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航空服務學校對學生進行“立形、立心、立人”的“三立”教育,塑造禮儀形象,培育陽光心態,熏陶博愛人格。學校注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開設經典誦讀課程,舉辦古詩文背誦大賽,為學生創設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讓學生受到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滋養。這是學生社團進行的 “山水國學詩意行”傳統文化考察系列活動,目的地是位于我國古代著名書院之首的白鹿洞書院以及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山—廬山。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之中蘊含著大仁大智,要真正理解古人的智慧,感悟古人的情懷,就不能只拘泥于書本,必須把目光投向大自然。那些名山大川就像一本大書,記錄了國學發展的歷程,形象化地為我們呈現了祖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可觀、可觸、可讀、可感。從每一次的考察行程中,我們都能夠收獲不一樣的精彩,受到心性的洗滌,人格的陶冶。
—14空服(4)朱澤穎
考察白鹿洞書院,使我對古人讀書做學問的態度、方法有了一些直觀的了解。白鹿洞書院坐落于青山綠樹環抱中,一條山溪穿流而過。書院的教育思想涵蓋了古代人文的各方面,四書五經、經史子集,無所不包,堪稱國學的薈萃之地。如果用書院山長朱熹的詩句加以描繪,倒是頗有幾分神似:“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而“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恰好點出了白鹿洞書院的人文與自然緊密結合的精髓所在。這個“源頭活水”,就存在于大自然之中,存在于人心與自然的融通之中,存在于“天人合一”的哲理之中。
—13空乘(1)惠佳琪
白鹿洞書院考察之旅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書院所處的環境,真可謂山林環抱、清靜幽雅,是一處人工建筑與自然山水完美結合、渾然一體的杰作。在這樣的環境里讀書,你的心不靜下來都不行,而“靜心”不正是讀好書最重要的前提嗎?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教育思想之高明。我們的考察名曰“山水國學詩意行”,對白鹿洞書院來說也是名副其實。歐陽修在《醉翁亭記》里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我想白鹿洞書院主人一定也有著同樣的志趣和價值取向—學子之讀不惟書,在乎山水之間也。
—13空乘(1)封蕓蓮
古人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箴言,不光要多讀書,多多益善,還要多行路,“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而且不能把讀書和“行路”截然分開,當做兩件不相干的事來對待。我的理解是,讀書就是坐著行路,行路就是走著讀書,兩者達到的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增進知識智慧,提升精神氣質。我校的人文教育思想也體現了這樣的目標。
—13空乘(2)張歡

在這里,我想引用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里的一段話來談自己的感悟:“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從文中可以看到,王安石他們游褒禪山是舉著火把進山洞的,由于山洞很深,火把不夠用而只好退出,未能窮盡山洞的奧妙,王安石也因此而懊悔自責,并總結出了研究學問的真諦。“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反觀我們今天的旅行條件是古代無法比擬的,但我們從一次次的旅行中收獲了多少?與古人善于向大自然學習、汲取精神養分的做法相比,今天的人們難道不應該感到慚愧嗎?
—13空乘(2)陸詩佳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老實說,當我一眼看到廬山瀑布,頗有些失望—如此著名的廬山瀑布,此時瀑流規模比我想象中要小得多,用北方話說簡直有點“磕磣”。我猜想李白當年看到的廬山瀑布,一定不是今天這個樣子的吧,畢竟過了一千多年,早已是今非昔比。我進而想到,究竟是廬山瀑布成就了李白的詩作,還是李白的詩作成就了廬山瀑布?或許兩者相得益彰?這其中不也恰恰揭示了我們國學和自然山水之間渾然天成的關系嗎?
