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陶部落
奧陶紀中的“奧陶”是1879年由來自英國的地質學家提出的,代表了在英國北威爾士露出的巖層。巖層發現地曾經居住著古老、神秘的奧陶部族,故名奧陶紀。奧陶人是曾經居住在英國的凱爾特人,在被羅馬人入侵前,他們養著羊群,耕種著土地,享受著大自然所給予的恩賜。盡管他們建造了堅固的據點和山區堡壘,并且不畏死亡地保衛著家園,但最終免不了被羅馬人占領國家的悲慘命運。
脊椎動物的崛起
被稱為“三葉蟲時代”的寒武紀是海洋無脊椎動物逐漸趨向繁榮發展的時期。這些突然出現的生物不僅有怪異的長相,還給人類留下了至今無法解釋清楚的大爆發“懸案”。但是生活還是要繼續的,所以讓我們一直向前走,共同欣賞奧陶紀所帶給我們的奇妙體驗吧!
奧陶紀的早期和中期延續了寒武紀時期的氣候,溫暖而濕潤,因而推動了海生無脊椎動物的進一步大發展。更令人驚喜的是,在奧陶紀期間,最古老的脊椎動物——甲胄魚也出現了,成為動物史上的轟動事件,宣告脊椎動物從此走上了歷史的舞臺。但是,就像今天的世界,并不是地球上所有地方的氣溫都是相同的。因此,在奧陶紀晚期的南大陸西部,出現了大規模的大陸冰蓋和冰水沉積,顯示著寒冷的極地氣候開始出現在地球上。
熱鬧的海底世界
奧陶紀時期的地球仍然被海洋牢牢地占據著,看似風平浪靜,了無生機,但其實你看到的這一切都是假象,海下的世界可是非常的熱鬧哦!
由于溫和的氣溫和大范圍的淺海覆蓋,海生無脊椎動物在這一時期可謂空前繁盛,種類更加多樣化,絕對是統治地球的最優勢力。首先,入眼即是海面上漂浮的筆石和如葉蝦類一樣的小動物。而在淺海區域則住著三葉蟲、海百合等常見動物。它們的鄰居則是像苔蘚蟲、珊瑚和海林檎等外形類似植物的動物家族。這些生物有的像一家人一樣相親相愛地生活繁衍著,有的則是如仇人一般過著你追我趕的生死速遞。
下面,讓我們有請盛裝出席的奧陶紀明星吧。大家鼓掌!
美麗珊瑚
珊瑚蟲是一種身體為筒狀的動物,一般有8個或以上的觸手,過著群居依附的生活。它們的骨骼就是珊瑚,顏色艷麗,外表像樹枝,所以很容易讓人誤以為珊瑚是一種植物。此外,珊瑚不僅能夠裝點大海,使大海變得神奇絢麗,還可以作為裝飾品點綴人類的生活。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人類就已經將珊瑚加工成飾品,中世紀的歐洲更將珊瑚運用到宗教儀式中。尤其是紅珊瑚甚至擁有自己的文化,在中國和印度等國的傳統文化中都可尋覓到它們的蹤跡。有信仰的人會把紅珊瑚當做護身符,給紅珊瑚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
甲胄魚
一種已滅絕的魚形脊椎動物,曾經主要分布在歐洲和北美洲。大部分甲胄魚的身體前端都有硬硬的骨質甲胄,就像現今的魚類頭部。可是甲胄魚沒有成對的鰭,因而靈活性很差,不易活動。此外,它們還沒有上下頜,導致幾乎沒有主動捕食的能力。因此,甲胄魚能吃的食物不多,不能壯大它們的家族。
奧陶紀的時間軸
奧陶紀是顯生宙古生代的第二個紀,距今約4.9億年前至4.38億年前。如果細分奧陶紀的話,它還可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段時期。
大陸冰蓋
