63.9萬畝增產糧食3195噸,增收830.7萬元;通過稻谷烘干,減少稻谷損壞浪費,按每年浪費1%計算,全縣29萬噸將浪費0.29萬噸,農戶節約浪費754萬元。因此,通過試點項目的實施,全縣增收1818.7萬元,按上高縣全縣農民人口24萬計算,農民人均增收75.78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2.社會效益。通過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工作的實施,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安全水平,提升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組織化程度和社會化服務能力,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同時,還有效地解放了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讓其能夠從事二、三產業,促進了二、三產業的發展,對上高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3.生態效益。通過統一機械化作業,有利于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生產技術標準的大面積實施,提高全縣水稻質量安全水平;通過統一機防,推廣使用安全高效生物農藥,使化學農藥的施用量大幅降低,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項目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江西 劉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