—13空乘(1)錢聆音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東坡的詩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看事物不能只限于局部,而要作整體的觀察。如果換個角度看,也可以說“要識廬山真面目,必須置身此山中”。因為不置身其中,你就不可能對事物有具體深入的了解,只能看到表面現象,就談不上真正認識事物。就像這次考察,我們上了廬山,才得以窺見廬山的部分,要真正識得“廬山面目”,還有待以后進一步的深入了解。
—13空乘(2)盧佳
仙人洞是廬山最引人的景點,它的出名不在于山洞本身,而是因為毛主席的一首詩“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度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仙人洞其實不大也不深,四周雖有蒼松環繞,看上去卻并無神奇之處。毛主席的詩所抒寫的與其說是仙人洞這處自然景觀,不如說是詩人自己的情懷。正是因為詩人有著非同一般的經歷,對事物有著深切的認識理解、超乎常人的洞察力,才能寫出如此經典的詩句。“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這不正是人生境界的高度概括和表達嗎?
—14藝術班 葛天添
秀峰記
廬山秀峰,因李白的詩而聞名。我們的考察之行也以秀峰為第一站。
纜車離開地面,向著峰上徐徐而去,清風拂過欄桿,遠眺窗外,但見廬山的蒼松翠柏籠在一陣云煙氤氳之中。恰好一陣清風吹過,自覺為清風一托,竟生出一股騰云駕霧、馮虛御風,飄飄然幾欲登仙之感。
不多時,便見前方有一站臺,以為便已到站,豈知竟只是一個中站而已,纜車穿過中站,徑向山上而去。
終于得到山上,一行人走出站臺,順山間小路而行,便到了銀河橋,這“銀河”二字,便是取自大詩人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這是一座別致的廊橋,朱紅廊柱,青黑瓦頂,前后有翠竹環繞。橋下溪水開出一串串白花,叮叮咚咚的聲音極是悅耳。
過銀河橋不遠,有一小道,其盡頭便是廬山瀑布的發源之處了。
山澗的溪水從山峰上奔流而下,接著便從這里的山崖跌宕而下,形成了蔚為壯觀的廬山瀑布。在這瀑布源頭停留片刻,便尋原路折回,下山。
纜車徐徐而下,便與上山時一般無異,這不禁引得我突發奇想。纜車這般緩緩輪轉,直似永無止境,而天地之間,又何嘗不是永遠變化不止的呢?
想到此處,忽而抬頭,只見對面的萬丈山崖上一道長長的白練垂落下來。其時正值枯水之季,然而這雪白的長練從高聳入云的山崖頂端垂直而下,一直落到郁郁蔥蔥的幽深峽谷,卻是濤濤然而無窮無盡,真令人難以想象其水盛之時的情景,大概也只能以“疑是銀河落九天”加以形容了。
望著山壁上那道纖細的白練,想到它就是這樣奔流不息地,從唐朝李白的吟詠之中,一直流瀉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一千多年過去了,唐朝的云霧飄來,宋代的山嵐游去,千千萬萬的人,千千萬萬的事,也如過眼云煙一般消散而去,而這宛如銀河一般的絲線,卻仍是如同千年之前一般,飛騰跌宕。時光在這里是靜止的,我與李白隔著一千年,這一千年的歲月是如此的遙遠,卻又近在咫尺。
不禁想起了蘇軾的一句話:“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不就是這一幕的真實寫照嗎?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茫茫天地間,飛瀑奔流不息,灑脫不羈,我行我素。
沒有了外在的束縛,心靈便輕盈晃動起來。它們終于可以聽從心靈的導引,自由地抒發內心奔放的情感,唱出響徹天地間的浩歌。
然而,纜車的車身一震,便將我的思緒自九霄之上拉了回來。卻是到了中站,下車觀景。中站有一李白像,只見他身披長衫,腰懸寶劍,目光之中隱隱透出一股瀟灑飄逸之氣。方欲細細一觀,卻又消失得無影無蹤。
看完李白像,便乘纜車下山,乘車離去。其時天色已晚,日已偏西,車子便向牯牛嶺而去。
待得上嶺,尋得旅館住下,已然黃昏,伏在窗前望夕陽西下,卻也別有一番韻味。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我的眼睛,便就這樣望著天空暗去,暗去……
—14機電(1)馬飲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