大陸冰蓋又叫做大陸冰川,是指長期覆蓋在陸地上,面積大于5萬平方千米的冰體。地球上如今共存有兩塊大陸冰蓋,分別是南極冰蓋和隸屬丹麥的格陵蘭冰蓋,共約占全球冰川總面積的97%,總冰量的99%。我們都知道現在人類正面臨著全球變暖的威脅,若整個南極冰蓋都融化掉,將使整個地球的海平面上升約61米。
冰海沉積
冰海沉積是冰水沉積三種中的一種,另外兩種分別是冰河沉積和冰湖沉積。冰水沉積又叫做冰水停積,是由冰川融化成水、包含砂礫的沉積物。顧名思義,冰海沉積就是冰川海洋的沉積,多分布于海底。如今在南極就有一個大范圍的冰海沉積帶。
古老的竹石林
石林是由錐柱狀、錐狀或塔狀石灰巖體構成的奇異景觀。位于長寧的竹石林,是我國喀斯特地貌中極其稀有的竹林典范。根據地質學家的研究,構成竹石林的石灰巖距今約4.53億年前至4.78億年前,隸屬奧陶紀。可以說,這是當今地球上少有的奧陶紀喀斯特景觀,當然也是最古老的喀斯特景觀之一。
海中的“百合”
說到海百合我們都會以為它是一種植物,這是不正確的。海百合其實是一種生活在海里的棘皮動物,只是身體長得像一朵花,所以經常被人誤以為是植物。它們長有纖長的合腕足,可以像大樹一樣分成多個枝節。枝節上又有許多小小的羽枝,上面布滿毛茸茸的纖毛。海百合有著很特別的覓食方式,它們會利用布滿黏液的管足濾取海水里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就是它們賴以生存的食物了。現在我們仍能在大海中發現海百合的身影。
蘋果還是海林檎?
海林檎同海百合一樣,是一種棘皮動物,但是已經滅絕了。它是棘皮動物中年齡最大、骨骼組織最簡單的一個種類。但是這樣一個神奇的生物最終消失在歷史上,留給人們無數的遺憾。
那么你可知道海林檎究竟為什么叫這么拗口怪異的名字呢?其實這是因為海林檎的外觀像一顆蘋果,蘋果在我國的古代就叫做“林檎”。蘋果的味道甜美,故能招來很多飛禽棲落于林中,所以叫林檎。于是生活在海中的“林檎”當然就叫“海林檎”了。此外,蘋果還有“來檎”“超凡子”“天然子”等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名字。可見科學家們并不是一群死板的科研工作者,他們同樣具有超凡的創造力和令人匪夷所思的想象力,給人類的社會帶來了無限的可能呢!
“板老大”
板足鱟又名廣翅鱟或海蝎,是一種已滅絕的節肢動物,喜食肉。板足鱟首次現身于奧陶紀并在志留紀時期大量繁衍生息,在地球上大約待了2.5億年的時間。它們大部分只會長到20厘米,有的卻可長達2米甚至3米,可謂當時最大的生物之一。板足鱟的整個身體都覆蓋著厚不可摧的“鎧甲”,有的頭部則會長出巨大的鉗子(如圖)。試想,巨大的體形和防身利“鉗”,再加上群居的習性,板足鱟想要橫行海底、稱王稱霸,是多么簡單的一件事情啊!
喜歡吃肉的巨型鸚鵡螺
鸚鵡螺是一種海洋軟體動物,因在古生代就已經出現并存活至今,被賦予“活化石”的稱號。它們的外形絢麗華美且很像鸚鵡嘴,故被稱做“鸚鵡螺”。你知道嗎?鸚鵡螺是典型的“夜貓子”,通常會在夜晚尋找食物,如蟹、蝦等生物的幼體經常是它們的口中餐。巨型鸚鵡螺就是鸚鵡螺中的一種,很喜歡吃肉。因為在奧陶紀時期幾乎沒有什么天敵,所以身體可長到11米那么長,足有3層樓那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