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英杰 李智彩
【摘 要】 綠色低碳是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環境責任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應有之義,環境責任的踐行應內生于企業。文章以海爾集團為例,從環境價值觀引領、環境管理體系建立、環境信息溝通機制完善及環保技術應用等方面分析了環境責任的企業內部管理機制,并得出了環境倫理觀是環境責任踐行的價值基礎等相關結論。
【關鍵詞】 環境責任踐行; 公司內部管理; 海爾集團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5)10-0051-03
一、引言
人類是環境變化的產物,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載體;人類是環境的加工改造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受環境的制約。在資源日益稀缺的今天,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已超出現有的資源存量和環境承載力,經濟學、環境學等各個學科都在探索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路徑,以實現綠色回歸。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將資源環境問題列為經濟發展的瓶頸,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概念;十八大報告再次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現實狀況和國家戰略都在要求遏制環境污染,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作為污染主體的企業積極履行環境責任已是必然趨勢。
現代公司理論將企業視為利益相關者的契約集合,其存在目的從傳統的股東價值最大化轉向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本質上要求企業積極履行并與利益相關者溝通其社會責任實踐。早期的金字塔型社會責任觀就強調企業應當履行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而在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企業更應該構建包括環境責任在內的“五位一體”的全面企業社會責任。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中重要的存續主體,連接著宏觀社會環境和微觀社會公民,其在節約市場交易成本的同時,有責任履行環境責任,為生態文明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為綠色產業建設樹立良好的標桿,為綠色生活建設搭建良好的現實基礎。企業環境責任履行是一項系統工程,環境保護機制要真正地內生于企業(范陽東、梅林海,2009),企業內部管理機制是實現環境責任的關鍵。本文剖析海爾的環境責任實踐,試圖為企業履行環境責任提供借鑒。
二、海爾集團環境責任踐行的內部管理實踐分析
海爾創建于1984年,現已成長為全球白色家電第一品牌,并以962億元品牌價值蟬聯中國最有價值品牌榜首。作為國際知名企業,海爾在追求企業經濟利益的同時,認真落實國家節能減排和保護環境政策,致力于提高資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積極履行企業環境責任。海爾先后榮獲“中國社會責任環保獎”、“綠色節能先鋒”、“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特別大獎”、“中國100家年度最綠公司”等榮譽。海爾是我國節能產品認證最多、規格最全的企業之一,并且,海爾的產品符合歐盟和美國能源之星標準,因持續為全世界提供綠色產品和服務而獲得多國的環保節能補貼。海爾綠色、低碳的環保行為為企業樹立了良好導向標,其環境履約的內部管理機制可以歸結為以下方面:
(一)環境倫理價值觀的引領
海爾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樹立“責任驅動價值”、“責任創造未來價值”、“責任創新、價值未來”等社會責任理念,提出海爾只有通過對社會和人類真誠的愛,只有為社會和人類作出應有貢獻,社會才會承認海爾,海爾才能像海一樣永恒存在。在環境方面,海爾提出“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并樹立“綠色”價值觀,即綠色產品、綠色企業、綠色文化,將生態環保理念融入企業文化中。海爾把低碳發展貫穿于企業發展的各方面,并用環境價值觀引導員工踐行綠色生活。海爾通過系列活動使環境價值觀得以實施,企業內部建立“隨時關閉冗余照明燈”的節約用電制度;網站發布節能環保倡議書,倡導節約用紙、節約用電、節約辦公用品的綠色辦公理念;開啟視頻會議,降低旅行次數,履行環保責任;為用戶提供一站式遠程服務,引導消費者進行綠色低碳消費,有效降低外出活動所排放的CO2。同時,海爾定期參加山東省和青島市組織的環保培訓會議,了解國家環保政策前沿,引導職工領會環保法規政策精神,學習國內外先進的環保技術,增強職工環保意識,提高職工環境管理能力。
