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艷 雷仲敏



[摘 要]伴隨新一輪的經濟全球化,商事爭端凸顯,仲裁業發展是適應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競爭的必然。采取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定量分析商事仲裁業對經濟的影響,以青島市調研數據為例,將仲裁與目前青島解決爭端的主要方式訴訟進行對比分析,依據灰色預測與決策理論,對仲裁業務量及其收益、法院受理的商事案件量進行預測,預測結果表明市場主體放棄訴訟選擇仲裁將直接促進經濟效益的快速提升;定性分析商事仲裁業發展對社會、城市競爭力的促進作用。借鑒庫茲涅茨曲線解讀國際商事仲裁業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仲裁;商事爭端;灰色預測與決策;庫茲涅茨曲線
[中圖分類號]D91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5)01-0093-06
Abstract:Going with the new 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ommercial disputes are highlight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dustry is to adapt to a new round of the competi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We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dustry by combining the quantity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compare the arbitration with the lawsuit which is the main way to settle the dispute in Qingdao at present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Qingdao City, and predict the portfolio of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nd its earnings, and the commercial cases of court by the theory of grey forecasting and decision-making.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ain market players choosing commercial arbitration can directly promote the growth of economic benefits; making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dustry is helpful to accelerat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ociety and city. Taking the example of Kuznets curve is to approximately interpre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dustry.
Key words:arbitration; commercial dispute; grey forecasting and decision-making, Kuznets curve
隨著國際貿易的日益繁榮,商事爭端也與日俱增。由于商事主體越來越不愿陷入曠日持久、費錢、傷和氣的法律程序,公平、快速、高效的仲裁成為解決國際商事爭端的重要方式。我國商事仲裁業雖初具規模,但已然在協助國內外當事人解決爭端、維護經濟秩序、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學者們圍繞仲裁業展開了相關研究。王小莉[1]、石現明[2-3]分別對英國仲裁制度、新加坡國際商事仲裁制度及東盟國家國際商事仲裁協議制度進行了比較分析,提出了我國仲裁制度發展與完善的對策建議。針對我國現行《仲裁法》將臨時仲裁排除在外,僅僅規定了機構仲裁,有學者就現行法律的完善進行了探討性研究。童曦[4]認為臨時制度缺失存在弊端,中國應審慎地引入臨時仲裁制度,完善現行法律制度;曾誠[5]則以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仲裁規則的修改為視角,討論了機構仲裁框架下的臨時仲裁制度;Daniel Arthur Laprès[6]等人就法國仲裁改革及其對中法相互執行仲裁裁決的影響進行了研究。針對法律的完善需要突破現有國家體制的約束,有學者從微觀層面對仲裁機構本身的發展、仲裁隊伍的建設進行了研究。祝嘉駿[7]認為我國仲裁機構改革與完善的方向,應當是去“行政化”,建立民間化的仲裁機構;韓永紅[8]則從仲裁機構的財務管理體制、人事管理體制和內部監督管理體制三個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內容;王孔河[9]分析了我國仲裁隊伍建設的現狀,并提出了相應對策。
