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新東/文
海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探究
——以浙江省玉環縣海洋循環經濟發展為例
■褚新東/文
海洋循環經濟是具有海洋特色及發展思路的循環經濟,以海洋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海洋產業為核心,依靠臨海區位優勢,依托循環經濟技術,整合區域經濟、社會、環境及技術等資源,實現海陸大循環的經濟發展模式。包括三個層面的模式:海洋產業內部小循環、海洋產業間區域層面的中循環和海洋社會整體層面的大循環,遵循循環經濟3R原則,即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生態工業園區是實現海洋循環經濟的重要途徑之一。玉環縣是浙江省海洋經濟強縣,經濟綜合實力位居全國14個海島縣首位,經濟發展主要依靠資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依托粗放式的發展路徑,對生態環境帶來了極大的壓力。但玉環縣是資源小縣,自然資源要素匱乏,自然環境承載力相對薄弱,玉環縣要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亟需通過改變生產方式、提高技術水平、優化產業結構,以降低資源環境的承載壓力。大力發展海洋循環經濟,形成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是有效緩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的重要手段。
(一)發展優勢
1.海洋經濟實力較雄厚,政策優勢獨特
海洋循環經濟是沿海發達國家對“富裕污染”模式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提出的,要求在技術創新、環境治理等方面有更高的投入。因此,發展海洋循環經濟需要強有力的人力資源、技術支持和資本支撐。2013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400.5億元,比上年增長7.8%;財政總收入60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7.6億元,分別增長8.7%和9.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04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0229元,分別增長8.3% 和10.8%;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13.5億元,增長24.1%;在全國最具綜合實力中小城市百強評選中名列第30位,經濟實力居全國海島縣首位。玉環縣經濟實力較為雄厚,人民群眾生活水平較高,可以為循環經濟提供科技研發和應用、人才培養、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等多方面的支持,有利于在全縣形成支持發展循環經濟的良好氛圍。
玉環縣是海洋經濟大縣,是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是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國家戰略的綜合利用島,是浙臺(玉環)經貿合作區,是全省首個海島統籌發展試驗區。作為浙江省城鄉統籌示范島、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先行島、對臺合作綜合試驗島、海洋生態旅游島的發展定位,玉環縣具有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的獨特政策優勢。這為玉環圍繞海洋特色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獨特的政策優勢基礎。
2.循環經濟政策不斷完善,工作基礎扎實
發展循環經濟需要有力的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目前,玉環縣在海洋經濟、海洋生態產業轉型升級、節能減排、清潔生產、綠色創建等方面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規劃。依托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級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綜合利用島、省級海島統籌發展試驗區、省級生態縣四大平臺優勢,將循環經濟理念貫穿于示范試點建設,利用海洋生物資源構建了“水產養殖-生物醫藥產品-海洋生物廢棄物利用”的特色循環產業鏈,依托汽摩配、閥門等優勢產業分別形成了“廢舊金屬利用-汽摩配、閥門(水泵)產品”的循環產業鏈,還形成特色農業循環產業鏈、資源節約利用等循環經濟模式。

