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而平整的水泥路直通橘園,整齊綠染的橘樹筋骨舒展,精致多彩的生態農莊靜美秀逸,共同勾勒出夷陵小溪塔街道倉屋榜村嬗變的新圖景。
30多年來,從村民提籃背筐沿路販賣,到集中加工暢銷全國,倉屋榜村靠著小小的柑橘,闖出了一片新天地,發展成為“湖北柑橘第一村”,孕育出了讓群眾甘之如飴的“甜蜜事業”。
自掏腰包創市場
行百里者半九十,始易而行難。“倉屋榜村的發展軌跡,詮釋了什么是堅持不懈,什么是服務為民。”夷陵區委組織部的同志告訴記者,倉屋榜30多年的柑橘產業發展中,每臨逆境,村支書胡兆學帶領的村“兩委”沉穩掌舵,迎難而上,團結黨員和群眾,一次次將急浪險灘甩在身后。
銷售,是辛勤勞作轉化為收益的最后一道關口,往往令橘農犯難。根據市場規律,農產品往往會有一定周期性的價格波動,柑橘也不例外。“絕不能豐收難獲豐年,也絕不能讓鄉親們流汗又流淚。”胡兆學說,群眾不能解決的大問題,村“兩委”和黨員應該站出來幫他們度過難關。
胡兆學和大家商量,決定由每名村干部拿出2萬元錢組成專門的銷售隊,分頭前往北京、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尋找銷路。經過一個多月奔波,碰了無數個釘子,吃了無數的閉門羹,靠著不懈和堅持,最終為村里的柑橘叩開了東北和華北兩個大市場。
說起銷售的艱辛,胡兆學依然記得,在一次運送柑橘前往山東德州的路上,由于大霧影響,運輸車在避讓一輛三輪車時,發生側翻。司機和另一名村干部被牢牢地壓在駕駛室,不能動彈,胡兆學被一股巨大的力量甩出車外,卻毫發無損。談到這里,胡兆學開玩笑地說:“這可能是因為我心里裝著村里的事,所以菩薩都保佑我吧。”
“要把自己當服務員”
“村干部不是什么‘官,要把自己當服務員。”這是胡兆學常說的一句話。如今,把自己當“服務員”,也逐漸成了村里黨員們的價值追求。
群眾最期盼的,就是過上更好的日子。經過幾次有驚無險的滯銷事件,加上柑橘價格的下行趨勢,村“兩委”認為,不能把“救火隊員”當成常態,更不能讓群眾減收,眼下應該主動作為,提前謀劃,找到有效規避市場風險,提高產品市場價值的新路子。這一想法得到了村里黨員們的一致認同。
倉屋榜主打的“小溪塔柑橘”主要以椪柑橘為主,該橘子品相好、味道甜,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但是,該品種橘子與廣西、四川、江西、云南的橘子結果成熟期相同,主要采摘期在9、10、11月份,并且期限較短,導致柑橘價格難以賣出好價錢。
黨員種植大戶程斌主動提出,自己個人掏錢,帶村干部們去四川眉州等地學習考察,引進新品種。考察中,程斌發現一種叫做“丑八怪”的柑橘品種。雖然其品相不好看,但味道更加甜美,并且采摘期提前到4月份,確保一年四季均有新鮮果子采摘,便于錯峰銷售。
程斌決定,帶領群眾將柑橘低產林改種植“丑八怪”。然而,要鄉親們砍掉已經掛果的熟悉品種談何容易,而且誰也難以保證新品種一定好銷售,能賺錢。程斌一家一戶上門做工作,主動將自家10畝柑橘改造成新品種,并與村民簽訂收購合同,將原品種1元/公斤提高到4元/公斤,打消村民的后顧之憂。
目前,全村已發展120畝改良柑橘。程斌說:“只要科學種植、主動適應市場,新品種一定能夠得到群眾的認可,成為增收新途徑。”
近幾年,村“兩委”不斷摸索總結柑橘種植技術,相繼推出4項創新——“隔年交替種植模式”,提高了果品品質;“橘園覆膜技術”,延長了果品成熟時間;“錯季銷售”, 避開了銷售高峰期;“觀光農業”,提高了柑橘產業附加值。
如今的倉屋榜村,不光有市、區兩級農技部門的定點指導,而且還依托產業協會,組建了近100人的技術隊、修剪隊、打藥施肥隊。
“這是一輩子的事業”
村民談的最多、最愿意說的,除了柑橘,還是柑橘。
67歲的老黨員黃傳英喜滋滋地告訴我們:“這幾年,村‘兩委改善種植條件、引進適銷對路的新品種、不斷擴大種植規模,真正讓我們嘗到了甜頭、賺到了錢。我家每年柑橘產量12-15萬斤,毛收入11萬多元,純收入8萬多元,另外3個兒子和3個兒媳農閑時候在附近打工,全家年收入達到30多萬元。”在倉屋榜,像黃傳英這樣的家庭很多,家家住上了小洋樓,不少還開上了私家車。
走進圣農果業加工廠,女主人程德琴熱情地介紹,她和身為黨員的丈夫從白手起家,到現在工廠發展成為集柑橘加工、包裝、銷售于一體,總投資額達千萬余元的私營企業。丈夫本著“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富”的樸素想法,無償地為村民提供種苗和技術。此外,廠里每年還向附近的村民提供200多個就業崗位,為每個家庭增加收入3-4萬元,廠里的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去年收入達到了200多萬元。談到今后的打算,程德琴希望自己的工廠越做越大,把水果的銷售和深加工結合起來,帶領更多的村民致富。
倉屋榜村屬丘陵地區,近幾年,村“兩委”因勢利導,將柑橘從零星種植發展到如今的1.5萬畝。站在橘園的觀景臺上,看到千畝橘園水電路、除蟲燈、纜車等設施齊全,倉屋榜村的村干部滿懷信心地展望著今后的發展:未來3到5年,村里重點抓好建設生態河、修好景觀路、打造示范帶等工程,建設一個全新的生態家園,通過不斷的努力,讓群眾得到更多實惠,讓村民的生活像橘園枝頭上的柑橘一樣甜。
“‘我為村民辦件事,說起來就一句話,要干好也許需要一輩子。”胡兆學說,把村里的柑橘發展好,就是為村民辦的最大的好事。正是靠著這樣樸實而堅定的信念,倉屋榜才得以一以貫之地將小小的柑橘事業做大做長做強,并且創下另人刮目相看的4個“第一”:全村柑桔種植面積全省第一;全村柑橘產量3.5萬多噸,全省第一;全村以柑橘為產業的企業10多家,全省第一;全村柑橘產業人平純收入過萬元,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