上述圍繞仲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仲裁制度的對比分析、仲裁法的完善、仲裁機構體制改革、仲裁隊伍建設等領域,而關于仲裁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相關性則少有理論研究。且仲裁特有的爭端解決機制與功能能夠緩解訴訟壓力,快速解決爭端,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能夠改善市場經濟軟環境,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升城市軟實力,增強城市競爭力。所以本文就商事仲裁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進行了研究。文中所涉及的仲裁業相關數據由青島仲裁委員會提供,法院案件數量來自青島中級人民法院官網,青島歷年的GDP數據來自青島統計年鑒。
一、商事仲裁及商事訴訟案件現狀調查
在國內,商事仲裁業發展初具規模,上海、北京、廣州、成都、深圳、武漢、重慶、青島等各地區仲裁機構發展迅速。但是由于制度環境不夠完善、體制機制不夠靈活、機構建設不夠完備、人才隊伍結構不夠合理、硬件設施有待提高等不利條件的限制,仲裁仍然不是解決商事爭端的主要途徑。
以青島市為例,通過對商事仲裁及商事訴訟案件的調查對比,顯示訴訟仍然是解決商事糾紛的主要途徑。
(一)青島商事仲裁案件數量
青島仲裁委員會自1996年成立以來,共處理商事爭端1.2萬件。其中,2012年商事案件數量為2147件,同比增長28%;仲裁案件標的額319000萬元,同比增長41%,案件實收費用從2006年的496.5578萬元增至1279.47萬元,漲幅為158%(見表1)。
(二)青島中級人民法院商事案件數量
2010年民商事案件總數為4347件,2011年民商事案件總數為3770件,2012年民事案件總數為4565件(見表2)。而2013年3月至2013年10月8日中級人民法院民、商事案件已經達到3728件,7個月的案件數量已經是青島仲裁委員會成立以來處理案件總數(1.2萬件)的31%(見表3)。由此可見,訴訟仍然是目前青島民事糾紛與經濟糾紛的主要解決方式。
二、商事仲裁業發展對經濟、社會影響預測分析
商事仲裁業的發展有助于仲裁業自身經濟收益的提升,亦有助于城市經濟健康持續發展。仲裁業的發展能夠改善社會貿易投資軟環境,維護市場秩序,促進市場信用體系的完善,進而保障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經濟的健康發展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為各行各業的發展提供優質土壤,又會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資源匯聚青島,包括與仲裁相關的人才、社會組織,這些要素若進一步融入青島的建設中,能夠使青島經濟建設進入良性循環,從而促進青島經濟持續發展。
(一)商事仲裁業發展對經濟的影響
1.商事仲裁業自身發展的經濟收益測算
由表1可知,2006—2012年全市仲裁案件總量為7991件,平均每年受理仲裁案件1142件;仲裁實收費用4430.6585萬元,平均每件案件實收費用1.11萬元。表2顯示,法院2010—2012年民商事案件總數為12682件,平均每個月352件,平均每年受理4227件民、商事案件。目前青島解決商事爭端的主要途徑仍然是訴訟,青島仲裁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若有40%乃至80%的爭端進入仲裁,可以很大程度緩解司法訴訟壓力,仲裁自身收益亦可大幅增加。
(1)仲裁事業自身業務發展預測
表1仲裁數量統計樣本是2006—2012年的數據,樣本數量不多,故采用灰色系統模型GM(1,1)對未來仲裁案件的增長進行預測。灰色系統的主要特點是所需數據少,一般只要4個或以上點就可以進行精確、較理想的預測,還可以對誤差采用殘值模型進行修正[10]。
隨著青島“大仲裁”體系的不斷完善,仲裁的地位不斷攀升,將吸引更多的爭端案件從訴訟轉入仲裁。
若2016年法院受理民商案件數量40%進入仲裁程序,粗略估算有1937件案件通過仲裁解決,那么仲裁將增加收入2150.034萬元(1937×1.11=2150.034<萬元>)。
預計2020年法院受理民商案件數量80%進入仲裁程序,即粗略估算有4320件案件通過仲裁解決,那么仲裁將增加收入4795.014萬元(4320×1.11=4795.014<萬元>)。
雖然數據樣本不夠充足,但上述計算結果仍能說明青島仲裁事業發展使得仲裁的直接經濟效益快速增長,同時仲裁事業的發展將大大緩解訴訟壓力,仲裁高效、快速的特征也將減少案件積壓,使得經濟主體能快速地投入到經濟生產中。
2. 商事仲裁業發展對城市經濟的影響