(二)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
良好的環境價值觀內化為企業決策和行動過程中需要科學完善的環境管理體系。海爾建立的完善環境管理體系,從產品設計、制造、銷售,到產品回收、循環利用等每個營運環節都秉持環保低碳理念,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管理體系”,如圖1所示。
在產品設計階段,海爾參與制定全球環保標準,對產品進行全生命周期綠色特性分析,利用環保創新技術先后制造最低噪音洗衣機、最節能冰箱、最薄空調等綠色產品。在產品制造階段,制定綠色采購政策,在“綠色、低碳”采購指導方針下與全球50余家供應商建立綠色采購伙伴關系,并對所采購產品的綠色標準進行評估。在產品經營階段,按照“網絡化資源、網絡化組織、網絡化用戶”的戰略體系框架,通過“企業無邊界、管理無領導、供應鏈無尺度”的發展路徑和流程綠色再造,將傳統產品生產線打造成一條“綠色產業鏈”。在產品回收階段,通過建立完善的報廢和不良品回收體系,對廢舊家電進行回收,對部分可再用元器件進行循環再利用,實現材料的資源化利用和廢物的無害化處置。同時,海爾集團還對終端產生的其他廢料進行收集并深度加工,降低采購成本,實現“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的循環。
(三)環境信息溝通機制的完善
首先,為讓利益相關者更直接地了解海爾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低碳發展及環保工作的努力,海爾每年除公布其社會責任報告外,還依據《企業環境報告書編制導則》(HJ617-2011)及《山東省企業環境報告書編制指南》(DB37/T 1086-2008)編制《環境報告書》,披露海爾在環境管理、環境目標、環境投資與分析、物質流分析、環境績效等方面的環境信息。其次,海爾就其環境報告書提供了第三方驗證,以《2012年環境報告》為例,海爾提供了包括南開大學環境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等權威機構的評價意見。最后,海爾積極參與環保公益活動,通過與公眾互動傳遞綠色信念,開展以“樂享海爾,綠色靈感”為主題的綠色公益活動,參與青島市市容環境整治行動,并在網絡上發起以“地球一小時,靈感DJ頻道”為主題的“熄燈一小時,聆聽地球自然音”節能倡議活動等,海爾通過與社會溝通,不斷傳遞企業綠色經營理念,積極履行環保責任。
(四)先進環保技術手段的引入
海爾堅持“創新引領未來”經營理念,提出持續創新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基礎。在廢物回收方面,海爾參與投資建設了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靜脈產業類生態工業園的廢舊家電回收處理示范項目,年處理能力達180萬臺,在減少廢舊家電對環境污染的同時回收大量可資源化再利用的材料;在廢水回收方面,海爾啟動蒸汽回水回收項目及廢水回收利用項目,提高水資源循環利用效率;在節能改造方面,海爾推進光伏熱能并網發電技術,節電率高達29%。與此同時,為進一步降低能源費用,海爾與能源投資公司進行零投入合作,建立能源管理合同(EMC),其運作模式如圖2所示。通過引入EMC模式,實現了能源投資公司與海爾的共贏。
三、海爾集團環境責任踐行的內部管理機制啟示
經濟是環境的一部分,社會經濟發展與企業效益提高離不開環境支撐,環境責任是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機會的統一。海爾集團環境責任履行不僅降低了自身的運營成本,而且改善了與利益相關者關系,營造了良好的企業形象。海爾環境管理實踐帶來如下啟發:
(一)環境倫理觀是環境責任踐行的價值基礎
倫理學作為社會學的重要分支對企業發展起著重要的價值觀引領作用。傳統企業管理多了以人類為中心主義的管理思維,道德關懷對象被限制在保障股東價值、員工權益、客戶權益等人的范圍內,僅僅將人類之外的自然看作具有經濟價值和工具價值的東西。隨著倫理學現代環境向度的轉向,倫理范圍由人與人之間向人與自然之間擴展,在強調人際平等的同時,把自然價值和代際平等也納入倫理思考范疇,突出道德在協調人與自然關系中的作用。同時,從制度經濟學視角來看,企業作為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組織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契約組合體,由于契約的不完全、信息的不對稱等因素客觀存在,必然需要倫理等非正式制度的相應約束。如阿馬蒂亞·森曾言:“經濟越是朝未來發展,就越需要倫理的回歸。”海爾堅持“一個世界一個家:綠色、關懷、生活”的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滲入企業文化和價值觀中,大力推進環境倫理,引導全體員工樹立“生態生活(ECO-Life)”生活理念,節約資源、環境友好、綠色環保成為海爾的基本經營理念,將企業利益與環境責任的倫理滲透到海爾經營的各個方面,環保意識成為海爾人的共識。企業與員工共同的“綠色”環境倫理觀為海爾環境責任踐行提供了價值基礎。
