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光林
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子女托付給父母隔代寄養的現象漸趨增多,令很多年輕父母始料不及的是,倍感輕松與放心之余,他們發現孩子逐漸顯現諸多不良性格特征。教育和心理界學者就此提出,隔代寄養雖有優越性,卻也凸顯弊端。年輕父母們應“寄養”有度,盡可能多地承擔教養重任,才可促進孩子塑造完整、健康的人格。
隔代寄養弊端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無論城市、農村,還是單親家庭的隔代寄養,都難免在孩子幼小心靈上留下烙印。”中央財經大學心理學博士辛志勇說。早期的親子教育對人格養成至關重要,隔代寄養的明顯弊端若不能得到及時糾正,就可能造成成年后的心理障礙,甚至心理疾病。
有關專家分析說,大量調研案例表明,隔代寄養有兩大特點:一是“重養輕教”。祖輩們教育觀念陳舊,認為衣食住行就是養育孩子的全部,很少關注孩子早期的智力開發、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等。二是“施教不當”。俗話說“隔代親”,老人們更溺愛孩子,容易養成孩子任性、蠻橫、自私等不良性格,使孩子成為家中“小霸王”的同時,可能也會使其形成孤僻、不合群、膽小怕事等人格特征。
年輕父母們通常認為孩子在上學前的幾年內尚年幼無知,在祖輩處并無大礙。然而,恰恰相反,0~7歲是智力和心理發展的關鍵期,早期經驗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成年后的人格特征。
除個性問題外,隔代寄養對孩子的創新性的束縛也不容忽視。有關專家分析說,隔代寄養還可能扼殺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創新精神。老人的養育觀念相對傳統或滯后,接受新生事物較慢,多年形成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易改變。對孩子“搗亂”“破壞”等具有冒險和創新精神的探究舉動,總習慣性地予以阻止;對外界的新鮮事物不鼓勵孩子觀察,或瞻前顧后地認為影響孩子身心,往往一味束縛孩子的腳步和視野。
隔代寄養要掌握好“分寸”
隔代寄養利少弊多。實在需要隔代寄養的,也要掌握“分寸”。
“溝通”是化解隔代寄養問題的“金鑰匙”。一方面,年輕父母們要多與老人溝通,盡可能地形成統一的教育觀念和方法,以免在教育孩子時“口徑不一”,令孩子無所適從,感到困惑、恐慌,乃至焦慮。另一方面,年輕父母要善于與孩子溝通。如可通過寫日記等方式記錄自己對孩子的思念;在電話里如果孩子不說話,可以給他講你最近的生活,尤其是有趣的事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發其與父母通話的興趣;和孩子相處時,有意識地帶給孩子驚喜,盡量帶孩子去做祖輩無法帶孩子做的事情,讓孩子充分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感。
對祖輩而言,不妨通過閱讀當今育兒書籍等方式更新育兒知識和理念,以“與時俱進”的教養方式,盡可能地避免隔代寄養的弊端。同時,可多帶孩子到外面玩,讓孩子開闊視野,并幫助孩子發展與他人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