仍然以青島市為例,青島“仲裁”體系的不斷完善,將大大改善青島的法制環境。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法制環境將吸引國內外更多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聚集青島,促進青島的經濟發展,提高青島的競爭實力,青島也將進入良性循環的快速發展階段。
2006年青島的GDP為32065800萬元,2012年為73021091.02萬元(見表9)。
由圖1可知,在目前這個階段,商事仲裁的發展總趨勢與國民經濟的實際發展曲線近似,仲裁業的大力發展能夠為青島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保障。經濟快速發展階段,相應的爭端就會凸顯,因此,商事仲裁業需要抓住青島城市發展的戰略機遇,實現青島仲裁的跨越式發展,積極拓展業務范圍,創造仲裁品牌,發揮仲裁解決爭端的優勢地位,維護社會穩定,為青島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推動青島經濟的發展。
(二)商事仲裁業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商事仲裁業的發展能更好地解決社會矛盾、改善司法,推動仲裁文化的建立,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促進社會相應制度的改革。
由表3可知,2012年青島一年的仲裁案件數量為2147件,而青島中級人民法院僅2013年3—10月初期受理的商事案件就達到了3738件,是2012年仲裁案件全年數量的1.74倍。所以,雖然商事仲裁業務量在逐年增加,但訴訟仍然是解決糾紛的主要途徑。
然而嚴格的法律程序、庭審的復雜性,又總是制約著法院迅速而又合法地解決爭端,從而不可避免地導致訴訟遲延和案件積壓,不利于及時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也會導致法院壓力過大,難以發揮其更重要的社會功能;并且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律差異往往會造成同一案件在不同地方判決結果不同的現象,這使得法院判決的承認與執行存在諸多限制。而仲裁具有意思自治、靈活簡便、一裁終局、經濟高效的獨特優勢,同時國際承認,便于執行。仲裁是和諧的爭端解決機制,以平和的心態、協商的方式變“對抗”為“對話”,變“兩敗俱傷”為“互利共贏”,最大限度地尊重了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使當事人獲得最大效益。因此,仲裁業的發展有助于爭端的快速解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商事仲裁業的發展能促進仲裁地位的提升,促進仲裁文化的形成,培育良好的社會氛圍。商事仲裁業的發展將會吸引國內外知名仲裁機構、仲裁人才匯集于城市中,更會培養一批與仲裁有關的人才隊伍、社會組織,促使社會更多的資源投入到仲裁的研究與發展中,社會中分散的仲裁資源按照一定的目標組織起來,促進仲裁理論的深化,為仲裁文化的弘揚奠定堅實的科學基礎,推動仲裁文化的廣泛傳播。仲裁文化的建立能促使社會形成公平公正、誠信友愛、和諧相處的社會氛圍,而良好的社會氛圍是社會穩定的內在因素。
商事仲裁業的發展能促進社會制度的完善。仲裁是世界上眾多企業和商人所推崇的首選紛爭解決方式,絕大多數國家都承認和執行仲裁裁決。為了適應全球經濟發展新態勢,我國仲裁業應廣泛借鑒和吸收國際上先進的理論認識和仲裁制度,改革和創新相應的制度。
(三)商事仲裁業發展對城市競爭力提升的影響
商事仲裁業的發展可以增強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首先商事仲裁業的發展有助于城市國際地位的提升。仲裁是符合國際慣例的商事爭端解決方式,世界上已經有148個國家和地區加入《承認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因此城市建立完善的仲裁服務體系、國際化的仲裁規則、與國際接軌的仲裁體制機制能夠使該城市更好地參與國際分工,爭取到話語權,得到國際認可,提升城市國際地位。而城市國際地位的提升,將會吸引更多貿易與投資,促進城市經濟發展,進而形成良好的城市經濟發展態勢、公平公正的貿易與投資環境、完善的法律保障體系。而這些優勢使得城市具有更強的引資能力、更好的人居環境、更多的發展創業機會、更優秀的人才聚集。這些都會成為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要素。
因此,商事仲裁的發展對社會、經濟、城市發展都有積極影響,如圖2所示。
三、商事仲裁業的發展趨勢
商事仲裁業的發展也不是一直處于目前的快速增長階段,借鑒庫茲涅茨的倒U曲線(見圖3)可以近似地解讀仲裁業發展趨勢。
庫茲涅茨曲線最先是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197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蒙·庫茲涅茨在1955年美國經濟協會的演講中提出來的,是用來分析人均收入水平與分配公平程度之間關系的一種學說。庫茲涅茨通過對18個國家經濟增長與收入差距實證資料的分析,得出收入分配的長期變動軌跡是“先惡化,后改進”,他認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長期趨勢可以假設為:在前工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經濟增長早期階段迅速擴大,爾后是短暫的穩定,然后在增長的后期階段逐漸縮小。”表現在圖形上是一條先向上彎曲后向下彎曲的曲線,形似顛倒過來的U,故人們將其稱之為倒U曲線[11]。
