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華
220例拔牙術后出血的臨床分析
王友華
目的 探討拔牙術后出血牙位分布、出血時間、出血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220例拔牙術后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 分析牙位分布、出血時間、出血原因, 并探討針對性的防治措施。結果 患者出血部位的分布:前牙3例, 占1.4%;前磨牙32例, 占14.5%;第一磨牙51例, 占23.2%;第二磨牙46例, 占20.9%;第三磨牙86例, 占39.1%。出血時間的分布:術后12 h內出血133例, 占60.5%;術后12~24 h出血44例, 占20.0%;術后24~48 h出血33例, 占15.0%;術后48 h后出血10例, 占4.5%。拔牙術后出血牙位分布以第三磨牙為主, 出血時間主要為術后12 h內, 出血原因主要為牙齦撕裂、牙槽骨骨折、窩內血管破裂等局部因素。結論 拔牙術后出血主要為局部因素引起, 多發生在術后12 h內, 并以第三磨牙常見, 拔牙術中應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并根據出血原因進行處理。
拔牙術后出血;牙位分布;出血時間
拔牙術后出血是拔牙術最常見的術后并發癥, 是常見的口腔疾病。對于有心血管疾病或血液疾病的患者, 拔牙術后出血可導致嚴重后果。本研究分析220例拔牙術后出血的牙位分布、出血時間、出血原因, 并探討其防治措施,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02年10月~2012年10月共有220例患者發生了拔牙術后出血。男118例, 女102例, 年齡18~86歲, 平均年齡(46.3±27.4)歲。
1.2 診斷標準 出現以下情況診斷為拔牙術后出血:①拔牙術結束后30 min取出棉球至術后12 h內拔牙創面出現明顯滲血或出血;②拔牙12 h后唾液中仍存在明顯血絲;③拔牙12 h后拔牙創面四周附著有較大的血凝塊;④上述出血不能夠自行停止, 須經醫生處理止血。
1.3 處理措施 應對患者詢問病史并進行全面的檢查, 分析出血原因, 及時進行處理:①對于較小的牙齦撕裂, 可采用浸有1:1000腎上腺素的棉球壓迫止血;②較大的牙齦撕裂,應先縫合撕裂的牙齦再給予腎上腺素棉球壓迫;③對于牙槽骨骨折或牙槽窩內血管損傷引起的少量出血患者, 可將明膠海綿或云南白藥填入牙槽窩內并加壓止血, 而大量出血的應填塞碘仿紗條;④有血凝塊的, 應先清除血凝塊, 再進行處理。全身因素引起的出血在上述基礎上, 針對全身因素處理:①高血壓患者給予降壓、鎮靜治療;②糖尿病患者應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 并給予降糖、抗菌治療;③血液病、慢性肝炎、慢性腎炎患者應請相應科室會診治療;④對于感染患者,應給予抗感染治療。
1.4 方法 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 采用Excel統計牙位分布分布情況, 出血時間及出血原因。
2.1 本組患者出血部位的分布情況 前牙3例, 占1.4%;前磨牙32例, 占14.5%;第一磨牙51例, 占23.2%;第二磨牙46例, 占20.9%;第三磨牙86例, 占39.1%。見表1。

表1 本組220例患者出血原因的分布情況(n, %)
2.2 本組患者出血時間的分布情況 術后12 h內出血133例, 占60.5%;術后12~24 h出血44例, 占20.0%;術后24~48 h出血33例, 占15.0%;術后48 h后出血10例, 占4.5%。
拔牙后出血時拔牙術最為常見的術后并發癥之一。楊嵐等[1]1998~2008年共收治12655例行拔牙術患者, 共發生拔牙后出血133例, 發生率約為1.05%。拔牙后出血不僅給患者帶來進一步的痛苦, 還會造成患者情緒緊張, 對于嚴重全身疾病的患者甚至會危及生命, 因此分析拔牙后出血對于防治措施尤為關鍵。
童愛國等[2]分析了188例拔牙術后出血患者的出血原因, 局部因素引起出血共179例, 主要包括軟組織損傷45例(23.9%), 拔牙創口感染32例(17.0%), 牙槽窩內小血管破裂70例(37.2%), 牙槽窩內殘留炎性肉芽組織30例(16.0%), 牙槽骨骨折2例(1.1%)。本文報道基本與其一致, 拔牙術后出血主要原因為局部因素。黃志權等[3]分析了135例患者拔牙術后出血的牙位分布, 其中下頜磨牙62例(45.9%), 上頜磨牙50例(37.0%), 上頜前磨牙8 例(5.9%), 上頜前磨牙10 例(7.4%)。盡管牙位分類方法不同, 但本組研究結果與其一致,磨牙所占比例達83.2%。王礫等[4]分析了80例患者拔牙術后出血的時間分布, 術后12 h以內52例(65.0%), 12~24 h 14例(17.5%), 24~48 h 10例(12.5%), 48 h以后2例(2.5%)。本組結果與其一致。針對上述分析結果, 臨床應采取以下針對性的預防措施:①嚴格掌握拔牙術的適應證及禁忌證, 詳細詢問病史, 合并有全身疾病的患者需要其他專科醫生的幫助;②女性妊娠前后3個月或經期期間避免拔牙;③拔牙術中盡量減少拔牙創傷, 做好牙齦分離、避免牙齦撕裂;④進行牙槽搔刮, 清除肉芽組織。
綜上所述, 拔牙術后出血主要為局部因素引起, 多發生在術后12 h內, 并以第三磨牙常見, 拔牙術中應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并根據出血原因進行處理。
[1] 楊嵐, 梁軍, 游云華, 等.拔牙術后出血133例臨床分析.實用臨床醫學, 2009, 10(8):71-73.
[2] 童愛國, 閆平.188例拔牙術后出血的臨床分析.內蒙古中醫藥, 2011, 30(6):64.
[3] 黃志權, 歐陽可雄, 梁軍, 等.拔牙術后出血135例臨床分析.口腔頜面外科雜志, 2010, 20(5):353-355.
[4] 王礫, 馮曉紅, 晉容珍.拔牙術后出血80例臨床分析.山西醫藥雜志(上半月), 2010, 39(9):85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2.062
2015-03-27]
516001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口腔科