表1 玉環縣近年海洋經濟數據表

圖1 甲殼素制備生物醫藥產業循環鏈

圖2 水暖閥門行業循環產業鏈
3.產業集群優勢明顯,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玉環縣是浙江省乃至全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擁有“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中國水暖、閥門精品生產(采購)基地”、“中國歐式古典家具生產基地”、“中國無菌醫療器械自動化裝備制造產業基地”、“中國眼鏡零配件生產基地”等十大“國字號”名片,現已形成汽摩配、水暖閥門、金屬制品、家具、眼鏡配件、醫藥包裝等六大產業集群和港南工業區塊、港北工業城、大麥嶼港區、東部濱港工業區四大產業基地。區域產業多樣化,特色鮮明,有利于形成規模效應,能夠有效彌補單個企業或行業不具備實行循環經濟規模條件的劣勢,為實施工業園區生態循環化改造,促進形成園區內和企業間的循環產業鏈,實現集中供熱、供氣、治污、廢棄物回收利用等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近年來,大力推進傳統優勢產業升級和海洋產業發展,為海洋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產業發展環境。鼓勵汽摩配、閥門、家具、眼鏡等行業從產品設計入手,盡量采用小型或重量輕、可再生的零部件或材料,提高制造技術水平。依托省內著名研究院校和研究所,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建立浙大臺州研究院汽摩配研究所、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浙江分院等五大公共科技平臺,加強與上海海洋大學、寧波大學海洋學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科技合作不斷深化,廣泛開展技術和產品開發,以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速產品制造向精強方向轉變。積極培育機床行業和醫療器械兩大新興產業。以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列入國家戰略為契機,積極謀劃和大力推進海洋產業發展,已基本形成海洋漁業、臨港工業、海洋服務業三大海洋產業體系,不斷優化區域產業結構。
(二)制約因素
1.理念認識有待提高
海洋循環經濟對于單純追求投入產出和增長的思路是新理念。從政府層面,目前仍偏重強調經濟增長,強化節能降耗、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的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全面發展海洋循環經濟的認識有待進一步加強。從企業層面,企業往往認為循環經濟只是保護環境、改善生態,而沒有認識到這是一種追求經濟、環境、社會效益多贏的經濟發展模式,“外部不經濟”行為時有發生。從社會層面,廣大群眾對海洋循環經濟的認識還需要一個過程,缺乏運用海洋循環經濟的理念去改變生產生活方式的認同感。
2.資源要素十分短缺
玉環是一個四面環海的海島縣,人多、地少、缺水、缺電。玉環人均耕地不足0.26畝,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1/6,雖然通過灘涂圍墾等手段擴大了陸域面積,但缺地現象仍十分嚴重。玉環多年平均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674立方米,低于國際公認的嚴重缺水標準(人均1000立方米)。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規模小,開發利用程度較低。資源要素短缺大大增加了企業的投資經營成本,導致資源循環利用的成本增加,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循環經濟的發展。
3.創新動力不足
創新動力不足最突出的表現是缺乏中高端人才。一方面,雖然玉環縣六大優勢產業突出,但企業大多規模小,自動化程度不高,產品技術含量低,難以吸收聚集大量人才。另一方面,全縣沒有足夠實力的高等科研院校,人力資源開發整體水平偏低,人才總量不足,高層次人才缺乏。科技支撐能力弱,科技人才供給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約制造業的加快轉型升級,制約循環經濟的發展。
4.產業布局分散
雖然玉環的工業經濟呈塊狀分布,產業內部較為聚集,容易在產業內部依據規模梯度形成資源的循環利用。但是,不同工業經濟以及三產之間的布局仍較為分散,不利于形成大的循環產業鏈,難以將有用的廢棄物進行有效的回收利用。
(一)空間布局
根據玉環縣的產業現狀、產業布局、發展規劃、交通網絡等現實,遵循空間集聚、產業互動、協調發展的原則,結合第十二個五年規劃,適宜布局“一城、兩翼、兩區”的縣域發展空間。
“一城”是指主城區和玉環新城的融合體,是城市功能集聚區域。首先,要完善中心區域的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借助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等工程,有效改善主城區的環境質量,緩解生態環境壓力。其次,在玉環城區建設公共自行車交通系統,引導市民樹立環保、低碳的生活觀念。再次,在玉環新城加快建設海洋經濟轉型升級示范區,并在園區實施循環化建設工程,通過用地制約,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低技術水平產業,倒逼行業的轉型升級。最后,考慮到玉環水資源短缺的實際,建設城市中水回用工程,有效緩解玉環的用水壓力。
“兩翼”包括“東翼”和“西翼”。“東翼”即濱海產業帶,位于沙門、干江、龍溪的東部沿海區域,包括濱港工業城、干江工業功能區、龍溪工業功能區三個片區。首先,依托溫臺沿海產業帶傳統工業發達的優勢,打造臨港裝備循環產業鏈(廢舊金屬-深加工-再制造)和臨港火電循環產業鏈(廢粉煤灰、爐渣、廢石膏、淤泥-水泥、新型建材)。其次,建設金屬熔煉產業提升區,著力推進金屬熔煉產業的升級優化。再次,依托金屬表面處理中心,提高電鍍行業的生產技術,并集中處理電鍍廢水,進行中水回用,有效解決電鍍行業對海陸兩域的環境污染問題。“西翼”即港口產業帶,依托大麥嶼天然良港的獨特優勢,建設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和寧波港的集裝箱運輸支線港、礦石和原油及煤炭等大宗貨物集散的中轉港,大力發展綠色物流,在物流作業和物流管理全過程實現循環化、低碳化。建設玉環經濟開發區綜合物流中心,發展以產業供應鏈服務為核心、現代智慧物流為特色、物流產業集群為重點、生產及生活物資集散為基礎的物流體系,打造生態型、智慧型、創新型、綜合型現代物流園區。
“兩區”包括“海洋功能區”和“生態保護區”。“海洋功能區”指玉環周邊的海洋環境和海岸線,該區域應深入貫徹海洋循環經濟發展思想,依托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級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綜合利用島、省級海島統籌發展示范區三大試點示范優勢,著重開發海水生態養殖、遠洋漁業、濱海旅游、海洋醫藥、現代漁港服務業、海洋新能源等海洋產業,打造海洋生物醫藥循環產業鏈(廢棄蟹殼-蝦殼-提煉甲殼素-保健產品)和海洋資源高效利用體系。“生態保護區”指縣域境內的丘陵、山地、灘涂、濕地、水庫、海島、林地等,承擔全縣的水源涵養、景觀服務、水土保持、氣候調節等功能,這部分區域可依據循環型農業和循環型服務業的規劃要求,適度發展海洋旅游、鄉村旅游、觀光農業等產業。