庫茲涅茨曲線的意義不僅僅局限于經濟學,還有明顯的法學意義。蔣立山[12]根據庫茲涅茨曲線分析了中國社會法律秩序的可能演變,將庫茲涅茨的收入分配差距曲線近似地解讀為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社會問題曲線”,認為中國仍處于社會矛盾的上升階段,尚未到達矛盾最大值的區域;在未來20年中,中國的轉型秩序還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壓力與挑戰,此期間,通過加強社會治理的措施,有可能創造出秩序局部性好轉的“相對拐點”。
借鑒蔣立山以及其他學者們的研究成果,仲裁事業的發展也可以從庫茲涅茨曲線角度來揭示其可能的發展態勢。如圖4所示,仲裁業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市場開放度不夠,經濟增長緩慢,是工業化進程之前的階段。表現為經濟活動不頻繁、社會問題和矛盾糾紛不突出。
第二階段,經濟快速發展,仲裁業地位攀升。該階段是工業化進程中的階段,表現為經濟快速增長,經濟活動頻繁,商事爭端明顯增多;社會收入差距擴大,貧富分化嚴重,社會矛盾加劇。這是法律秩序惡化的階段,是矛盾的上升階段。由青島仲裁業發展現狀和青島GDP發展的趨勢來看,青島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矛盾凸顯的階段,青島仲裁在解決矛盾糾紛方面的地位正在提升。
第三階段,經濟高度發展,仲裁業地位奠定。此階段,青島隨著國家體制、機制的深度改革,逐步與世界接軌,各種經濟活動全面開展,各種爭端或者矛盾也都暴露出來,青島仲裁在解決爭端中的地位凸顯,專業化水平、業務范圍都得到質的提升,法制環境完善。
第四階段,經濟發展良性循環,仲裁業務負增長。由于轉型過程中矛盾不斷解決,經濟發展進入良性循環,社會矛盾糾紛下降,仲裁業務量進入負增長階段,但仲裁業務不會消失,只是保存相對穩定的數量。
需要說明的是,庫茲涅茨曲線本身所揭示的是一種可能的趨勢,而不是某種不可改變的規律。在一些國家或地區如戰后日本和中國的臺灣地區,也有庫茲涅茨曲線不明顯的情況,它取決于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與政策選擇。
四、結論
商事仲裁業的發展能夠促進社會、經濟以及城市的發展。其有助于爭端的快速解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培育公平公正、誠信友愛、和諧相處的社會氛圍,促進社會制度的完善;能夠增強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除了可以提高本行業的經濟收益外,對城市經濟發展也有良好的推動作用。通過對青島商事仲裁的調研,發現仲裁雖然在解決商事爭端、維護經濟秩序方面發揮了相應的作用,但訴訟仍然是解決商事爭端的主要途徑,因此需要積極發展仲裁業,充分發揮仲裁在解決商事爭端中的優勢。
[參考文獻]
王小莉.英國仲裁制度研究(上)—兼論我國仲裁制度的發展完善[J].仲裁研究,2007(3):88-97.
石現明.新加坡國際國內商事仲裁制度比較研究[J].東南亞縱橫,2011(4):36-41.
石現明.東盟國家國際商事仲裁協議制度比較研究[J].東南亞縱橫,2013(5):62-68.
童曦.臨時仲裁制度研究[J].仲裁與法律,2005(6):69-81.
曾誠. 試論機構仲裁框架下的臨時仲裁制度—以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仲裁規則的修改為視角[J]. 法制與社會,2008(2):143-144.
Daniel Arthur Laprès,楊欽,林小路.法國仲裁改革及其對中法相互執行仲裁裁決的影響[J].北京仲裁,2011(3):84-106.
祝嘉駿.論我國仲裁機構的改革與完善—以仲裁機構的民間化為中心[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3(5):81-84.
韓永紅.仲裁機構體制改革意見評析—一種文化的視角[J].法制研究,2009(2):34-35.
王孔河.我國仲裁隊伍建設現狀及應對措施[J].山東人大工作,2007(5):16-17.
王宇熹,汪泓,肖峻.基于灰色GM(1,1)模型的上海城鎮養老保險人口分布預測[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0(12):2244-2253.
庫茲涅茨曲線[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EQwVVSoqVZh6sPObXTaKeNSafMwQuP2lQQ8nkBS-Ckk7GOBCXqosJXf3740k3vHz .
蔣立山.邁向“和諧社會”的秩序路線圖—從庫茲涅茨曲線看中國轉型時期社會秩序的可能演變[J].法學家,2006(2):37-50.
[責任編輯 王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