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兩會召開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王亞君提交議案,建議在中國東盟自貿區框架下設置跨境物流平臺,進而降低物流成本,以提升雙邊貿易。在中國正同東盟就自貿區升級版進行談判的同時,如何降低物流成本,進而達到貨暢其流便成為衡量雙邊互聯互通程度的重要指標。
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成,雙邊貿易額出現爆發式增長,由當年度(2010)的2927.8億美元增長至2014年的4803.9億美元。然而,這一勢頭已出現趨緩跡象。根據估計,2015年雙邊貿易額預估將落在5000億美元左右,較上年8.3%的增速顯著放緩。
物流是一項牽涉繁多的產業,而跨國物流所涉及的行政程序更增加了這個平臺的難度。相較于中國國內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物流作業平臺,在東盟區域內,物流發展層次不一、物流觀念差異大、物流標準不統一,以及基礎設施投資不足都是“統一物流平臺”面臨的問題。
此外,政府部門間能否建立起完善的服務鏈接機制也與跨國物流平臺的建立息息相關。2014年底,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正式就東盟海關運輸系統(ACTS)展開設計并進行相關驗證,預計將在接下來的18個月內就關稅、交通、金融等領域進行測試。
隨著東盟國家開始就海關運輸系統的運作進行協商,東盟區域內物流效率可望進一步提高。然而,“統一物流平臺”的建立仍是一個中長期目標。東盟國家在接下來的十年將進入都市化加速階段,年輕勞動力與移動電子商務將為東盟地區內需增長提供穩健的支撐,消費品市場蓬勃發展勢必將推動中國東盟間統一物流平臺的建立與逐步完善。
版權聲明:本欄資料全部版權歸屬安邦集團,并得到中國-東盟中心支持,《時代金融》編輯部付費授權刊用,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免責申明:本欄目信息均來源于聯合主辦方認為可信的市場公開資料,但聯合主辦方對所引用信息資料的準確性、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承諾或保證。本欄目的內容、觀點、分析和結論僅供參考,不代表任何政治傾向,聯合主辦方不承擔任何第三方因使用本欄目及信息時之作為或不作為某項行動而產生的(無論是直接、間接、隨之而來或附帶者)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