圖3 玉環縣循環經濟發展空間布局圖
(二)載體
近年來玉環縣圍繞海洋循環經濟建設,積極開展各類平臺載體建設,包括玉環縣海洋經濟轉型升級示范區、浙臺(玉環)經貿合作區、玉環縣金屬熔煉產業提升區、玉環縣金屬表面處理中心等四大平臺,為海洋循環經濟集聚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1.玉環縣海洋經濟轉型升級示范區
位于玉環經濟開發區汽摩園區,規劃面積4500畝,一期建設2000畝,引導玉環臨港型工業龍頭企業集聚,按照循環經濟理念進行整體規劃,對入園企業的土地、能源、水資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等綜合控制提出要求。圍繞核心資源發展相關產業,發揮產業集聚和工業生態效應,促進龍頭企業及上下游產業鏈的互補、拓展和延伸,形成互補互動、共生共利的關系,構建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產業鏈。
2.浙臺(玉環)經貿合作區
規劃“一港、一城、三平臺”(一港,即長三角對臺綜合樞紐港;一城,即兩岸民間經濟活力新城;三平臺,即兩岸商貿展示交易平臺、港口物流合作平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對接平臺),納入省級開發區管理序列,通過浙臺經貿合作區平臺,大力發展海洋服務業,改善玉環三次產業結構,減少經濟發展對資源的消耗。
3.玉環縣金屬熔煉產業提升區
玉環縣低壓水暖閥門產量占國內40%,每年消耗大量的再生銅材。針對縣內熔煉行業“低、小、散”等問題,金屬熔煉產業提升區可以調整熔煉行業結構,改善區域環境質量,統一規劃入園企業產能和環境準入指標及熔煉爐配備標準,對減少熔煉行業環境污染、提高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有積極意義。
4.玉環縣金屬表面處理中心
位于縣濱港工業城內,總面積為168畝,將縣內6家電鍍企業搬遷入園,采用先進的電鍍生產設備和生產工藝技術組織生產,實行小區化建設,封閉式管理。廢污水處理后,回用率可達到70%以上,有效解決電鍍行業對縣內陸邊和周邊海域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
(三)評價指標體系
海洋循環經濟作為一個系統,需要較全面和可計量化的指標評價體系來進行衡量。結合縣域發展實際和海洋循環經濟發展要求,可建立以能源產出率為核心,涵蓋資源消耗、資源綜合利用、主要污染物排放和海洋生態保護等共五個方面的評價體系。

