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婭紅
在中學生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探索新的教學策略,努力為學生創設活動情境,啟發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
一、創設質疑情境,培養創新思維的新穎性,使學生變“機械接受”為“主動探索”
1.批判性質疑是指不依賴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輕易認同別人的觀點,而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判斷,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批判性質疑的思維更具挑戰性,它敢于擺脫習慣、權威等定勢,打破傳統、經驗的束縛和影響,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學生的理解與思維的發展。對絕大多數中學生來說,在他們心目中教師是絕對權威,相信教師、相信書本成為他們的心理定勢。對此,我們首先要鼓勵學生敢于向教師和書本提意見,如果發現教材中有不足的地方,要抓住時機引導學生質疑,這樣就能培養學生不拘于教材、教師,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創造個性。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呈現語言情景,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思維天地,再通過具體實例,讓學生獲得正確的評價、意見或證據等并做出自己的判斷或決定,這樣,勢必大大有助于學生獲取真知。如,講到 practice doing sth.的用法時,馬上給出一道選擇題:He often practices( ) English.
A.speak.B.spoke.C.spoken.D.speaking.試題一給出,大部分學生會立刻做出反應,認為D是正確答案。但如果打破思維定勢,教師進一步暗示學生此題答案可能不是唯一,引導他們對那三個被排除的答案提出批判性質疑,許多學生很快會發現答案C也是正確的。此時如果再讓學生朗讀:“He's practicing speaking(spoken) English學生定將興趣濃烈,愉快地掌握practice doing sth.和spoken English這兩個表達式,我們也培養了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品質,而這種批判避免固有的思維定勢,審慎思考,全面考慮。
2.創設探究性質疑。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已有的能力水平,利用青少年好奇的心理特點,充分運用教材里現成的材料將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深入,繼而提出探究性問題。學生在課堂上不斷生疑,敢于發表與教材不同的見解,哪怕是一點點的不同,也值得贊揚,畢竟是學生自己想出來的。教師要鼓勵探究性質疑,使課堂上處處閃爍著創造的火花。例如,人教版英語八年級下冊有這樣一個句子:The plants in Picture 1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those in Picture 2.學生對掌握其字面意思并不難,但教師要引導學生去分析those的用法,引導他們透過其用法,提出可否用it,this,these,再鼓勵他們分析that在此類句型中的運用。通過這樣的引導和分析,為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品質營造了更多更闊的學習前景。
二、創設交流情境,培養創新思維的靈活性,變“個人競爭”為“集體合作”
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創設多種形式、多種目標的交流情境,以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另外還能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和社會交際能力。方法如下:
1.一問多解式交流學習,培養學生發散思維。一問多解是指一個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或有多種解法,因而它的解答策略也多種多樣。它是培養學生橫向發散思維的一種方式,是訓練學生拓寬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開拓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主要途徑,通過縱橫發散、知識串聯、綜合溝通,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發散思維。學生在合作交流形式的學習中最易出現一問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學間的相互啟發、取長補短,思維由集中而發散,由發散而集中,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意識。
2.突破難點,通過合作互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尤其在教學的重點難點處,若能組織學生合作,則有利于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個人的思維在集體的智慧中得到發展,這樣同學間相互彌補、借鑒、啟發、點撥,形成立體的交互的思維網絡,往往會產生1+1>2的效果,而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動手動腦,更是發展創造力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初中階段,學生進行看圖說話(talking about pictures)一般感到很困難,如果在掌握了基本句子的基礎上,讓學生分為幾個人一組進行準備,這時,學生會你一言、我一語,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在吸取了其他同學的思想后,每個學生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務,用英語表達好自己的情感。
三、創設想象情境,培養創新思維的獨創性,變“單一思維”為“多向拓展”
豐富的想象力是發明與創造的源泉。我們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間,挖掘發展想象力的因素,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放飛思維、大膽設想,引導學生由單一思維往多向思維拓展。對發展學生的想象力的培養,我認為應從以下兩方面來考慮。
1.再造想象,拓寬思維。心理學告訴我們,想象與創造性思維有密切聯系,它是人類創造活動所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根據這一特點,在英語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并為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提供機會。閱讀中,學生借助語言材料在頭腦建立圖像,并對圖像進行選擇加工,不斷擴展思維的范圍,把記憶系統中的信息進行重新組合、加工。因此,我們注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根據教材的語言材料,設置疑點,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再造想象,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獨創性,鼓勵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進行思維。
2.遙遠想象,變通思維。動物病理學教授貝弗里奇說:“獨創性常常在于發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研究對象之間的相似點,而原來以為這些對象或設想彼此沒有關系。”這種使兩個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學家稱之為“遙遠想象”能力,它是創造力的一項重要指標。讓兩個學生在看似無關的事物之間進行想象,如同給了學生一個廣闊的馳騁空間。當然,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僅停留在創設這些教學情境上是不夠的。只有教師在教學中真正樹立了創新的意識,才能讓學生的創造意識才能得以培養,其創造個性才能得以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