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利
今年8月,“冰桶挑戰”在被引入中國后迅疾風靡,兩周內募得善款814萬元。
國內首位公開接受“冰桶挑戰”的是小米CEO雷軍。8月17日下午,雷軍在微博中宣布,將接受小米股東之一、德國DST老板尤里米爾納夫婦傳遞的“冰桶挑戰”,并將接力棒傳給了劉德華、郭臺銘和李彥宏。
有趣的是,在雷軍接受挑戰的前一天,也就是8月16日,一加手機的創始人劉作虎“截胡”了雷軍,他在沒有被點名的情況下,主動發起“冰桶挑戰”并迅速自拍了視頻發到微博,成為實際意義上“冰桶挑戰”在中國的首位參與者。引得民政部官微也來發話:建議活動的組織者更加注重活動的實效,避免娛樂化、商業化的傾向。
本文要重點探討的是:冰桶挑戰為何能風靡全球,它成功的密碼是什么,這樣的活動還能不能復制。
有文章指出,時機的選擇很重要:夏天可以澆冰水,你換到冬天搞這活動試試?有報道分析,形式的創新很重要:舉頭澆桶水,時間和執行成本可控,覆蓋人群廣大自由,你弄個火炬傳遞,或者馬拉松長跑試試?有專家指出,平臺很重要,社交媒體和視頻技術,誰參與這個活動能輕易跨越國界和社會階層,如果讓電視臺來組織這么個活動試試?心理學家、數據分析師、時評作者從各種各樣的角度,也有各種各樣的分析。
但如果我在中秋搞一個活動,說關注我的官方微博,并@你的三個朋友,你就有機會獲得一份禮品,或是這份禮品將捐贈給慈善機構,這事是否就能成呢?這樣的策劃和活動見過很多了吧,時機、形式和平臺以及利益驅動的因素都已經考慮到,但注定產生不了冰桶的效果,為什么,因為它缺了冰桶挑戰的魂。
冰桶挑戰的魂兒在哪呢?冰桶挑戰的成功在于參與即贏:發起者贏得了關注和捐款;挑戰參與者提升了個人形象;圍觀者觀看了精彩表演,增加了參與者的樂趣,善念在全社會得到了迅速傳播——哪怕是反對者,他們也在贏,比如河南久旱區抗議冰桶挑戰浪費水,這明顯是一種借勢;而批評冰桶挑戰作秀者,可以顯示他的冷靜和特立獨行……一個所有參與者都會獲益的活動,焉有不紅之理?
思考更深一層,參與即贏的活動怎么打造?現在,我們終于談到了問題的核心:
一、要有共同的價值觀。在關心罕見病患者的背景下,參與慈善公益的愿景,能夠讓美國總統和家庭婦女都站到一個平臺上?,F在你明白了吧,關注你的微博并@三個朋友贏禮品的策劃,只能吸引那些關注蠅頭小利的屌絲,大佬們是不會理會的。
二、不要害怕商業化。冰桶挑戰中,尤里米爾納夫婦為什么要@雷軍,你不要說他們是隨機挑選,他們可是雷軍的投資人。劉作虎為什么要截胡,因為他也在做手機。商業因素的參與,能夠極大地調動社會資源,它對活動有什么破壞嗎?周鴻祎已經做了很好的解答。
三、娛樂不是罪,是強大的助推力。提到娛樂,有人就會皺眉,斥之為低俗。但冰桶最大的成功是,他撬動了最強大的意見領袖資源,參與到了這一場“狂歡”之中。讓人愉悅,比讓人崇高更容易引發行動,這是人性。
冰桶挑戰將難于復制,即便是它自己,在明年夏天能否再度風靡,恐怕都要打個問號。但理解它的內涵,在普遍價值認同的基礎上,策劃簡單有趣,又利于創辦的娛樂形式,帶動商業元素的主動參與,讓所有的參與者都變成贏家,從這個層面去觀察冰桶挑戰,也許能破解它成功的密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