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麗 王昭 徐明圣
新常態下,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生產要素成本上升,以投資和人口紅利為支撐的舊增長模式難以為繼。中國經濟必須轉型,走創新發展之路,而“互聯網+”實質其實就是通過創新以改變傳統的供需關系,因此,在轉型中“互聯網+”被認為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一條主線。作為經濟發動機的中國銀行業要順應趨勢推動“互聯網+”的發展,助力實體經濟。
“互聯網+”推動創新機制深化和中國經濟轉型
198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索洛提出了索洛經濟增長模型,該模型認為人均產出增長率最終等于技術進步率,創新速度決定了社會的發展速度。因此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中國的必然選擇,是經濟轉型的必然要求,創新激勵機制的有效程度決定了國家之間的競爭力。
互聯網推動創新機制的深化,推動萬眾創業。從改革開放到現在的近40年,中國依靠模仿、進口和整合前沿技術在較低的研發成本下實現了技術革新和產業升級,模仿和整合等手段是一種低級別的創新。未來要想在世界產業分工中站在更高的位置中國就必須進行更多的原發性創新,在未開發領域投資進行研究開發,原發性的創新投資高、風險大,勢必要求構建與之相符的新激勵體制和模式?;ヂ摼W被認為是構建新的創新機制和模式的一個重要手段,因其具有如下一些特性:在技術層面,互聯網能為創新高效的提供相關知識和信息;在體制層面,互聯網相較實體世界繁文縟節較少、其產物-信息是自由流通的,同時互聯網精神的核心是開放。
創新機制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正向刺激,二是降低風險。在正向刺激方面互聯網有助于借助所謂虛擬世界打破地區和行業的壁壘,減少人為的價格和監管控制,為創新產物創造有利的競爭環境;實現迅捷的信息流動,有利于促使資源從落后的、生產率較低的部門更快流向創新的、更有效率的部門;互聯網的開放精神也有利于企業家才能的釋放。在降低創新風險方面,以往創新能否獲利往往只能通過市場進行最后且唯一的檢驗和校正;借助于互聯網強大的信息收集能力,創新產品在開發階段就能跨到技術的最前沿,評估產品創新度和未來的競爭力從而不斷校正方向,大大提高了創新最后投放到市場成功的概率。此外,互聯網還有力地促進了創業和創新的融合,特別是個人和小微企業的創業,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互聯網對個性化需求實現“+”、對低效供給實現“-”,從而推動實體經濟升級。中國目前的經濟的問題是結構不合理。從供需靜態方面來看,低效供給過多,有效供給短缺;從動態方面來看,創新力弱,對落后產能淘汰速度較慢。我國經濟重實物產出數量而輕質量,創新在GDP中占比微乎其微。因此中國經濟轉型更多是指對供需結構的調整,這種調整包含“加”和“減”兩方面的工作:“減”就是減少過往政府主導的低效供給,“加”就是增加對應個性化需求的有效供給。個性化需求更新很快,從而保證了創新性供給面對的市場是巨大的,經濟發展將建立圍繞這種質量上的更替而開展的新模式,而不再只是追求數量的增減。
“互聯網+”恰恰具有這種上述要求的調節結構的“加”“減”兩面性。如果不能與實體經濟相結合,單獨談互聯網本身對經濟的作用并不大。本世紀初美國的互聯網泡沫還使人記憶猶新,造成泡沫的原因在于,人們錯誤地將互聯網放在了需求端并與其他需求無差別地并列,這樣一旦對互聯網需求的供給過剩,則泡沫必然破裂。而“互聯網+”中的“+”是指互聯網要建立在實體經濟之上,作為供給的反饋環節推動供給端的創造性再造,這樣互聯網才不會形成泡沫,而是與實體經濟形成良好的正反饋一同提升。“互聯網+”的減法是指創新的破壞性,即通過新技術取代舊技術的實現消滅舊有低效產品,持續進行經濟重構與資源重新配置。“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結合產生的加減法還表現在體制上,即,減少的是越位的監管,根據統計,在美國監管和執行成本比例為1:20,互聯網促進了監管的改善降低了執行成本;增加的是市場活躍度,對創造、生產的激勵。
