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人物小傳:
趙憲利,五大連池市職教中心學校校長,曾榮獲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研究先進工作者、黑龍江省優秀教師、黑河市十佳公仆、黑河市模范工作者等稱號。
初春的東北,乍暖還寒。晴朗的天空中,結束了南棲的大雁正結伴北飛。高速路上,一輛疾馳的轎車里有人觸景生情:“校長,你說這大雁咋一到開春就準時回來?”
“按科學的說法,這叫物候現象;要我說,是它們對這兒有感情,走多遠都忘不了家。”
借物詠懷,有感而發。趙憲利就像這戀家的大雁。這不,上午剛從黑河市領到“市拔尖人才”的獎狀,就馬不停蹄地往回趕,因為他的“家”——五大連池市職教中心學校,一天到晚總有他放不下的牽掛。
10年前,趙憲利被任命為五大連池市職教中心學校常務副校長,可沒幾個朋友給他道喜,倒有不少人為他擔憂:職校連學生都招不到多少,當了校長又能咋風光?
趙憲利知道自己將面對的是怎樣的挑戰,但在他心里也在打著發展的“小九九”——五大連池是個農業縣份,近40萬人口中,15萬多人是農民。把農民吸引進來,不僅可以解決招生難題,還能為農民致富助力加油。
他的想法得到班子成員的一致贊成。然而,趙憲利剛一出馬就碰了“釘子”——他去周邊村屯招生時,雖然許多農村孩子因為沒有一技之長,外出打工時只能干最苦的活兒、掙很少的錢,雖然村民依然在用原始工具種著“一畝三分地”,辛苦一年的所得還不及灑在地里的汗水多……但任憑他說得口干舌燥,許多村民還是木然地看著他,不相信那個名不見經傳的職校能改變孩子的命運,就更別說改變他們的生活了!
村民為啥對趙憲利的說辭“不感冒”?通過細聊,話說透亮了:職校教的東西不頂事兒,不是用不上,就是假把式。
在捋清問題的要害之后,趙憲利帶領全校教職工打起了攻堅戰。教學設施不是落后嗎?趙憲利自籌5萬元資金,建立了配有最新數字化設備的教室,并引進電大在線遠程教學平臺。師資水平不是參差不齊、不盡如人意嗎?趙憲利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商業大學等省內高校積極接洽,組織教師前去進修,并從社會上選聘專業技術人才充實教師隊伍。辦學方向不是脫離實際嗎?趙憲利帶領班子反復研究,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專業調整,恢復了技工、電焊等專業的招生,打造“連池電焊”“連池蘇繡”等品牌專業……
為了讓農民感受到職校的巨大變化,改變對職校的印象,趙憲利帶領教師們去農村開展免費技術服務。田間地頭、雞舍豬場,他們跟農民一起忙活。一次,為了觀察新引進的大雁雛的適應能力,趙憲利在一戶農民的雁棚里過了一夜。第二天一早,那位農民進棚打掃,看到“雞毛撣子”模樣的趙憲利,不禁感嘆:“當校長的不在辦公室享福,肯來農村受這份罪,這樣的學校信得過!”
通過內外雙修,2005年職校招生達到700多人,連在外打工的青年農民也主動上門“充電”。
日復一日,趙憲利像一只燕子,一口泥、一棵草地壘著職校“窩”。如今,在1200平方米的實習基地,電腦繡花機、數控車床、鋼琴等設備一應俱全;新建的2700平方米培訓實訓樓,已經成了五大連池市的一個新地標;1.3萬平方米的訥漠爾特色養殖場,是大雁、鴕鳥、梅花鹿的樂園;過去常年在校生不足200人的職校,10年間已培訓農民1.6萬人次,幫助3000多名農民實現職業轉型,經過培訓的學員戶均增收5萬元。
職校成了示范校,趙憲利也成了“明星”,市級、省級乃至國家級的榮譽隨之而來。但趙憲利從不自滿,只要農民有需要,他就會過去講學、調研,用他的話說:“把風險留在學校,把利益留給農民。”
那顆“農心”,那份“農情”,讓五大連池市職業中心學校在地氣的孕育中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