(二)環境管理體系是環境責任踐行的制度基礎
環境管理體系是企業全面管理體系的重要內容,包含為滿足環境方針政策制定、執行、評估等的需要而設立的組織機構及其規劃活動、機構職責、資源配置、審批程序等,環境管理體系是企業履行環境責任的制度內涵。海爾以“設計—制造—經營—回收”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充分體現了“綠色”元素。首先,海爾從產品研發設計,原材料采購、制造、物流、消費的“動脈”過程,到產品廢棄、回收、循環利用、無害化處置的“靜脈”過程,實現全網絡綠色循環。其次,海爾通過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生態設計平臺,計算特殊產品在全生命周期過程中的碳足跡,以此來探索產品的“碳足跡”管理,借此獲悉產品在全生命周期各個階段的碳排放,減少產品對環境的破壞,提高產品環保性能,降低產品碳足跡影響。最后,海爾通過制定環保目標及健全環境績效評價體系推動環境管理體系的完善,將環境業績融入企業綜合業績評價體系,對不同部門制定不同環境目標,并對環境目標實施情況加以評價,以促進環境目標與財務目標的協調發展。可見,良好的環境管理體系是環境責任踐行工作順利進行的基本保障。
(三)環境信息披露制度是環境責任踐行的溝通保障
環境信息披露不僅體現了企業自主承擔環境責任,而且推動了環境管理體系不斷走向完善(吳翊民,2009)。環境作為社會公共產品,具有顯著的外部性特征,因此企業有責任向公眾報告資源使用和環境義務的履行情況。公開環境信息可以向外界傳遞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所作的努力,同時,可以增加社會公眾對企業的了解,從而降低信息不對稱。海爾連續7年發布獨立《環境報告書》并提供第三方的鑒證,海爾環境報告為企業積極履行環境責任提供外部的監督激勵機制。同時,海爾環境信息公開也為企業樹立了合法合規和負責任的良好形象,完善的環境信息披露制度為海爾環境責任踐行提供了溝通保障機制。
(四)環境管理技術是環境責任踐行的手段支撐
技術創新在企業解決環境問題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技術創新不僅是企業競爭力的源泉,能克服企業經濟活動所造成的負外部性,也是推動環保產品誕生的重要因素,新型環保產品將為企業帶來額外的經濟利潤。海爾集團通過引入先進的環保技術,實現了單位產值能耗同比下降3.5%,單位產值CO2排放下降5.0%,單位水耗下降7.3%,單位產值廢水產生量下降12.9%,單位SO2排放量下降2.0%,通過技術創新的節能減排降耗實現了企業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海爾還通過先進的合同能源管理技術,實現了企業的零投入,創造了能源服務公司與海爾的雙贏。先進的環保技術,促進了海爾節能技術水平的提高,落后產能的淘汰,保證了企業的節能效果。可見,先進的創新手段為企業環境責任踐行提供了技術支撐。
總之,海爾履行環境責任的實務為筆者帶來了如下啟示:環境倫理觀是環境責任履行的價值內涵,環境管理體系是環境責任履行的制度內涵,環境信息披露是環境責任履行的保障內涵,環境管理技術是環境責任履行的技術內涵。當然,本文基于海爾案例研究得出的結論還存在一定局限性,企業環境責任的履約機制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宏觀層面的環保法律制度和公司法律制度完善等都是企業履行環境責任的外部必要因素,這有待以后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邢秀鳳.社會責任視域下的企業環境責任研究[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
[2] 袁廣達.環境會計與管理路徑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3] 范陽東,梅林海.論企業環境管理自組織發展的新視角[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4):19-23.
[4] 隋靜.嵌入環境責任的平衡計分卡戰略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8):213-218.
[5] 吳翊民.企業社會責任與環境信息披露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09(1):41-46.
[6] 蔣洪強,張靜.環境技術創新與環保產業發展[J].環境保護,2012(15):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