因此,“互聯網+”是信息世界和實體經濟對接的橋梁,通過控制這座橋梁就能抓住關鍵,利用它根據經濟的需要做加減法,從而控制實體經濟的走向,達到短期淘汰低效率和過剩,長期滿足個性化的需求的目的,并利用“互聯網+”對實體經濟和創新起到總杠桿的撬動作用。
互聯網金融本質必須與實體經濟結合,創新性地促進供需結構改善
銀行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生產力和交換發展的產物。銀行之所以能低成本借入貨幣高價格借出而獲利根本的邏輯是信息不對稱。就銀行經營的風險來看,沒有信息流動就沒有風險,更確切地說是信息不對稱才產生了風險。作為一次信息革命,互聯網不可能不給依靠信息而獲利、發展的銀行帶來根本性的影響。
從供需看互聯網金融的本質
對于互聯網金融目前有兩種典型的理解,分別以銀行和互聯網公司為代表。銀行一般認為互聯網是傳統業務的手段,業務是核心,需要銀行過濾業務的風險;互聯網公司認為貨幣的持有者和消費者將互聯網作為買賣的平臺,因此經營好這個平臺是核心任務,而風險可以通過市場自行過濾。
以上兩種認識各有其合理性。從社會的整體發展趨勢來說,目前我國經濟轉型傾向于強化供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網絡為供給經濟學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實踐平臺,包括金融在內的各行業,在“互聯網+”的粘合下更多是為推動創新和供給效應的實現。過去為了進行基礎性建設,金融的供給和消費中心是政府和大型企業,對個人金融供給出現了自然的抑制,銀行的運營模式是與之相匹配的。未來經濟發展將加大力度刺激個人消費,必須引導個人成為金融消費者,金融供給和消費將呈現分散化的趨勢。金融機構應該按照小金融中心的概念開發相應的產品,而在供給經濟學的理念下管制應該是寬松的、通過市場選擇的,因此互聯網金融的概念更偏向于將互聯網作為金融的核心。從競爭淘汰機制來看,互聯網金融鼓勵效率更高的金融產品和創新,淘汰機制通過互聯網金融產品提供者之間的供給競爭。而淘汰一家傳統銀行往往意味對它的客戶群體已經造成了很大傷害,傷害了實體經濟。社會傾向于向選擇損失小的方式進化,實踐也證明,傳統銀行開展互聯網金融目前并沒有處在領跑地位。
在供給經濟學的主張下發展,互聯網金融將呈現以下幾個特征:第一,通過網絡貨物的買方和賣方能夠實現直接的、高效率的、金融中介介入程度比較淺的交易;第二,買方通過互聯網對接賣方,貨幣在信息交流中的作用最小,貨幣價值波動較??;第三,新的金融需求和創新的模式相比傳統方式通過互聯網能在更短的時間內在更廣的范圍傳播,得以引領潮流;第四,開展業務中的信息流通,互聯網比傳統方式有代差的巨大優勢。
互聯網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對接
中國一方面貨幣發行速度較快,另一方面大量的創新類和中小企業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貨幣的供給和實體經濟需求脫節。上述企業之所以從傳統銀行貸款難,一是缺乏抵押物,包括創新企業的知識產權;二是其財務報表的信息不規范,無法按照銀行要求反映企業情況。但是互聯網公司并不認同上述觀點,他們認為客戶的活動只要有記錄就是有價值的,包括客戶通過互聯網構建的關系是真實世界的反映,問題的核心不是要求客戶怎樣,而是對全部信息做出正確的收集、分析就能找出客戶的需求。尤其是商家一旦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易,商家更愿意主動展示自己的信息從而提高自己在實體經濟世界的真實信用,由于通過互聯網接觸到的客戶比實體店面要多得多,第三方的評價自然就越多,更能顯示商家現實中的信用。