圖4 以海洋生物資源利用為重點的海洋生物醫藥產業鏈圖
(一)構建海洋生物醫藥產業鏈
加大海洋生物資源功能開發力度,加快海洋醫藥和生物制品科研成果轉化,積極引進開展海洋生物資源高附加值產品開發利用的企業和項目。加強海洋生物廢棄物利用,鼓勵在完善配套環保設施的前提下,開展魚皮、魚骨、魚油等資源的高值化利用,通過海洋食品深加工項目,制成海洋保健食品。因地制宜發展灘涂特色養殖,鼓勵養殖海蟹、海蝦等海洋傳統藥源及具有較高藥用、保健價值的海洋生物,推進海洋生物醫藥產業鏈向前端藥源養殖領域延伸。
(二)構建裝備制造產業鏈
以再生資源利用為依托,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循環產業鏈的發展。充分發揮玉環縣作為國內重要的廢舊金屬、廢塑料等廢棄資源再生利用基地的優勢,進一步完善再生資源市場網絡,出臺措施規范再生資源市場運行,提高資源回收效率,減少污染,強化與再生資源利用企業和具有特色優勢的水暖閥門、汽摩配、水泵等相關制造企業的合作,推動再生資源利用產業向下游精深加工領域延伸,形成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利用、集中處理為一體的產業化發展。

圖5 以再生資源利用為依托構建裝備制造產業鏈圖
(三)推進循環型農業發展
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采用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產品供給無公害化技術途徑,形成農牧結合、設施栽培、沼氣利用、綠色防控等農業特色生產循環。農業面源污染明顯減少,生態效應極大改善,示范區初步成為集示范、推廣、科普、觀光為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綜合示范基地。以漩門灣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為依托,大力發展以無公害、綠色、有機為特色的高效、生態、精品農業。推廣種養結合、糧經結合、農機農藝結合等新型高效農作制度,積極推廣農作物間作、套作和輪作,稻-魚共生組合、稻-鴨共育等農業循環鏈,以及水旱輪作,糧、經、飼輪作等技術模式,加快完善立體高效大農業循環鏈。
(四)開展園區循環化改造
結合國家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和玉環縣園區生態化改造實際現狀,著力推進園區和重要產業集聚區循環化改造,以玉環經濟開發區為重點,建立資源產出率為核心的指標體系,注重園區布局總體優化,提升優化產業結構,建設配套綠色基礎設施,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推進污染集中治理,突破循環經濟關鍵鏈接技術,合理延伸產業鏈并循環鏈接,創新組織形式和管理機制,實現園區資源高效、閉路循環利用和廢物“零排放”,逐步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縱向閉合、橫向耦合”的現代循環型產業體系,不斷增強園區可持續發展能力。
(五)加強資源集約利用
強化資源節約理念,以強化監督考核,推動技術改造,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推進能源節約利用;以推廣節水技術設備,提高水資源重復利用率,完善水價機制為重點,推進水資源節約利用;堅持以“畝產論英雄”,引導企業挖潛節地和“零地技改”,鼓勵建設多層廠房,推進土地資源節約利用;推廣密度板雕刻貼紙貼木皮工藝,實現木材節約利用;圍繞資源回收體系建設,加大扶持力度,規范管理,推進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六)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
加強水環境治理,大力推進地下排污管規劃與建設,嚴格企業“三廢”總量限額達標排放,推進“城中村”改造,嚴格控制生活污水直排水體,加快污水入網,嚴格控制陸源海上污染物排放,保護、恢復、改善近岸海域水質與生態環境。努力改善大氣和噪聲環境,推廣使用清潔能源,控制機動車污染排放,減少廢氣排放量。加強固體廢物污染控制,積極提倡清潔生產和綠色消費,減少生產生活廢棄物產生量,分類處理生活垃圾。
(七)推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和綠色消費
以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為重點,推動再生資源利用向產業化方向發展。結合推廣綠色照明、綠色建筑、綠色交通和利用清潔能源,利用報紙、電視、網站等多種媒體渠道舉辦環境日、低碳日、無車日等大型環保宣傳類活動,引導市民樹立綠色消費、環保生活觀念,推進循環型社會建設。

(作者單位:玉環縣發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