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花蘭
調味品是人們一日三餐不可缺少之物,人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在很多人看來,許多傳統的調味品只可以作為菜肴添味增香用。其實,這些調味品中含的香精油、酶等還有醫療保健作用。因此,健康飲食也需要“添味增香”。
大蔥:蔥頭肥大,蔥白厚嫩,香味濃郁,是上好的調味佳品。它不但有增加菜肴的芳香味和去腥除膻的作用,而且能增強人的食欲。大蔥還具有相當高的藥用價值。中醫認為,大蔥性味辛、溫,有發表、通陽和解毒等功能。現代醫學證明,大蔥不僅有健胃作用,還能降血脂、血糖。由于它含有微量元素——硒、鍺,更有防癌、抗癌之功效。此外,大蔥中所含的蔥白素能有效地殺滅和抑制白喉桿菌、痢疾桿菌、結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等。
生姜:生姜有獨特的辛辣味,烹飪時可增鮮。姜含有姜油酚、姜油酮、姜油醇、姜辣素、姜烯等,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欲,幫助消化,減少血清中膽固醇,還能解熱、鎮痛、防治感冒、散寒鎮咳等。搗爛外敷患處,可消炎止痛。飲用姜湯,可防止四季感冒。把姜敷在肚臍上,可防止暈車暈船。姜爛了以后會產生強致癌物質黃樟素,所以,爛姜不能食用。胃潰瘍患者要少食姜。
花椒:花椒具有去腥味、去異味、增香味的作用。花椒含梏醇、檸檬烯等多種揮發油和芳香物質,除了有很好的除膻、解腥作用,還有止關節痛、牙痛和溫中散寒之功效。花椒為熱性調料,會使人上火,在夏天應少食。
小茴香:中醫認為,小茴香味辛、性溫,能開胃進食、理氣散寒,有消脹、止痛之效。其含的揮發油能促進腸胃蠕動和分泌,能排腸內積氣,并有祛痰作用。
陳皮:陳皮味苦,有橘子的清香,故常用于烹制某些特殊風味的菜肴,如陳皮牛肉、陳皮雞丁等。陳皮的苦味物質是以檸檬苷和苦味素為代表的“類檸檬苦素”,這種類檸檬苦素性味平和,易溶解于水,有助于食物的消化。陳皮含有揮發油、橙皮甙等成分,揮發油對胃腸道有溫和的刺激作用,可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腸管內積氣,增加食欲。陳皮也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具有通氣健脾、燥濕化痰、解膩留香、降逆止嘔的功效,適合食欲不振、脘腹脹滿、痰多咳嗽者食用。內熱氣虛、燥咳吐血者忌用。
八角茴香:即大茴,具有溫中健脾、理氣止痛的作用。八角茴香與牛羊肉類同煎,可去肉的腥膻味并增其香味。有實熱、虛火者不宜多用小茴香、大茴香做調料。
桂皮:桂皮含桂皮醛、丁香油等成分,可以提高菜肴的芳香味。桂皮具有溫中祛寒、溫經止痛、健胃等功能,可促進食欲。不過,食用桂皮過量的話,輕者有口干、喉嚨痛、精神不振、失眠等感覺,重者會誘發高血壓、胃腸炎等多種疾病,甚至有使細胞畸形、形成癌癥的可能。因此,日常飲食中盡量少食。
胡椒:有黑、綠、白之分。黑胡椒可用于燉肉和吃火鍋。綠胡椒經腌制或凍干后味道柔和,可用于烹制羊肉、牛肉。白胡椒是將成熟的胡椒剝皮后干制而成,味道比黑胡椒更柔和、香濃,是烹煮、紅燒菜肴的理想調味料。胡椒味辛、性熱,因其芳香醒脾,而善開胃進食。胡椒的芳香不及蜀椒,而溫燥之性則略勝一籌,更能溫中和胃、散寒燥濕,可治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食欲減退和嘔吐腹瀉。
肉桂:肉桂味道馥郁,因顏色深淺不同而味道略有差異。淺棕色肉桂味道柔和,深色的則味濃烈。制作糕點、甜品或燉肉時,均可使用肉桂。肉桂含的揮發油成分,對人體免疫功能有明顯的增強作用。雖然肉桂可作為鹵料調味,但因其味辛性熱,極易傷陰助火,故不宜過量或長期服用。內熱上火、痰熱咳嗽、風熱感冒、血熱出血和婦女經期量多者切忌服用,以免引發新疾病或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