這樣通過互聯網交易信息不對稱大大縮小,信息不對稱性的降低導致貸款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如果考慮更特殊的情況,例如,通過網絡買入的是貨幣賣出的是貸款,信息不對稱縮小也意味著利息差的縮小,此時的生產效率(等同于信用的效率)也提高了。以上說明如果銀行只是將互聯網作為資金的渠道,而不是使用互聯網將金融和實體經濟連接起來,必然要求較高利差,導致低效的信用效率和較低的競爭水平。
從互聯網公司角度出發定義的互聯網金融在交易中起到了“最小中介”的作用,其對風險的控制力必然相對較弱,但是它們將金融與實體經濟聯結得更緊密,達到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最高。效率和風險是一對矛盾,但是在經濟轉型期的大背景下效率應是更優先的考慮因素。
傳統銀行應對互聯網金融的建議
重視風險控制是傳統銀行的競爭優勢,但是如果不注意社會的變革潮流,銀行將面臨更大的模式風險。當前銀行對風險控制應在更大的范圍考慮到經濟轉型的特殊之處并與實體經濟升級結合,傳統風險控制技術對當今的信息技術使用不深、要求的信息項不全面并與當前的形勢有一定的脫節。銀行必須改變傳統思維,以前很多不能做的業務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其實是低風險和高利潤的,而且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這樣的情形會越來越多,互聯網就是全方位收集信息的有力武器。
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出互聯網金融背后的實質是創新和供給的哲學,這也是所謂的互聯網思維的精髓,其邏輯是不同于傳統的需求理論的。過去在經濟和企業發展中資本具有絕對的統治地位;而目前形勢正在轉變,只要有創新,資本自然會追逐而來。在供給經濟學中金融中介的作用最小意味著利差的縮小,金融脫媒有其必然性,因此傳統銀行不能再僅依靠傳統方式獲利,而是要轉變為一個對經濟體提供全流程服務的服務商。
在中國還有一個獨特的現象,就是互聯網往往實現了贏者通吃,究其原因是中國信息透明度低,信息產業落后,而互聯網相對傳統世界的信息透明度要高幾個量級。相比較而言,美國信息透明度一直較高,互聯網的優勢更多體現在信息傳遞的速度上,網絡上信息的透明度對于傳統渠道沒有呈現量級的分化。因此在美國互聯網金融更多達到的是節省成本,其模式對傳統銀行沖擊并不是很大。所以“互聯網+”的另一個含義就是提高信息透明度、促進信息產業的進步。要想面對互聯網金融的挑戰,推動信息透明化是中國全體銀行業的責任。
信息透明化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但是銀行必須具備并運用創新和供給經濟的思想,盡力與實體經濟對接,樹立以實體經濟為中心的服務意識。大中型銀行實力雄厚可以向互聯網公司學習,以電商等流通領域為入口,自己搭建平臺或者與電商平臺合作與中小型客戶對接,通過互聯網在更大范圍獲取客戶的信息,這樣就與實體經濟形成了閉環,能更好的控制風險開展創新的業務。
結語
對傳統業務熟悉的銀行面臨著新興的互聯網金融業態的挑戰,導致其對互聯網金融有一定的抵觸,或者仍停留在以互聯網金融為“用”,實質上還是本著傳統思維開展業務為“體”。這些認知都沒有意識到互聯網是一種顛覆,須知建立在創新基礎上的互聯網正在改變著傳統的經濟供需關系,在金融領域已構建了新的信用形成范式。因此,傳統銀行必須用互聯網的基因進行改造以順應潮流,此外,更重要的是通過互聯網管理社會在一定程度是通過更透明的信息來管理社會,這是比經濟更深刻的社會管理模式變革。
(作者單位:大連銀行北京分行,大連銀行博士后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