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權
在前兩年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望奎縣社區黨組織以“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需、我有所為,民有所難、我有所幫”為目標,帶領黨員干部深入開展了以“聽民聲、察民情、幫民富、助民樂、解民憂”為主要內容的“五民”活動,大大強化了黨員干部的宗旨意識,解決了大量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雖然全黨范圍內的集中教育實踐活動已經結束,但是在活動中形成的有效做法還需要發揚光大下去。
一、以民聲為大,暢通渠道聽民聲。一是設立民聲信箱。在各社區分別設立民聲信箱,安排專人負責,每周五定期開箱,收集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二是開通民聲熱線。將社區辦公電話向居民群眾公開,以方便群眾能夠足不出戶就可隨時反映問題;實行24小時辦結制,對通過電話反映的事情,能解決的及時上門解決,不能解決的說明原因,并告知其解決途徑、方法。三是創建民聲窗口。每個社區建立居民來訪接待窗口,實行社區班子成員每天輪流坐班制,對來訪居民必須做到“五個一”,即一張笑臉相迎,一句問候消氣,一張座椅撫慰,一杯熱水暖心,一個明確答復辦理。
二、以民情為重,深入群眾察民情。一是開展民情走訪活動。通過劃分包干區的形式,明確責任到人,各社區黨員干部結合工作內容進行民情走訪;建立《民情日記》制度,對走訪經過、群眾反映問題、問題辦理結果和群眾的滿意度等內容進行全程記錄,認真對待解決。二是組織召開民情懇談會。就群眾反映強烈和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定期或不定期召開社區民情懇談會,與群眾進行面對面的座談交流,真心實意幫助居民解決困難。三是設立民情信息員。組織社區離退休黨員、居民群眾代表,設立民情信息員和監督員隊伍,負責排查、反映民情,宣傳黨的政策。
三、以民富為要,多元結合幫民富。一是富本領。積極與北方職業技術學校聯合,為居民免費開辦月嫂班、護工班、保姆班、電焊班、汽車維修班等各類技能培訓班,為有就業意向的居民提供學習機會,提高就業技能,提升致富本領。二是富門路。適時大量搜集各類致富信息,廣泛搭建各類務工平臺,為居民群眾尋找致富項目,提供就業門路。三是富思想。對部分貧困戶、受災戶、五保戶等弱勢群體,采取疏導和幫扶等方式,幫助他們理清脫貧思路,增強發展意識,樹立創業信心,把心思和精力用到勤勞致富上來。
四、以民樂為上,打造平臺助民樂。一是建立活動陣地。在具備條件的宏達、曙光、雙龍、電業邨、解放路五個社區建設了圖書室、棋牌室、乒乓球室、健身室,免費向居民群眾開放,實現資源共享。二是建立活動隊伍。相繼成立了太極拳協會、乒乓球協會、健身操協會、葫蘆絲巴烏協會,以及秧歌隊、舞蹈隊、合唱隊、老年太極拳劍隊、健美操隊、戲劇票友隊、音樂隊等30余支具有不同特色的群眾性文化活動隊伍。三是建立文化品牌。通過建立“廣場文化活動月”“魅力社區”“重大節日文藝會演”等活動品牌,開展群眾喜聞樂見、富有創意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居民生活。通過經常性開展活動,形成了社區月月有活動、重大節日有活動、春夏秋冬天天有活動的祥和景象。
五、以民憂為憂,想盡法子解民憂。一是深入開展簽約服務活動。社區工作人員全部簽訂服務承諾約定書,對所服務的居民區域內108戶“三無”人員、空巢老人、殘疾人家庭進行簽約服務,定期到服務對象家中走訪看望,幫助他們打掃衛生、重大節日期間送去關懷等。二是開展“雙代”活動,即“代辦”“代訴”服務活動。對老、弱、病、殘、文化程度低等困難群體,社區工作人員主動上門服務,代其辦理低保證、大病救助、老年證、殘疾證等各類事項;代表信訪群眾向上級部門反映訴求,跟蹤解決問題,避免信訪群眾走彎路。三是發放服務群眾聯系卡。向轄區居民群眾發放印有社區工作人員姓名、單位、職務、聯系電話等信息的“服務群眾聯系卡”,及時幫助群眾解決最急迫、最困難、最關心的問題,打通服務居民群眾“最后一公里”。
(作者系中共望奎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